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孩子們開學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輕鬆」了,但對於家裡有馬上要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家長來說,卻一點也輕鬆不起來。因為幼兒園的年度「分手虐哭大戲」也即將開啟,幼兒園一秒變「哭泣的海洋」。每次剛開學的那幾天,在人頭攢動的幼兒園門口,我們總能看到大哭大鬧,不肯離開父母,踏入校門的孩子,還能看到在幼兒園外偷偷抹眼淚的家長,朋友圈也會被「孩子哭著不上幼兒園怎麼辦」等信息刷屏。
剛開學那幾天,很多孩子(特別是第一次入園的孩子)都會哭著不願意去幼兒園。好不容易把孩子從家裡連拖帶拽的拉到了幼兒園門口,結果孩子就是抱著媽媽不放,淚眼汪汪、崩潰大哭。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但是不管家長怎麼哄、怎麼勸,孩子就是哭得撕心裂肺不願進教室,甚至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這種情況往往會持續一兩個星期。有的家長無奈表示「孩子怕生,沒辦法」,有的家長怒喝「你怎麼這麼膽小?」
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哭鬧要回家,在幼兒園門口久久不肯進去,多半是「入園焦慮症」。對於孩子來說,上幼兒園無異於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斷舍離」,原本依賴父母的孩子要到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如果父母不能幫助孩子勇敢面對第一次,孩子就有可能受到心理傷害。家長只要找到孩子不肯去幼兒園的原因,對症解決就好。
其實,孩子哭鬧著不肯上幼兒園,這是非常常見、而且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第一次入園的孩子,年齡一般在2-3歲之間,而這個年齡的孩子自理能力尚未成熟,對父母非常依賴,突然一時間要離開父母去上學,那肯定是會哭哭鬧鬧的。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發脾氣,而是多尋找孩子哭鬧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來改善孩子哭鬧的情況。
1、初次離開父母的分離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了,對家長來說,是孩子進入了人生新的階段,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次與爸爸媽媽的痛苦分離。入園之初,很多孩子都會哭鬧,因為孩子離開熟悉的人或環境時,會產生強烈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分離焦慮」。
孩子到了幼兒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爸媽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
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程度較輕的孩子可能稍有不安或鬱鬱寡歡,嚴重一些的孩子會哭鬧或脾氣暴躁,更加嚴重的孩子還可能伴有頭痛、腹痛、噁心等身體反應。
當孩子年齡越小去上學,表現出來的分離焦慮越嚴重,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也越長。尤其是那些從父母處獲得的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分離焦慮越明顯。新入園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出現這些心理都是非常正常的。作為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正常心理,正確引導,幫助孩子一起度過焦慮期。
2、獨自面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美國兒童發展專家Stanleyl. Greenspan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6歲前的孩子,常常需要通過看到身邊有熟悉的人才能獲取心理能量,即安全感。而中國孩子們幼兒園入園的年齡,一般在3左右(甚至有2歲就入園的)。畢竟孩子還小,突然被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沒有熟悉的家人,沒有認識的朋友,孩子小小的內心會被恐懼感和不安全感填滿,以至於最後忍不住哭出來。
所以,作為家長,不應只顧著責怪自己的孩子膽小或適應能力差,要學會理解孩子,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所有的擺設都是陌生的,老師和同學也是陌生的,就連吃飯喝水的用具都是陌生的,這會讓他們感到害怕。所以,家長可以在徵得老師的同意後,和孩子一起進入教室,與孩子一起學習玩耍交朋友,待孩子慢慢熟悉周圍的環境後,家長可以適時的找個理由離開,若不太放心,可以躲在暗處偷偷觀察。另外,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專屬用品,如自己的書包、水杯、毛巾、枕頭和被子,甚至是一兩件心愛的玩具,這些熟悉的東西能給孩子一些心理安慰。
3、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息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一些孩子由於幼兒園生活作息跟家裡的區別較大,比如:午睡時間不睡覺,到了上課時間又想睡覺;平時餓了隨時可以吃零食,幼兒園有固定的用餐或者吃點心的時間;孩子在家裡想吃什麼,家長都會儘可能的滿足,幼兒園裡只提供固定種類的餐點... ...這些情況都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幼兒園如不家裡好,於是開始想家,接著開始焦慮不安和哭鬧。
