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暴發戶」,半國海水,半國沙漠,紅泥女人一生都不洗澡!

2023-11-09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非洲的「暴發戶」,半國海水,半國沙漠,紅泥女人一生都不洗澡!

納米比亞從來不缺獨特的風景——那裡繁華熱鬧的城市與荒涼的沙漠、野生動物豐富的國家公園對比鮮明,充滿非洲特色。

跟著走吧網2020年「走進真正的非洲」團友張宇澄女士的視角,我們走進世界最大的紅沙丘、全球知名的海豹聚居地,還有瀕臨絕跡又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辛巴族紅泥人....

註:下文整理自走吧網2020年「走進真正的非洲」團友張宇澄女士發表的一系列「非洲遊記」文章,此外本文圖片皆由她實地拍攝。

chapter1

這是納米比亞直角大羚羊,是被印在國徽上的存在,象徵著勇氣、優美和自豪。

對於非洲的納米比亞而言,紅沙漠自然是最遙遠而又神秘的地方,在這裡總是讓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感覺來到這裡就像是把夢給實現了一樣。

我們這次到達的主要景點除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蘇絲斯黎紅沙漠,還有世界第二大峽谷魚河峽谷、南部非洲最大火烈鳥聚居地鯨灣港、辛巴族村落,首都溫德和克和海濱城市斯瓦科普蒙德等。

話說1月31日早餐後,我們從奧蘭治河的橙河河畔營地出發,很快就到了兩國邊境,出入關手續都只要人下車辦理,行李直接跟車,很過順利進入了納米比亞,之後前往魚河峽谷。

魚河峽谷是世界第二大峽谷,長161公里,寬27公里,深550米。僅次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

魚河峽谷在萬古年前,曾經是一條河,它流向邊境的orange river ,20億年前沉積岩形成了這個河谷,但令人意外的是10億年前經過加熱和擠壓,它突然出現數條巨大的裂縫,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魚河谷地貌。

我們沿著東岸徒步,眺望到美不勝收的景色。

魚河大峽谷是探險者神往的勝地,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這裡挑戰,領略大自然的魅力。

當天晚上的紮營點是魚河峽谷營地。

一到營地,我就看到了納米比亞國徽上的直角大羚羊,在泳池旁的草地上一邊覓食一邊張望,我也只敢在一邊偷窺,一是不想打擾它的寧靜,二也怕它搞突然襲擊,它的模樣雖然看上去挺溫順的,但動物的心思誰知道呢。

這是箭袋樹,是非洲南部特有的植物,在乾旱到幾乎無雨的沙漠裡,在炙熱的陽光烘烤下,依然挺拔而茁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營地內有一個汽車博物館,有許多老式的車擺放在露天或者酒吧內。

當天的露營地,在一個美麗的星空底下。

Chapter2

納米比亞是非洲最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國之一,而紅沙漠是它最亮的招牌,納米布沙漠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這裡的沙丘不僅高,而且有著與眾不同的色彩,不是通常的黃色,而是紅沙丘。這也讓蘇絲斯黎沙漠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沙地景觀。

為什麼這裡的沙丘是紅色的?百度得知:這是因為沙子裡含有氧化鐵,早晨沙子從晨霧中吸收水分,使得鐵被氧化,沉澱在了沙粒表面,形成了獨特的紅色沙子。

行程第四天,絕對是令人難忘的一天,清晨,我們先是坐著大卡車到納米布諾克福國家公園門口,之後換成景區內的沙漠穿梭車行駛到5公里遠的沙漠處,這裡就是世界地理雜誌封面的《死亡谷》。

死亡谷只能徒步,別看只有一公里多的路程,走起來可是費老大勁兒了,前腳剛落地,沙土迅速把腳面覆蓋過半,後腳跟上後,要快速撥起前腳才能前進,在烈日下深一腳淺一腳我們踏著紅沙漠,一步一步在沙丘中行走。翻過幾個沙拗,死亡谷就在前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紅沙漠環繞的中央有一塊灰白色乾裂的鹽沼地,一棵棵千萬年的駱駝枯樹孑然佇立,樹枝形態萬千,一棵棵樹幹如大書法家的手筆遒勁有力,蒼涼壯美,這就是死亡谷的最佳攝影點。

原來這裡曾是一塊生命的綠洲,經過歲月的變遷,現在是一大片沙漠鹽沼地,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留下了這些千年不朽的枯樹。

死亡谷其實是一塊大約一平方公里大小的乾枯鹽沼盆地,約有900多棵古樹,一棵棵被嵌入鹽沼中,千萬年枯而不倒,桀驁不馴,形成一個遺世獨立的自然景觀。

從死亡之谷走到景區穿梭車停靠點,我們又馬不停蹄,坐車來到了號稱「世界最美沙丘」一一45號沙丘,因接近中午,烈日當空,拍出來的光影效果遠沒有在別人遊記里看到的美,多少有點小失望。

