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為新皇朱棣寫詔書,方孝孺為什麼會被「株連十族」?

2022-07-02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拒絕為新皇朱棣寫詔書,方孝孺為什麼會被「株連十族」?

靖難之役後,朱棣率領的燕軍破城。一把大火在皇宮熊熊燃燒,建文帝卻不知所終。這一出明爭暗鬥,最終也以建文帝的失蹤、燕王朱棣成為新皇落幕。

然而,朱棣成為新皇帝後,原來那一批輔佐建文帝的大臣,可就非常悽慘了。

比如朱元璋親自放在朱允炆身邊的黃子澄、齊泰、鐵弦、方孝孺等核心大臣,下次尤為悽慘。黃子澄的手腳都被砍下,經受酷刑的折磨而死,全家只有一個小兒子逃走,其他人全都被害;齊泰因為外出募兵,在安徽被逮住,全家被殺;鐵弦死守濟南,也被酷刑折磨後殺害,他的妻女都被充當官妓,只有一個長子活命。

其中,最慘的還是要數方孝孺。不僅全家被殺,就連門下的學生弟子也被株連,沒有逃過厄運。因此,方孝孺也被稱為歷史上被「株連十族」的唯一一人。

那麼,為什麼方孝孺會被株連十族呢?僅僅是因為拒絕為新皇朱棣寫詔書嗎?

一、激怒朱棣

他的士大夫情懷,其實非常值得敬重。但朱棣卻不這樣看。朱棣本就是篡位,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假如方孝孺選擇歸順新皇,輔助新皇建功立業,那麼方孝孺或許可以不死。

但他不僅不屈服,直言拒絕,還跟朱棣「抬槓」。直接把朱棣給激怒了。

方孝孺表示拒絕為朱棣寫詔書,朱棣問:「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非常硬氣,回答說:「誅十族又如何?」

朱棣的權威被挑戰,這下徹底憤怒了。「好,那就成全你!」

朱棣本來就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如果不能夠為自己效忠,那麼肯定只有死亡一條路。

同時也讓朱棣很生氣的是,我到底有多麼不堪?你寧死都不願意輔佐我,死到臨頭了還這樣硬氣,不惜牽連十族也堅持你的立場,好,那就讓你堅持到底!

二、文人士大夫的「大忠大義」情懷

方孝孺是個很有才能的文人,也是個道德高尚的文人。

他師從宋濂,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在文學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盛名。方孝孺學成出師之時,在詩文上也學到了老師的精髓。宋濂曾經這樣評價:除了歐陽修和蘇軾之外,自唐朝以後,就沒有人能超過方孝孺的了。這樣的高度評價,其實側面也反映了他的才能與情操。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朱棣要登基找人寫登基詔書的時候,姚廣孝會直接推舉方孝孺。

最重要的是,宋濂把他的忠貞報國的價值觀念也傳遞給了方孝孺。

此外,朱元璋非常看重方孝孺,將他作為核心輔佐大臣放在朱允炆身邊,也是寄予厚望和充分的信任。由此可見,方孝孺絕對是思想道德各方面都極其高尚,是那種「以命守護信仰」的士大夫。

文人本就有一種骨子裡自帶的清高和孤傲,也是一種寧死不屈的執拗與堅持。在方孝孺忠義價值觀的引導下,他作為建文帝的輔佐大臣,此時自己所效忠的皇帝被朱棣篡位所害,朱棣回過頭來還讓自己給他效力,這難道不是一種侮辱?方孝孺不是不懂「良禽擇木而棲」,也明知反抗違逆朱棣的下場不會好,但氣節不能丟。

三、「株連十族」史料存疑

關於方孝孺被「株連十族」這件事,後世還有很多疑問。

有人說,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方孝孺並沒有真的被株連十族,而是來自野史的以訛傳訛。從故紙堆的史料中查找,可以發現在《明史·方孝孺傳》中,只記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還有「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等,並沒有提到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的事。

以及,關於方孝孺被「株連十族」的最早記載,其實是出現於祝枝山的《野記》中。

而到了清朝的時候,明史又被大幅修改,許多史料都是存疑的。但不管怎樣,無論方孝孺是否被株連十族,人們提起「株連十族」這件事都會想起方孝孺,想起這位寧死不屈的忠義大儒。

即便是沒有被株連十族,方孝孺的結局也和其他幾位輔佐大臣一樣,都會是被朱棣滿門抄斬,不留後患。而這「株連十族」的背後,更多的是讓人們銘記住了他寧死不屈的堅守與忠貞,無論後人評判他大忠大義也好,大忠不智也罷,他那堅守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氣節,永遠都值得後人肅然起敬。

參考資料:張嶔《明朝原來是這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98ca13f79df62add367e7c91e08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