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過不少文案寫作類的訓練營,老師們總是會說:寫作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基礎技能,作為一名新媒體作者,我經常會遇到很多寫作方面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一個好的選題,既能夠標新立異,又能夠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引導部分過於冗長和繁雜;文字表達過於累贅;素材的使用不到位,不夠貼近主題…這些都是我們寫作時會遇到的問題,只有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寫好文案和內容,這也是我們熱愛寫作的人的心聲,寫作之路漫漫而修長,如何將漫漫長路縮短?
最近看的《寫作工具》也讓我受益匪淺,他將寫作的技巧、策略,編製成了50個寫作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寫作工具箱,當寫作遇到阻礙時,翻開看看,總能夠有不一樣的收穫。而且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也是寫作大咖,在世界上最傑出的新聞學院之一波因特學院任教超過了三十,培養出了兩位普利茲獎得獎作家,他認為寫作並沒有想像中的難,只要掌握了寫作技巧,熟練得運用寫作工具,都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寫作工具》就是他為讀者打造的一個工具箱。
書中為我們講解了4類寫作工具——如何夯實寫作基礎?如何在寫作過程當中實現特殊的寫作效果?寫作的高效模板是什麼?怎樣養成有益的高效寫作習慣?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實現特殊的寫作效果。
在我的認知里,寫作是需要做加法的,比如一個簡單的句子,我總是會想方設法將它寫得儘量長些。但是作者卻告訴我們,想要跟讀者快速地建立連結,就務必讓自己掌握簡化文章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總結和歸納——將陌生的,難懂的或複雜的事物通過闡釋,變得可以理解,甚至讓人感到熟悉。比如我們在進行講書稿的寫作時,也要儘量讓它變得通俗易懂,概念不清楚,也儘量通過案例和數據來解釋,而不是一直強調某個晦澀難懂的概念。如果堅持使用晦澀難懂的文字來表達,寫出來的句子就像政治評論,令普通人難以理解,也就失去了閱讀興趣。所以使用大白話來陳述複雜觀點,反而更容易讓讀者從更精鍊的詞,短語和更簡單的句子當中受益。 當然,簡潔又有效地傳達意思,並不是寫作者與生俱來的能力,它是想像力和精心打磨的產物,是被刻意創造出來的文本效果。想要提高自己簡潔表達的能力,首先需要我們先將複雜的問題想明白,然後以最簡潔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寫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傳播知識,而簡潔清晰的文字就是傳播的最佳工具。總的來說,刪減不清晰、信息量大的文本,將內容化繁為簡,闡述深入淺出,能夠讓我們的寫作能力更上一層樓。
著名報紙編輯吉恩作為青年見習記者時,曾經把創作的故事讀給盲人編輯聽,但因為沒有讓盲人編輯「看見」,而被責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感官享受對於寫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如何才能夠觸發讀者的感官享受呢?首先就是我們需要專注人物及環境的細節描寫,比如記者斯坎倫在採訪年輕女孩受害者的家屬時,敏銳地發現了小細節,在正門旁邊電燈開關上貼著膠布,於是他便詢問了背後的故事——原來在肯特家有這樣的習慣,最晚回家的那個人,負責關門廊里的燈。然而肯特家門廊里的燈一直到現在還亮著,而且還被一塊膠布封住了開關,這也意味著德布到現在依然沒有回家。從這個細節中我們看到了肯特一家人對於受害者德布的日夜思念。
再比如我在大街上看到一隻狗叼著另一隻血淋淋的狗的脖子,一點點地往路邊安全區域挪動,瀕臨死亡的狗可能是它的親人,也可能是朋友,出於本能,想要救下它。通過畫面感的描摹,我們能夠看到那隻小狗的哀傷,也不由地讓我們產生了同情的情愫。
所以我們要嘗試著深挖細節,觸發感官感受的片段,也就是描述精彩的片段,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啟發共鳴。
現在的寫作者們總是喜歡用修辭,通篇都是暗喻、明喻、擬人、排比等等,事實上當詞語或者修辭被過度使用後,它就變得普通,成為了陳詞濫調,沒有新意。那應該怎麼做呢?在寫作時腦海中蹦出如「潔白如雪」時,我們可以先稍稍停下來,也可以用大白話的形式來表述。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告別淺層創意。書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克拉克要求參與者根據一則新聞故事撰寫五條導語,但是發現很多人寫出的導語都驚人地相似:「周四,當羅伯特•哈德森回家吃午飯的時候,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會成為他人的午餐」。克拉克說,這其實是因為大家都陷入了淺層創意之中,表達的方法太過於俗套,其實我們也可以嘗試著這樣表述:「對於一條十英尺長的鱷魚而言,羅伯特•哈德森和雞肉一樣美味。」這個角度清奇,也讓大家有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同一故事用不同的視角闡述,你會發現它就像是迎面而來的一縷清風,讀來神清氣爽。 所以拒絕過度使用詞語和修辭,跳出「陳腐的視角」。把它們改成更直截了當的表達或者更生動新穎的畫面,這樣才能夠為我們的寫作加分。
寫作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後提升的技能,所以大家要練習起來,而不是單純地學習它的理論知識,翻開《寫作工具》,你會發現克拉克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寫作工具,細細品讀,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你會發現過不了多久,你的寫作技能能夠有一個不錯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