「你吃頓肯德基花我一天工資」有的父親要的不是孩子努力,是愧疚

2020-09-08     蔓德育兒

原標題:「你吃頓肯德基花我一天工資」有的父親要的不是孩子努力,是愧疚

在知乎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

從它高居熱點榜首,以及2900多萬並不斷上漲的熱度來看,許多人都被類似的經歷深深觸動過。

問題里說,在一個三線城市,一位爸爸帶著7、8歲的孩子去吃肯德基,坐下來的時候,這位父親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說:

你吃這一頓,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

孩子雖然小,但他似乎聽懂了。

題主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為他也是小城市長大的,也體會過"家裡沒錢但還是要給你買"這種話語的壓力。

他感到愧疚,也理解收入不高的父母們,節衣縮食給孩子買好一點的東西,忍不住說出的話。

但他很困擾,真的要把這份困擾和壓力,給孩子們從小背上嗎?

父母要的不是孩子努力,而是愧疚

有人說"窮養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無時無刻地讓孩子感受家庭的貧窮,有利於讓孩子奮鬥自強。

就連王思聰,也是到16歲,才知道自己家特別有錢。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似乎很貼切地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父母教育子女時,要讓孩子"享受貧窮"。

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了讓他擁有一些高昂的享受,需要自己付出很高的代價,以此對孩子形成一種認知: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是充滿犧牲精神的。

而自己的享受,是自私的,是應該愧疚的。

說白了,要讓孩子"心有虧欠"。

一旦孩子心有虧欠,管理起來就容易多了,無論是讓他們放下手機努力學習,或者聽自己的話早點結婚生子,似乎都是理所應當。

一頓肯德基,就站在了道德高地。父母們的這份無師自通,讓人嘆為觀止。

我記得小時候去姐姐家吃飯,菜肴精緻而豐富。

但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某個菜品的味道,而是姐姐拿起筷子後,先把雞腿掰下來,一個分給我,另一個分給她媽媽。

滿桌人都是"這孩子真懂事"的表情。

我問姐姐,她那時才12歲,為什麼要把雞腿分給她媽媽?

她說,天底下的媽媽,都知道要把最好的肉留給孩子。

她要感謝媽媽,所以她從小就知道,要把最好的部分,留給媽媽,報答這份母愛。

到長大了,想起這件事,我會去問,一個12歲的孩子,想吃雞腿嗎?

無疑是想的,想得不得了。

但父母的犧牲精神,綁架了她的渴望,她被迫很早的懂事起來。

懂事不好嗎?

不好。

特別懂事的她,在父母的督促下,相親結婚,嫁給了父母口中的好女婿,雖然她才認識沒超過兩個月,生了孩子後的第三年,兩人領了離婚證。

處處懂事的姐姐,被處處當軟柿子。

懂事好在哪裡?

當初對父母的愧疚感,又值錢在哪裡?

即便貧困,父母也應該樂觀

之前有個詞叫"心窮"很流行,如果心裡認定自己窮,這輩子就一定窮,無論父母怎麼犧牲,怎麼讓孩子享受貧窮,都無法逆轉心裡的貧窮。

所以,即便貧困,父母也應該樂觀。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感動了無數人。

威爾史密斯扮演的父親,是個落魄的業務員,瀕臨破產、老婆跑路,只有兒子和自己相依為命,居無定所。

最令人感動的一幕是:

因為無力繳納房租,威爾史密斯只能帶著兒子住宿公共廁所。

因為占用廁所又希望兒子好好休息,有人要進來,他就只能一邊捂著兒子的耳朵,一邊用腳頂住廁所門,不發出聲音。

即便如此,他沒有對孩子說:

我這麼拚命,就是為了讓你睡個好覺。

更沒有對其他人說:

你看我破產了,帶著個兒子,能不能讓著我點兒?

人生總有起起落落,當父親的也有撐不起的天空,但至少保持樂觀,不要把扛不下的壓力分給孩子。

這不是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叫"爸爸"的原因嗎?

你覺得應該對孩子說出"雖然窮,但還是給你買"這樣的話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z-abHQBLq-Ct6CZTS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