不過,攀爬45號沙丘是我來這裡的另一個願望,雖然高度只有325米,但沙坡陡峭,頂著風踏著沙阻力大,走一步退半步,那也是相當耗體力的了,幾度想放棄,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站在沙丘的最高處,任憑狂風呼嘯,站穩後環顧遠近四周,沙漠起伏連綿不斷,似紅色的海洋;高低不平的沙漠形成的豐富曲線如波濤涌動,美景盡收眼底,慶幸這輩子能見到這麼壯觀的稀世美景,別提心裡有多愜意了。

上午在沙漠瘋了半天后,下午回營地休息。在塞斯瑞蒙營地已經住第二個晚上了,這裡離蘇絲斯黎紅沙漠很近,是世界著名的五大暗黑星空保護區之一。

因下午有較多的時間,可以在營地周邊走走看看,近觀直角羚羊在不遠處如雕塑般一動不動;一天的疲憊後暢遊難得一見的沙漠泳池消暑解乏;以沙漠為背景穿上鮮艷的連衣裙擺擺pose;夜晚坐在帳篷邊望天空星羅棋布、繁星點點、月兒彎彎;睜大眼睛使勁瞧不遠處發亮光的是紅眼睛還是綠眼睛(紅眼睛的是食肉動物,綠眼睛的是食草動物);睡夢中被不遠處狐狸的叫聲喚醒;在黃昏和晨曦中欣賞沙漠多樣的美。

營地生活也瘋狂,每一種體驗都是新奇又有趣,讓狂野的非洲增添了許多心跳刺激和小資浪漫,喜歡,還是喜歡!

Chapter3

這天我們從塞斯瑞蒙到海濱城市斯瓦科普蒙德(約350公里),驅車途中穿越南回歸線並在此地留影。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時移到最南時所在的緯線,南半球仲夏日的標誌。

之後我們沿著海岸線,繼續前行到沃爾斯灣停留,欣賞了瀉湖中成千上萬隻的火烈鳥。

傍晚我們沿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海濱大道行駛,很快就到達了納米比亞的海濱城市一一斯瓦科普蒙德,並將在這裡逗留兩日,作短暫休整後繼續前進。

斯瓦科普蒙德是納米比亞第三大城市,這裡大量德國殖民風格的建築與非洲風情的景觀相融,構成了獨特的納米比亞風景。在這裡,一邊是浩瀚的大西洋,一邊卻是令人生畏的廣袤沙丘,這座建在沙漠裡的海濱城市,美的簡直就仿佛是一幅畫。

傍晚時分,我們逛逛這個小鎮,走過戰爭紀念碑,與街邊的紅泥人合影互動,最後在著名地標海上棧橋及其橋頭網紅店吃海鮮歺,棧橋上也是欣賞大西洋落日美景的最佳地點。

次日早上在施瓦科普蒙德鎮參加了一個自費項目,出海半日游(100美元/人),包括乘遊船觀海獅、觀鯨,和豐富浪漫的船上午歺,有啤酒、飲料、香檳、美味生蚝、豐富的食物、甜點和零食。雖未見到鯨魚,大家依然興致勃勃,正午時分盡興而歸。

Chapter4

在斯瓦科普蒙德休整兩天後,2月5日上午十點我們繼續朝北,向大漠深處駛去,一路風塵,一路顛簸,來到號稱納米比亞最高峰的斯皮茲考普國家公園

納米比亞的最高峰,有馬特洪峰之稱的斯皮茲考普國家公園,這裡曾經是布須曼人的居住地,大片的花崗岩等岩石地貌,最高峰1728米高的岩石山,是納米比亞最易識別的路標之一。

人站在中央,像不像眼晴里的瞳仁?

大自然巧奪天工,讓人類的我們驚嘆不已!

