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數據分析》是阿利斯泰爾·克羅爾和班傑明·尤科維奇,這兩位作者混跡在美國矽谷的科技圈、創業圈多年,接觸了非常多美國一線創業公司最前沿的精益創業案例,並且將這些案例寫在了書中,對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在說這本書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叫作精益創業。精益創業誕生於網際網路行業,是軟體開發的新模式。以價值假設和最簡化可實行產品(MVP)為重要論點。通俗地說,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試錯。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產品原型,然後通過用戶需求反饋去不斷地疊代產品,以適應市場。
而《精益數據分析》這本書,就是詳細了解釋了精益創業以來,應該如何以數據來驅動企業的經營發展,用哪些指標來衡量自己的成敗。這本書的前八章還是比較乾貨的,比較多有思考性的內容,而後面的內容則是比較多的實例,按照企業和產品的特點進行了分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閱讀就可以。
最近一些年,對於數據分析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什麼崗位,都會要求掌握一定的數據分析。實際上數據分析不太難,很多時候思路要高於技術,應該如何去選擇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解析出什麼結果,如何去構建一套數據體系,這些思維性的內容難點要高於技術性的分析手段。
而《精益數據分析》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很好的數據分析入門書籍,閱讀完這本書,有以下幾點比較大的收穫: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關於「第一關鍵指標法」的概念,此前是有「北極星指標」的概念。「第一關鍵指標法」和「北極星指標」的區別在於,第一關鍵指標不是公司的唯一重要性指標,而是任意一個環節,肯定只有一個最關鍵的指標。
而這第一關鍵指標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其他指標,但是我們最需要認定的是現階段的最關鍵指標,針對這個指標去制定計劃就可以了。這個其實和OKR是類似的,關鍵性指標是那個O,衍生指標是那個Kr。
例如我們競價最推廣階段的關鍵性指標是下載量,但是又可以衍生出展現量、點擊量、跳出率等等數據來,但是無論其他數據如何,我們的優化目的都需要圍繞下載量這個第一關鍵指標去完成。
每個數據指標都是有意義的,但是過多維度的指標只會讓自己的步伐錯亂,需要找到一個此環節當中最重要的指標,所有的衍生指標都圍繞他進行,你的工作才會有重心。這個其實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吧。
書中規劃了電子商務模式、SaaS模式、免費移動應用模式等六種商業模式。而我現在工作的公司就在於電子商務類型的公司當中。在電子商務模式當中,作者提出了針對年復購率對電商模式進行分類的,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書中將電商模式分為了用戶獲取模式,混合模式和忠誠度模式。年復購率低於40%的公司,是屬於用戶獲取模式,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產品的特殊性,例如賣眼鏡的電商,你不要試圖向同一個客戶賣出多副眼鏡。所以在這種電商模式下更多的使用忠誠度計劃很難帶來良好的長期收益,而是應該想辦法做客戶推薦機制。
而年復購率高於60%的公司屬於忠誠度模式,應該主打忠誠度,因為每個客戶能夠帶來的價值很高,需要提高客戶終生價值。年復購率低於60%高於40%的混合模式電商,就要兼顧獲取更多的用戶以及提高客戶的購買頻次了。當然了,這個更多說的是一個主導方向,肯定所有的公司都希望用戶購買頻次越來越高,同時用戶獲取量越來越大了。
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很多還是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我是什麼電商模式的公司,我們應該應用什麼樣的用戶運營策略的。
此外就是本書當中對於數據的一些思考,如何去尋找正確的數據指標。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虛榮指標與可付諸行動的指標,探索性指標與報告性指標,先見性指標與後建性指標,相關性指標與因果性指標。選錯了指標,很可能就等於是走錯了路,最後只會走向失敗。
圖片:網際網路
文字:悠然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