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聊城「非遺」:莘縣溫莊火獅子 已傳承到第十代

2019-10-28     聊城新聞網

細數聊城「非遺」

民間舞蹈

莘縣溫莊火獅子

「火獅子」舞因獅毛由點燃的火捻組成,演出時通身躥火星而得名。火獅子原來是農民祭春求雨時的活動,僅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日)晚上表演,其時正是「月黑頭」,暗夜裡表演火獅子,只見萬點火星閃爍,蔚為奇觀,因受道具制約,火獅子表演的時間很短,一般十分鐘左右,因而,民間有「二月二月老娘一會兒就走,東街的火獅子不撐時候」的歇後語。

據老藝人徐汗濱(生於1907年)講,莘縣東街的火獅子是從十八里舖鄉鞠屯村學來的,從第一代老藝人康萬錄算起,到1965年最後表演的任宗路(生於1935年)流傳了五代。後來,此項技藝傳到溫莊村,至今只有溫莊村的火獅子傳演不衰。

火獅子造型奇特,每隻火獅子的獅毛是由三千六百支火捻組成,造型共分頭、身、尾三大部分。獅頭用竹片、細鐵絲、細麻繩組成,然後在竹片上鑽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鐵絲、火捻製成。火獅子的裝扮是表演者先身披濕麻袋,外穿捻子外衣,卸袋的關鍵就在連接前後身子的梭子,梭子必須一拉就開,如果梭子扣解不開,就會引火燒身。

表演時,觀眾只看到由細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獅子形象,卻看不見舞獅子的人。當火獅子追逐跳躍時,渾身星光閃閃。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時,通身火星四濺,順著風勢,忽明忽暗,火星閃爍。火獅子的效果關鍵在於道具,過去為了保密,每年演出完就將道具全部燒掉,來年重新製作,給舞獅子的人著裝時,外人不許觀看,更不外傳。據說,溫莊村的火獅子是外甥從舅舅家偷學的。

溫莊火獅子是我省重要的民間舞蹈形式,深受廣大民眾的熱愛,流傳廣泛,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民間最原汁原味的娛樂方式。

延伸

莘縣溫莊火獅子第十代傳承人12歲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在聊城非遺傳統舞蹈項目中,莘縣溫莊火獅子是舞起來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因為舞火獅子前,須用儘量多的人幾乎同時點燃3600根火捻,才能讓舞獅人發揮到極致。目前,這項非遺技藝已經傳承給12歲的小孩子。

從麥囤里偷學來的省級非遺

獅舞是吉祥的象徵,能表達人們的美好祝願及幸福嚮往,並寓意著除害消災的寄託。位於莘縣縣城東南五六公里的東魯街道溫莊村,任保存家族的火獅子技藝是省內重要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莘縣溫莊火獅子」2006年底入選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溫莊火獅子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記載,溫莊火獅子起源於莘縣十八里舖鎮鞠屯村,後傳到莘縣東魯,清朝時期,莘城鎮東街老藝人曾在上海、南京等地進行表演。

溫莊火獅子在傳承過程中遵循了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具有獨特的家族烙印,技藝只在家族內傳承,絕不外傳。以前每次表演完之後,藝人們便會將火獅子全部燒掉,待來年重新製作,避免別人偷學技藝。

傳到溫莊村之前還有一個故事。100多年前的一天,一個小伙子藏在莘縣莘城鎮東街村舅舅家的麥囤里,偷偷看到了火獅子的製作過程。這個小伙子後來將這項技藝帶到溫莊,至今盛傳不衰,這個小伙子就是溫莊火獅子第8代傳承人任保存的先輩。

舞火獅子是民間祈福的形式

據記載,古代山東大旱,瘟疫橫行。據稱,用硫磺配藥可治療和預防瘟疫,於是民間藝人便把舞獅和瘟疫兩件事情聯繫起來,在舞獅的時候噴洒含有硫磺的火藥,一來祛病消災,二來祭神求雨,希望快快脫離大旱,在舞獅和火藥的結合中寄予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火獅子的誕生源於先民對火的崇拜,在火文化的影響之下,誕生了火獅子表演這種新型的表演形式。

據70歲的任保存介紹,火獅子表演是在農民祭春求雨時,一般是在農曆二月二晚上,這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也不太遵循舊制,逐漸擺脫祈福的規矩限制,更看重表演的意義。「我們最近這兩次表演並不是在二月二,而是在春節,但必須是『月黑頭』天。」

火獅子造型獨特,每隻獅子的獅毛由3600支火捻組成,表演時,火捻點燃,觀眾只看到由細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獅子形象,卻看不到舞獅人,當火獅子追逐跳躍時,渾身星光閃閃,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時,通身火星四濺,再加上風吹,便產生了忽明忽暗、火星閃爍的藝術效果。

溫莊火獅已傳承到第十代

火獅子共分頭、身、尾三大部分,獅頭用竹片、細鐵絲、細麻繩紮成,然後在竹片上鑽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鐵絲、火捻製成。

任保存說:「自年輕時,他便跟隨父親學藝演出,經過多年的琢磨,對火獅子進行了相應改進,使之有了更強的觀賞性。火獅子和其他的舞獅不一樣,它沒有皮,只有一個骨架,上面掛滿捻子。製作火獅子比較複雜,也費工夫。每隻火獅子需要三千多支長達四十厘米的火捻,兩隻火獅子所需要的火捻需要全村人製作三天左右,而表演最多只有十幾分鐘。」

據任保存透露,現在火獅子的製作及舞獅技藝,已經傳給第九代傳承人年屆不惑的任海波、第十代傳承人任雁可,任雁可只有12歲。

2008年至今10餘年的時間裡,每逢空閒時間,任保存就教任海波、任雁可用竹批扎制獅頭、獅身。目前,任海波、任雁可基本掌握了扎制獅子的技藝,現在任海波已能熟練地舞獅子了;12歲的任雁可還不能單獨表演。「從現在來看,溫莊火獅傳承下去是沒問題了,希望傳承得越來越好。」任保存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xOBFG4BMH2_cNUgzL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