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爺爺,都能像他這麼帶孫子,那很多父母就不會想自己帶了

2019-09-29   育兒規

你家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如何帶娃的?是不是一味的寵愛和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想吃啥都給買?

想必,這就是很多那些年輕的父母,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堅持自己帶娃的原因。交給祖輩,孩子確實會多一些陪伴和愛,但是,祖輩的很多育兒觀念,畢竟是有很多的不科學的地方。不然就不會那麼多人看了《都挺好》後,都在網上討伐自己的「原生家庭」。

很多年輕的父母們,事業都在關鍵期,都想把孩子交給祖輩們帶,自己輕鬆,孩子也會多一些陪伴,祖輩們有孫子們陪,也很開心充實。

看似是一舉三得的事,但看到祖輩們帶娃的那個「寵溺」程度,很多責任感強的父母們還是忍受了很多的不理解,選擇自己帶——只是希望孩子別再成為第二個自己,一輩子帶著「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缺陷,活一輩子。

但是,我認識一個爺爺,卻和大部分的祖輩們不一樣,他的兒子和媳婦,很樂意把孫子交給他帶,因為感覺他帶的比他們夫妻倆還好。如果你看到了,希望可以分享給身邊的祖輩們看看。

一個智慧爺爺的育兒觀: 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

和很多祖輩溺愛晚輩不同,魏教授非常推崇劉禹錫的《陋室銘》,更認同他的這個觀點: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所以,魏教授從小就經常讓小孫子小迪,過過「窮日子」。

小迪5歲時,一次魏教授帶著他逛街,路過肯德基門口,小迪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吃漢堡和薯片,吃的很開心的樣子,就拽著爺爺的手說: 「爺爺爺爺,我們也去吃麥當勞吧。我好久沒吃了!」

魏教授想了想,孩子他爸媽平時可沒少帶他來這裡吃東西,頭條上也總說這種東西吃多了對孩子的健康不好,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爸媽不在的時候,更不能慣著孩子。

於是,魏教授假裝把沒裝錢的口袋翻了個底朝天,笑著說:「你看,爺爺沒帶錢哦。」小迪只好咽了咽口水,跟著爺爺回家了。

小迪6歲時的一個周末,魏教授帶小迪去西湖公園玩。路過湖畔,遊船老闆熱情地邀請他們來玩。其實,小迪的父母已經帶他玩過多次了,然而,每次到這還是會興致勃勃地跑過去,期待地望著大人們。

不過這一次,爺爺沒有滿足他,而是聳聳肩,雙手一翻,用很可愛的動作表示自己沒帶錢。後來,這樣的經歷多了,遊船老闆再想邀請時,小迪都會搶先說:"我爺爺沒帶錢,我們不坐。」

有一次,剛好有一對祖孫從遊船上下來,孫子遲遲不肯走,嚷嚷著還要玩,奶奶跟孫子說:你今天玩了很多次了,不能再玩了。可是,孫子哪裡肯聽,又哭又鬧的,還在地上打起滾來。這位奶奶被逼的沒辦法,只好買票又玩了一次。

魏教授看著那位奶奶和小朋友,搖了搖頭,為奶奶的焦慮感到同情,更為孩子的將來,感到擔憂。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只會害了孩子

在很多祖輩看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絕不能再讓晚輩像自己小時候那樣「吃苦」了。於是,這些祖輩會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條件,尤其是在孩子一哭二鬧的時候,他們就更沒了原則,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送給孩子。

不僅祖輩如此,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是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物質上的各種要求,只要孩子說一聲「我要」,即便是經濟條件不怎麼寬裕的家庭,父母們也是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過度需求。

其實,家長沒有想到,自己一直在說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種愛看似很無私,實則是會害了孩子。

因為一旦孩子的消費習慣上去了,便很難再降下來,就像「棘輪"一樣,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長此以往,孩子極易養成大手大腳、不懂珍惜的習慣,只懂揮霍金錢,貪圖享受,拒絕「吃苦"。這在心理學上叫「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告訴我們: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提出這樣一個經濟觀點: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

對此,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則難。因為一向過著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實際收入降低,多半不會馬上降低消費水準,而會繼續保持相當高的消費水準。這一理論就是著名的「棘輪效應」。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很多富二代都是敗家子,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苦。也論證了一千多年前,劉禹錫告訴我們的育兒名言:「成由勤儉敗由奢,止奢當自年少始」。

所以,我很喜歡日本這句非常有名的教育名言,一定要告訴自己、你的孩子以及你的家人:「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取。」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衣服和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掙錢的艱辛,這比金錢更讓孩子受用不盡。

把握好「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對其成長與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相信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父母們,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如果你確實有苦難,要把孩子給祖輩們帶,那建議你,一定要先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提前溝通好這3個育兒規:

1、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愛和獨立自強。

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長大,要脫離大人的懷抱,振翅高飛,自己去生存,去奮鬥。從小磨鍊他們的「翅膀」,鍛鍊他們的筋骨,這樣等他們長大以後,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得更順利。

2、愛孩子不等於要放縱孩子

俗話說:「豪門出敗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因此,教育孩子時,不能因為他們一哭二鬧就沒了主意,也不能因為自己掙錢多,就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

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不是一個人的本事,能養育一個獨立自強、自信幸福、陽光快樂的孩子,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本事。

3、花錢時要制訂消費計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的能力。

比如,家長給孩子花錢之前,先要制訂一個消費計劃,並告訴孩子哪些該花、怎麼花。這樣孩子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進而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此外,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應該根據家庭情況給孩子零花錢,不能一味地孩子張口就給,更不該給孩子買大量禮物、名牌服裝和時尚用品。

因為對孩子來說,錢來得太容易並不是件好事,不僅會使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會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都一帆風順。如果一個人只會享福不會吃苦,那麼在遭遇逆境時,很容易一蹶不振,難以東山再起。

對於孩子而言,要想成材,只有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而那種只想依靠父母,不想通過自己的奮鬥去獲取成功的人,在未來的社會中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這就是「棘輪效應」提醒我們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教子一定要記住: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如果你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懂得這個道理,能像魏教授那樣帶孫子,那你願意把孩子交給他們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