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七歲前,父母給足四樣東西,孩子未來陽光自信有氣場
很多人都認為養育女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女孩聽話懂事,而且心思細膩,父母完全不用操心。
可真正養過女孩的人都清楚,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養育女孩可能比養男孩更讓人操心。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擔心以下問題:
「女兒性格軟弱,將來被欺負怎麼辦?」
「女兒自卑敏感,未來怎麼跟人相處?」
「女兒單純善良,總當老好人怎麼辦?」
「女兒性格軟弱,將來被欺負怎麼辦?」
「女兒自卑敏感,未來怎麼跟人相處?」
「女兒單純善良,總當老好人怎麼辦?」
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擾,建議你在孩子童年時給足孩子們四樣東西,這樣養出來的女孩陽光自信有氣場,不用擔心孩子未來受欺負。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七歲前的教育,決定女孩的一生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至老。」認為七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頗有哲理。
因為孩子出生的頭七年,正是其三觀和個性奠定的「雛形期」,就像做房子時的地基,地基能否夯實,影響房屋的穩定性。
英國就曾經出過一部紀錄片《7 UP》,這部片子跟蹤拍攝了14個七歲的小孩,每隔七年,就去採訪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觀察他們的變化,一共拍了50年。
結果發現,孩子的個性基本在7歲就註定,他們日後的變化、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都能從七歲前的樣子中得到反饋。
孩子面向世界的內在能力,都是在七歲前形成的,由此可見,這一階段父母的教育尤其重要,可能決定著女孩的一生。
對於女孩來說,她們七歲前可能更需要下面幾樣東西,父母給足了,可保孩子一生無虞,平安順坦。
女孩七歲前,父母給足四樣東西
1、給足孩子「安全感」
《養育女孩》一書中提到過:女孩和男孩的生理結構不同,導致了她們的需求不同。相比男孩,女孩的情緒更脆弱,心思更細膩,所以更容易受傷。
《養育女孩》一書中提到過:女孩和男孩的生理結構不同,導致了她們的需求不同。相比男孩,女孩的情緒更脆弱,心思更細膩,所以更容易受傷。
現實生活中,經常看見有些女孩在生活和職場中唯唯諾諾,總是習慣性討好和依附他人,被人隨意對待不敢還擊,就是源自於童年時缺愛,以至於沒有安全感,總擔心被人拋棄。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從小就給女孩更多的安全感。特別是在孩子3歲以前,給足孩子無條件的偏愛,讓她們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在你的身後。
這種偏愛,有助於孩子未來變得更加自信樂觀,遇上挫折和困難,都能勇往直前。
「養育女孩,你就像種一盆稀世名花:小心翼翼,百般呵護……操碎了心,盼酸了眼,好不容易一朝花開,驚艷四座。」
2、給足孩子「價值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
歸屬感可以從父母無條件的愛中所滿足,而價值感則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需要父母日復一日的堅持,傾盡心力地澆灌,才能讓女孩擁有。
因為這份價值感,會讓女孩更懂得自尊自愛,她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從不設限,可以去到更加廣闊的地方,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而不是靠單純的嫁人生子。
原生家庭對於女孩自我價值感的影響頗深。孩子在7歲以前,自我意識尚且完全建立,她們經常會因為父母的評價體系來認識「自我」。
如果父母經常否定或者打擊女孩,往往就容易導致她們變得自卑膽怯,習慣性否定自己,這樣的女孩未來很容易被人PUA,人生過得壓抑又痛苦。
因此,建議父母在女孩童年時多鼓勵和讚美她們,學會接納她們的情緒,鼓勵女孩多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助於孩子建立一個「堅定的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內在,未來不容易被他人的想法左右。
3、給足孩子「獨立感」
獨立,是一個女孩最美好的品質。
很多父母在養育女孩時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為了擔心女孩受傷害,過分干涉孩子的人生。為孩子擋風遮雨,規避一切風險。
殊不知,你們的這些干涉,表面上是在讓孩子過得更加順坦,清掃障礙,但卻無形中讓孩子的未來道路更加坎坷。
正如作家畢淑敏所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正如作家畢淑敏所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父母的不干涉,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仁慈。有些坎坷,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才能養出一個更加獨立、大膽、有決策力的孩子,她們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
4、給足孩子「自尊感」
自尊自愛,也是女孩一生中必學的課程。
伏波娃在《第二性》一書中提及,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
伏波娃在《第二性》一書中提及,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
由於女生向來都是「感性動物」,她們更容易受控於虛無縹緲的感情,為了得到親情、友情甚至是未來的愛情,會犧牲自我,不斷地放棄原則和底線。這種「賭徒」心理,很可能埋葬自己的一生。
因此,父母要從小讓孩子學著自尊自愛,不要讓別人隨意踐踏自己的尊嚴,不要為了他人放棄原則,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