和行軍打戰一樣,我們走到哪後勤保障跟到哪,在我們遊覽期間,廚師已經準備好了午餐,午餐就在這些壯觀的岩石群中進行。

午後,前往下一站目的地,布蘭德貝里營地。

你見過這麼大的鳥巢嗎?我們就是在這個鳥巢下紮營露宿的。這是納米比亞特有的鳥巢,一般一個大窩可以容納100對鳥兒。冬暖夏涼,所以外面50多度,窩裡面只有40度不到。清晨飛出,傍晚回巢,名副其實百鳥歸巢。

以前我對於納米比亞的認識,僅知道有紅沙漠和紅泥人,這也是此次非洲行的主要動機。今天帶著很大的好奇心來到紅泥人居住的地方。

納米比亞原始部落辛巴族,是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他們維持著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上半身赤裸,下半身著皮革裙子,全身帶著各種傳統首飾。其獨特的原始人文景觀實在令人驚艷。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奶油塗抹在身上,就連頭髮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所以又稱紅泥人。她們這麼做,一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由於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輩子都裹在「紅泥巴」中。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內面積一般有三四平方米。為防止房屋坍塌,屋內大都會豎起比較粗大的木頭來支撐房頂。

由於受現代文明衝擊,不久的將來,辛巴文化可能慢慢消失,這一幕幕更顯彌足珍貴。

Chapter5

2月7日傍晚到達埃托沙營地,我們將在這裡住兩個晚上,到達後即乘坐大篷車前往納米比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埃托沙國家公園獵游

在公園大門口居然第一次看到警察持槍把守,並要求遵守公園規則,不能下車,不能大聲喧譁,不能投食喂食,不能使用強烈閃光燈等等。我們不遠萬里來非洲,就是想看動物,打卡非洲五霸。終於這美妙而激動的時刻到了,大家非常期待,把手機、相機拿在手上,都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生怕錯過了那一瞬間,一路上大家特別興奮。

對於埃托沙國家公園的獵游,因為這時並不是獵游的最佳季節,我已有心理準備,抱著平常心,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當然了,還是希望能多看到一些。

部分覺得坐大卡車獵游不過癮的團友,升級為四輪驅動越野車,四周無遮擋,視野更好,獵游線路也更靈活。

其實,獵游的樂趣在於尋找追蹤動物的過程中,尤其是發現動物的那一刻荷爾蒙瞬間增高帶來的喜悅和欣喜,沒有參加過的人是無法體驗到的。

納米比亞有十個國家公園,埃托沙國家公園最大。占地22700平方公里,是納米比亞第一個自然野生動物保護區。

打卡非洲五霸,全靠你的運氣、耐性和眼力。羚羊和跳羚,犀牛,獅子,這些都是沙漠國家公園特有的野生動物。可能是季節和地域的原因,不出我的所料,看到的野生動物品種和數量都參差人意。

但對於第一次獵游的團友來說,能看到這些不說很滿足,也是挺高興的了。

動物園中一個個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埃托沙國家公園內,為動物提供了救命之水。為了存活,動物必須在長途中跋涉到遠處的池沼去飲水,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公園內修建和維護了數百個水塘或動物飲水點。

這是埃托沙鹽沼,長約96公里,寬約48公里,底部海拔1030米,面積4800平方米,是非洲最大的鹽沼。這鹽沼地無出海通道,平時乾枯,地表覆蓋薄層鹽殼。洪水期間,鹽沼充水,成為附近居民和畜群的季節性飲用水源。我第一次見到,也是長知識了。

Chapter6

2月8日,我們到達了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溫德和克是納米比亞的第一大城市,人口只有30多萬,相當我們一個小縣城,這裡氣候很涼爽,年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7℃。

這裡曾經為德國和南非殖民,城市建築雖不算現代,路窄人少,但街道整潔乾淨,人們友好,是一個安靜安逸的小城市。

首先參觀的是這座百年教堂,又叫路的福音教堂,位於溫德和克市中心的山丘頂上,是溫德和克標誌性建築,紅色的頂尖和彩色的玻璃在陽光下十分美麗,無論哪個角度看上去都很美。

教堂的對面是納米比亞獨立紀念堂,朝鮮援建的,正中央的銅像是第1任開國總統。

與非洲大多數城市相比,這裡的街道和建築顯得分外乾淨整潔,沿途可看到德國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各式建築,這裡歐韻濃厚,琳琅滿目的商店,餐館,咖啡館,酒吧,遍布街頭,尖頂圓拱的基督教堂,日爾曼風格的城堡,色彩鮮艷,錯落有致的庭院別墅,如果不是黑人兄弟姐妹與我摩肩接踵,真讓我錯把這裡當作一處歐洲城鎮。

在溫德和克的這一天,恰逢元宵節。大家聚集在首都人氣第一的網紅餐廳,名為喬的啤酒屋歡度節日。這家店生意非常紅火,座無虛席,餐廳的裝飾帶有濃郁狂野的非洲風情。

這家餐廳菜品點擊率最高的是德國烤豬肘和德國純釀啤酒。朋友們舉杯暢遊,把酒言歡,在遙遠的非洲,度過了美好的元宵之夜。

在溫德和克的最後一晚,預示著在納米比亞的9日行程結束了。

走吧網2024年「走進真正的非洲」25天探索之旅

將在行程的第6天抵達納尼比亞

正在報名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