雖然每個幼兒園的課程活動不同,但是晨間活動、午餐、午睡及點心時間都是差不多的,家長應該儘早讓孩子在家裡培養跟幼兒園一樣的作息時間,其實這也是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如果沒有提前做這項工作,那麼家長務必從現在做起,否則日後孩子可能還會有較長時間的哭鬧情況。
4、自理能力差帶來的挫敗感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可能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因此生活大小事都是父母幫孩子全部打理好,導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差,或者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不會自己做這些事,比如: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自己上廁所,都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孩子對群體生活的牴觸情緒也就因此產生了。
幼兒園是一種群體生活,老師有時候沒辦法面面俱到的顧及每一個小朋友,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動手做。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比如:學會自己吃飯、喝水、穿衣、上廁所、單獨入睡的能力,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就會方便一點。如果孩子比較小,還不能完全掌握這些技能,也至少應教會他(她)向老師求助,比如:告訴老師自己要尿尿。如果什麼都不會,孩子很可能因為挫折及壓力而更討厭上學。因此,父母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很有必要。
每年這個時候,恐怖的「開學大片」就會上映,特別是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寶寶,上幼兒園更是件令大人頭疼的事情。如何破解寶寶哭鬧不想去幼兒園的魔咒呢?來來來,新技能get起來,家長只要學會這5個「招式」,就能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第一招:提早調整孩子的生活習慣,為進入幼兒園做準備。
國內研究顯示,當孩子在入園前做好進入幼兒園的準備,可降低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的不安感受。所以,家長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提前做好進入幼兒園的準備工作:
1、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或者怕麻煩,一味的包辦代替,孩子就會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很多幼兒園在孩子入園前,都會詢問家長,孩子是否具備了自己吃飯、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獨立上廁所、洗手等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首要條件。但是,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擁有的生活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所以,家長需要從孩子1歲左右就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寶寶,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並且逐步鍛鍊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可以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玩伴,以平等的語氣和寶寶交流,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感。除了要有目的地培養上廁所、穿衣、吃飯這些小習慣,甚至還可以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如果寶寶能在幼兒園裡照顧好自己,並且還能配合老師、幫助其他小朋友,那孩子對群體生活的牴觸情緒也就減弱了。
2、循序漸進地增加孩子的團體活動。
目前的家庭大多只有1或2個孩子,因此孩子從小與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頻率偏低。因此,父母平時要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讓寶寶多接觸除了家人以外的人,鼓勵孩子去認識一些朋友,能提前鍛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與其他的小朋友相處。
如果是比較內向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不妨先帶孩子從人數較少的小團體開始進行,等孩子比較適應,再慢慢擴展到人數較多的大團體,讓孩子感受到與其他孩子在一起互動時的開心、快樂,以及觀察學習其他孩子的互動方式。在父母們的陪伴下,寶寶之間相對容易發展起較良性的關係,這樣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就會更容易適應一些,也可以減少孩子初次入園的分離焦慮。
3、帶孩子實地考察,提前熟悉環境。
