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共生》:數字化時代,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學習?

2021-06-17   光醬語言研究所

原標題:《價值共生》:數字化時代,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學習?

現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幾年隨著知識付費走向風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不停地為知識付費,就是人們開始對於知識的渴求的體現。

在學生時期,我們很多人憑藉著死記硬背,不停地刷題考上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學。但畢業後進入社會,會發現自己對某個知識有印象,但具體如何解答卻已經完全遺忘;就算記得知識點,也很難與工作、生活相結合。用我同事的話說就是「讀書那麼累,學了這麼多,還是沒法過上好生活。」

事實上,我們只是具備了學習能力,卻根本沒有掌握知識。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老師在《價值共生》這本書里告訴我們——知識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個人化,如何檢驗是否掌握知識,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可不可以將信息和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學習,將知識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已經開始變成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陳春花老師在書里,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套真正掌握知識的方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01|了解數據、信息及知識的概念

在我們開始學習知識之前,首先要學會甄別數據、信息和知識。在數字化的時代,大家都把數據做成評判的標準,認為這就是一切,但事實上數據若沒有進行加工,那它不過就是一堆數據罷了,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進行數據處理的過程中,數據逐漸形成信息,這時,我們就可以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因為信息並不等同於知識,知識其實經過鑑別和判斷之後,有用的信息,所以說知識是鑑別後的信息。

我們在網絡上學習,有的時候直接照搬或者轉述作者的觀點,認為自己掌握了知識,其實不然,別人的觀點和知識對我們來說其實就是一種信息,因為我們自己並未對知識進行鑑別和判斷,也沒有將信息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認知。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了,我們的微信,各種學習app,電子書,都是我們的信息。事實上,如果沒有對信息進行甄別和判斷,沒有進行認知的內化,那我們不過就是擁有了一大堆的信息罷了。這就是為何,對相同的一本書,有的人能夠將文中內容很好的進行運用,變成舉足輕重的傳奇人物,有的人默默無聞繼續做「韭菜」。其實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我們能不能下降信息變成我們的知識和智慧。

那麼如何將信息變成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呢?陳春花老師為我們梳理了擁有知識需要經歷的三個步驟:

找到客觀數據的真實來源;

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成為信息;

做出個人判斷與鑑別,最終形成個人的相關知識。

當知識落實到行動中,成為行為的指導時,就形成了智慧,久而久之,我們也會成為有智慧的人。

02|學會甄別真正的知識

當今時代,人們對於知識的渴求程度非常高,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每天能夠獲取的信息渠道也非常多,也因此會將我們置於對知識的焦慮之中,在書中,作者在梳理提出的渴望知識的5種表現: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疊代加快,不斷湧現新知識;認知盈餘,選擇障礙;時間稀缺;對知識驗證的要求越來越高。

我們渴望獲取知識,但是卻不懂得甄別知識,不知道哪些知識與我們相關,哪些知識對我們有用。什麼都學但派不上用場。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春花老師讓我們問自己4個問題:

第一,是分別心還是辨別力?

分別心是根據事物的表面,有區別地對待人和事。辨別力則是對人和事進行分析、觀察後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比如「顏值即正義」就是典型的分別心,如果我們剛剛開始就拿分別心去分辨,那麼很難獲取到真正的知識,只有以辨別力去進行判斷,才能獲取到知識真正的價值。

第二,是自我設限還是認知的不足?

學習時,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自我設限,我也不例外,比如說我總是認為寫作這件事那麼難,我怎麼做得到,但是經過這2年的練習,我從10個字到100字,再到現在的1000字…在這個過程中,我提高了我的個人認知,不會在沒有嘗試的情況下,就認為某件事情做不到。

第三,是世界變化快還是自己不曾改變?

現在這個社會信息疊代速度快,技術加速更替已是不爭的事實。外部世界變化太快逐漸引起我們的焦慮,卻很少有人去探索自己有沒有嘗試去改變,嘗試與時俱進,去迎合這個變化的時代。陳春花指出,「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重要的不在於世界變化的快與慢,而在於自身變化的快與慢。」

第四,是慣性使然還是無法應對?

日新月異的外部世界給我們帶來諸多挑戰,我們太過依賴傳統的模式,才讓自己感覺難以應對新的模式。

在信息時代面前,我們如何在茫茫信息中甄別知識及其產生的價值。陳春花的這四個問題,已經幫我們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當我們擁有辨別力,提升自我認知,能夠主動改變自己、主動迎接挑戰時,我們才能真正擁有知識。

03|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是相對「個人學習」而言的,一個學習中的組織能夠不斷地獲取知識,在組織內傳遞知識,不斷創造新知識,能夠持續成長組織自身的能力,還能夠改善績效。而我們身處企業,或多或少都處在這樣那樣的組織中。作為組織成員的我們,想要讓知識轉化成實際能力,幫助我們取得更好的情況,以下三個「唯有」希望大家能夠做到:

第一,唯有融會貫通。怎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呢?需要完成以下四步:

「界定問題」而非僅僅「解決問題」;

對「特定問題」進行系統分析;

形成一套「方法論」;

正視「無知」問題,保持開放與合作。

第二,唯有終身學習。知識革命要求我們在學習上投入更長的時間,終身學習已經成了今天社會的共識。它既是指時間跨度,又指學習能力。要實現終身學習,離不開三種學習能力:

基本學習能力;

過程學習能力;

綜合運用能力。

第三,唯有突破自我極限。在面對多變的世界時,我們常常需要突破「自我」、「事實」以及「經驗」的障礙。

做到了三個唯有,我們才能夠在時代的洪流里存活下來,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能夠高高在上,時代會淘汰一切落伍的人。

所以我們不要再做無效學習的人,這會讓我們深陷時代變化太快而自己沒有辦法跟上腳步的焦慮之中。只有我們學會如何有效學習、有效掌握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我們才能夠迎接時代的挑戰,從而成為不被時代洪流淘汰的人。

此時此刻,我們正面對如此巨變的時代,陳春花老師的《價值共生》教育了我們如何去學習知識,如何有效地學習。我們不妨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努力,拒絕做時代的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