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白白罵了18年,她該平反了!

2022-08-19     電影派

原標題:被白白罵了18年,她該平反了!

女性題材的劇真的越來越火了,但口碑頻頻撲街

到什麼程度呢?

從此對女性群像這四個字過敏

別怪觀眾痛心疾首。

來看看那些打著女性旗號的劇,到底有多爛。

《正青春》,聚焦化妝品行業。

堂堂女高管為了打擊對手,用了蕩婦羞辱那一套。

豆瓣4.2。

《女士的法則》,進軍律師行業。

颯爽女律師正事不幹,整起了「母子戀」

豆瓣5.2。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將鏡頭對準了30+女性群體。

但,劇情懸浮,人物虛假。

豆瓣5.5。

國產女性劇真要玩完了?

作為觀眾,當然不願看到這種慘況。

作為創作者,更應該痛定思痛。

派爺有個發現:

其實啊,國產女性劇的未來,在過去

來吧!

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8年前——

《好想好想談戀愛》

這部劇的創作陣容堪稱夢幻。

編劇李檣,代表作《孔雀》《立春》《黃金時代》。

導演劉心剛,美術出身,代表作《一聲嘆息》《大腕》《像霧像雨又像風》,他因為長期跟馮小剛、趙寶剛這種北京老炮兒長期合作,有了紮實的京味戲劇功底。

作曲,有搖滾大神竇唯參與。

主演蔣雯麗、羅海瓊、梁靜、那英,都是實力女星。

就連客串的,都是廖凡、陳坤這種級別的個性演員。

一句話,強悍到不像是電視劇主創。

故事,從一場分手戲開始。

譚艾琳(蔣雯麗 飾)優雅溫婉地拒絕了一個鑽石王老五。

四姐妹開啟了一場「奇葩說辯論」。

倍覺可惜的是陶春(羅海瓊 飾),她既乖巧又任性,追逐著無邊的浪漫又非常保守,且有自己的感情信仰。

我相信能量守恆

每個人的愛情都是有限的 用完就完了

毛納(梁靜 飾)強烈反對這種「節約用水」般的愛情觀。

她周旋於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間,只談戀愛,不談愛情

愛情是傷害身心的東西

就像劃火柴一樣

只會瞬間發出光和熱

之後啥都沒有了

黎明朗(那英 飾)耿直颯爽,快人快語。

對愛情仍抱有幻想的人,她都非常不屑。

她討厭愛情里的機會主義者,主張「愛情是蘋果的兩半,人們都在重新組合。上帝把人分成一半一半的蘋果,一半遇到另一半的幾率,是0。」

而婚姻只是人性的社會需要。

它必然存在,但跟愛情沒有直接關係。

這場戲為《好想好想談戀愛》定了調子——

對話體。

全劇由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激烈辯論構成,涉及兩性、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話題統統拿來討論,百無禁忌,金句頻出

比如,這些30+姐妹團討論起女性的歸宿,唇槍舌劍。

保守的陶春一張嘴就是家長風。

三十好幾還尋歡作樂

毛納聽著就來氣,怒斥陶春不自覺的「男權思維」。

憑什麼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尋歡作樂

發現沒?

本劇完全從女性視角出發,去審視社會施加在女人身上的壓力

有的時候,對抗偏見,猛於炮火

黎明朗反對一切貼到女人身上的標籤。

有時候,揭露亂象,犀利深入。

譚艾琳寫了一本相當滿意的書,準備著手出版。

到了出版社才看到德高望重的文人,居然做著「文化生意」

想出書,兩種方式——

一、服從潛規則,多多「私下切磋」

就像這位當紅的美女作家一樣。

二、給出版社2萬元,自費出版

姐妹團又針對「女色」展開了辯論。

毛納:「從非道德的角度說,女人有權利拿姿色來達到目的。」

黎明朗:「男人用錢和權力換取女人的色相,不過是男人欺負女人的託詞。」

而陶春就比較天真,厭惡出賣色相,贊成展示魅力。

可其中的分寸,到底由誰來定?

在毛納的資助下,譚艾琳選擇了後者。

但詭異的是。

譚艾琳的書出版後,遭到了非議。

不少人嫌棄她的文字,說她以色上位,而這些人,又以女性為主。

所以。

這部劇的本意,並非給生活中的困惑之人一劑萬全的猛藥。

它只負責向平靜的湖面拋下一顆顆石子,激盪起漣漪,以觸動每個人的思索與觀念碰撞

同時,這部劇還有女性視角下的「都市男子圖鑑」

比如黎明朗有一大學同學,每逢失戀就跑她家哭哭啼啼。

他,典型的戀愛腦

你是一個男人!