很多家長一般都會選擇離家較近的幼兒園,如果家長在開學之前提前帶孩子到幼兒園玩耍,那麼等到真正開學的時候,孩子哭鬧的情況將有所減少。如今很多幼兒園報名都會提前幾個月進行,家長很早便可確定孩子將要進入哪家幼兒園,家長應該在入學前帶孩子到幼兒園熟悉環境,條件允許建議多去幾次,帶孩子去學校門口轉轉,告訴孩子去上學的路線,教孩子認讀幼兒園的名字、門牌號,認識附近的建築物、公交車站等等,慢慢地,寶寶就覺得「去上學」好像並沒那麼恐怖了。
4、為孩子尋找一個小夥伴,一起上幼兒園。
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認識的小夥伴的環境,比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容易得多。如果幼兒園裡有孩子的玩伴,他們很容易就會忘記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有了小夥伴的陪伴,孩子的校園生活就會順利很多。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孩子跟熟悉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孩子的分離焦慮會減輕很多。
其實,現在很多小區周邊都有幼兒園,小區里的孩子大部分也都是就近入園。所以,建議爸媽們每天傍晚散步的時候帶著孩子在小區里逛逛,看到同齡的小朋友就過去認識一下,肯定能碰到即將進入同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小朋友在一起熟悉的特別快,很快就可以成為好朋友。
如果有機會,建議家長們儘早地去打聽和認識下小區里的其他家長,安排一次聚會。讓孩子們在開學前熟悉一下。這樣「去幼兒園」就可以變成為「和某某小朋友一起去幼兒園」,孩子也會開心許多。
5、把孩子的作息時間調整到和幼兒園同步。
很多孩子在家的作息並不規律,即使規律也和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不相符。入園之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循序漸進地把寶寶的生活作息時間調整到和幼兒園同步。雖然幼兒園教師會幫助適應能力較差的寶寶,但如果寶寶剛—入園,就比別的寶寶慢了一步,這會讓寶寶產生不良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樣的評價也許會影響到寶寶的其他方面。所以寶寶入園前,父母要調整好他的作息時間,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寶寶和其他寶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第二招:提早進行「分離訓練」,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寶寶哭鬧不想上學,大部分原因都是」分離焦慮「搞的鬼。幾乎從未和母親長時間分離的孩子,必然容易產生依賴情緒。因為孩子對媽媽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心理,一旦分開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崩潰情緒。所以,家長需要慢慢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才能擺脫」分離焦慮「。
1、逐漸與寶寶拉開距離。
「分離」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脫離「安全基地」的關卡,但也意味著他們去探索新環境的開始,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與寶寶分離最好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入園前半年就要有計劃地逐漸拉長與寶寶分離的時間,讓他慢慢適應。有意識讓寶寶獨立地玩、看書、看電視等。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你的信任感。
2、多多練習「分手」場景。
媽媽們也可以選擇或者創造一些機會,多多練習「分手」場景,讓孩子慢慢習慣短暫的和父母的分離狀態。比如:把孩子託付給朋友照顧幾個小時,再逐漸過渡到把他送到爺爺奶奶家一兩天。當寶寶逐漸適應了媽媽不在的情境,心裡的依賴就會慢慢回歸正常值。
3、提前告知並信守承諾。
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家長在跟孩子做出承諾後,一定要認真遵守,這樣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
比如:帶著孩子一起去朋友家,告訴孩子媽媽要出去一下,而且明確告訴孩子回來的時間,比如「媽媽去買點東西,一小時後回來接你」,一小時後就信守承諾準時出現,讓孩子相信你說的話是值得信任的才行。
慢慢地這個承諾就可以被升級為:「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媽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髮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讓孩子對你多一點信任,分離焦慮才不會那麼強烈。
4、通過繪本引導。
孩子喜歡繪本故事,可以通過繪本故事教育孩子如何克服分離焦慮症,如何儘快適應學校的生活,愛上幼兒園。如《魔法親親》、《阿文的小毯子》、《我好擔心》、《湯姆上幼兒園》、《小阿力的大學校》,多給寶寶讀一些類似的繪本,學習繪本中父母處理分離焦慮的方法,鼓勵孩子向繪本中的主人公學習,或者帶上一件寶寶特別喜歡的東西,也能幫助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第三招:增強幼兒園的吸引力,讓孩子對上幼兒園充滿期待。
家長要提前有意識的給孩子傳輸一個概念:幼兒園很好玩,上幼兒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這一天開始上學,你可以認識新朋友,還有學到好多新東西。」反覆和孩子說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很多玩具,還有老師陪著玩,老師會教小朋友學知識,甚至比家裡還好玩哦,周末還可以請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玩遊戲。這樣孩子對去幼兒園甚至會有所期待。
1、讓孩子去幼兒園親自體驗。
一般幼兒園裡都有滑梯、蹦床等遊樂玩具,可以帶寶寶去玩一下,讓他對幼兒園產生好感,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家長要表示應該結束了,並答應他明天再來玩,這樣孩子可能會「懷念」在幼兒園玩耍的情景,就會有明天再來幼兒園的動力。
我們居住的小區邊上就有一家幼兒園,在每天下午放學之後有一段時間有一片區域是開放的,很多家長(包括我)都會帶孩子進去玩。若蘭最喜歡裡面的那個旋轉的長滑梯了。但是,還有一些玩具是放在非開放區域的。我家若蘭每次看著幼兒園裡的哥哥姐姐們,在裡面玩蹦床、搖馬之類的,羨慕得不行。我就逗她:「你快點長大呀,長大了就能上幼兒園了,就能跟哥哥姐姐一起玩了。」所以,我家若蘭一直很期待上幼兒園。
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幼兒園「開放日」的時候,帶上孩子去學校「觀光」一圈,讓孩子在學校的遊樂場上玩一玩滑梯和鞦韆,和老師見面熟悉一下。孩子對幼兒園的任何一個美好瞬間的記憶,都可能會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產生興趣。
2、和孩子一起讀關於幼兒園的繪本。
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和上幼兒園有關的繪本,提前了解幼兒園的生活。推薦的讀物有:《湯姆上幼兒園》、《大衛上學去》、《你好,幼兒園》、《我愛幼兒園》、《開心上幼兒園啦》、《幼兒園一點都不可怕》、《老師,我為什麼要上學》、《我愛幼兒園》、《幼兒園,我來啦》。
3、和孩子一起準備趣味上學物品
小朋友們對於一切好玩的玩具都是無法抵抗的,你可以給寶寶買美美噠書包、本本、鉛筆、橡皮等可愛小文具,讓寶寶對上學的一切有新鮮感,以此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方法簡單實用。當然,能夠帶孩子一起去商場,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更好。
第四招:接納寶寶的牴觸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父母千萬別因為孩子大哭就用負面語言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你再這樣大哭,媽媽不愛你了。」或是說:「你看大家都看著你,羞羞臉!」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對幼兒園這個環境更焦慮、沒有安全感,也加深了被遺棄的感覺。
家長可以同理孩子的感受,「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你很緊張,要跟媽媽分開,會害怕。媽媽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媽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接著說,「你看看幼兒園裡面,媽媽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媽會準時來接你。」
在說的過程中,媽媽要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罵他,他越是哭得厲害。因此,當寶寶哭鬧不上學時,你嚇唬他會適得其反,給他(她)一個擁抱並好好安慰,告訴他(她)媽媽(爸爸)一定會準時來接他(她),等孩子冷靜下來再離開,而不要硬把孩子拖進教室然後強行離開。接孩子放學時一定要準時,第一個星期可以帶著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零食去接他(她),讓他(她)覺得自己足夠被重視,以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第五招:給予寶寶持續的正面鼓勵與陪伴。
孩子在上學初期,寶寶對於新生活表現出適當的牴觸情緒,這樣的情況十分正常。在這個適應過渡期,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和寶寶共同度過難關。家長可以跟寶寶約定,如果寶寶能做到獨立在幼兒園待一天,就獎勵他一個小玩具或者一個他愛聽的故事,或者帶他去哪裡玩。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家之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除了減少因親子疏離而產生更嚴重的分離焦慮之外,也能透過好好地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進步,家長別忘了給予正面鼓勵:「媽媽看見你今天主動找同學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變喔!」
有句話說得好:「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 但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孩子上幼兒園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小小一步。孩子終歸要適應集體生活,慢慢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情緒穩定的性格。父母放手,反而能讓讓孩子更好成長。請家長提前做好以上5點,幫助寶寶們輕鬆適應幼兒園生活!新生入園的日子快到了,作為父母的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