而黎明朗是有男友的,鄭鈞友情出演的劉磊

見到這種情形,勸她注意對男友和「閨蜜」的分寸感。

三兩句不合,立即告辭,轉身就是分手。

他,愛情的速食主義者

我是跟你談戀愛的

不是跟你們兩個人談戀愛的

黎明朗還有個露水男友,決鬥男。

為了表示愛意,找茬與愛上黎明朗的室友大打出手。

他因黎明朗的推薦當上了音樂編輯,第二天就卷了貴重音樂器材出逃。

他,蠅營狗苟的小白臉

陶春也有多份感情。

比如王一偉,能禁得起毛納的美色誘惑。

但當陶春表白時,他又立即退卻。

他自詡單身主義者,要的是戀情的悸動,而非愛情的捆綁。

比如陶春的上司,以職權之便與她玩地下戀情。

但沒多久,就單方面提出分手。

只追求刺激,而不承擔責任

毛納遇上的男人更多,她總能「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有兩個例外。

其中一個,是她的老相識劉總

毛納想借2萬元給姐妹譚艾琳出書,劉總爽快答應。

可後來,她在街上看到劉總居然騎車出行。

原來,他的公司早已破產

自身窘迫之下,仍能出手相處,毛納欣賞劉總身上的俠義風範,就想著與他處處看。

可,當劉總看到毛納用美色擺脫了交通事故後,立即惱羞成怒

美色是一把萬能鑰匙

沒有打不開的大門

你是不是向各種男人施展美色啊

到了此刻,毛納看出了劉總的真面目,一段感情還沒萌芽就已隕滅。

第二個,也是本劇的男主,由孫淳飾演的伍岳峰

他是個離過婚的40歲男人,事業有成,儒雅隨和。

不巧的是,在毛納對伍岳峰一見鍾情前,譚艾琳已經與他兩情相悅

很狗血?

但這部劇處理得非常巧妙,不落俗套。

毛納攻勢明顯,多次主動約伍岳峰,他沒有直接拒絕,但見面時第一句一定是:「譚艾琳呢?她來不來?」

毛納不曾多想,可譚艾琳不想出面,她不想傷害姐妹之情。

當燈泡要付電費的

到了見面時。

譚艾琳個性內斂,又不想直接拆穿。

毛納察覺出了異樣。

先是「攘外」。

她讓伍岳峰坦承對自己、譚艾琳的情感,又以攻為守,強勢抽身離去

那你對我也是好感是嗎?

如果讓你在我和譚艾琳之間做選擇,你會選誰?

再是「安內」

毛納在譚艾琳面前直言放棄伍岳峰的想法,退場了。

他我是一口沒動

還新鮮著呢

這樣的處理為何是高明的?

它以非常利落而微妙的方式,重構了「兩女爭一男」的傳統橋段。

女人面對愛情時,可以是警覺的、理性的、體面的

同時上面那段台詞也表明。

在這個感情修羅場裡,女人有了強大的主體性,處於獵人的地位。

這也是對傳統愛情戲套路的一次解構。

此外,本劇最可貴的地方是,它採取的是「平權」而非「女權」的視角

它的反思與嘲謔不僅僅放在了男人身上,也包括她們自身。

比如,全劇以主角的旁白串起劇情,但用法並不低級。

它會分別以譚艾琳、黎明朗、毛納、陶春的視角,去審視其他三位姐妹與自己的情感與生活

另一層面,體現在劇情上。

比如陶春,她將閨蜜的美好婚姻視為自己的信仰

可有一天,閨蜜離婚,痛哭傾訴。

他是一家之主嘛 我越來越像個老媽子似的照顧她

……

忽然我看到了鏡子裡的自己

狹隘、瑣碎、暴躁、憔悴

整個一殘花敗柳

閨蜜的苦水,簡直澆滅了陶春心中的光。

她崩潰了。

可後來,閨蜜又來了,她復婚了,絮絮叨叨地說著婚姻的百般好處,無非是「生病時有人端藥遞水」、「回家時有盞燈亮著」……

一句話總結。

不是婚姻有多好,而是她已經離不開婚姻了。

她被困在了圍城之中

陶春這個圍城外的人,開始深思自己對婚姻的態度。

再比如,譚艾琳。

她多次被伍岳峰高手段的甜言蜜語欺騙,最終下定分手的決心,跳出愛情的圈套。

《好想好想談戀愛》當然也有缺陷。

本劇最為人詬病之處是,它是美劇《慾望都市》的仿作。

但它的價值更加不可忽略。

這部劇真正地塑造出了四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

她們依仗著或傳統、或反叛、或先進的觀念而活,並在觀念的相互碰撞中剖析著兩性的、自身的困境,並最終促成了觀念的進化、自身的成長

再考慮到它誕生的年份,2004年。

劇中的絕大多數的金句與討論,現在聽來仍不過時。

反而是當下的諸多流量劇,顯得落伍。

《好想好想談戀愛》最寶貴的是什麼呢?

反思精神

它指向社會現象、指向異性、指向自身。

就像大結局的最後一幕,它依然在做這件事。

譚艾琳面對鏡頭,打破了第四面牆,衝著觀眾聲嘶力竭。

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一輩子

憤怒的是愛情、謾罵的是愛情、得意的是愛情、沮喪的還是愛情

一輩子就忙活愛情嗎?

別人沒有義務承擔你愛情的後果

這是你自己應該解決的問題

敢愛就要敢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92aa2cbc8e76c142008f52d02453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