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青春》,誰的青春不是一場大型「社死」|編輯部特評

2021-07-31     娛樂產業

原標題:《念念青春》,誰的青春不是一場大型「社死」|編輯部特評

作者 / 葉春池

「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但願她永遠不會改變」,無論是正在經歷的,還是已經逝去的,「青春」二字總能勾起大家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而當有人問你「青春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7月28日,由優酷和視納華仁(CNEX)聯合出品製作的青春文化紀實綜藝節目《念念青春》在優酷獨家上線播出。節目中,張艾嘉作為「青春聆聽者」,邀請不同世代的嘉賓一起分享青春的故事,挖掘出青春的多面解讀。

周華健、劉若英、周深、五條人、李雪琴、黃永玉、丁真等老友新朋,一同分享他們個人青年時期的私密文字、塗鴉、摘抄、創作等各類可視化記錄,並在一場場有儀式感的線下青春念誦會上進行念誦和演繹。

節目中不僅有風格各異的明星嘉賓,還有很多素人分享自己年少時的幼稚、理想和感悟,大家一起聊著沒成功的戀情、沒完成的夢想、沒結果的叛逆,不少網友看完一邊直呼「腳趾抓地」,一邊又覺得太過真實,畢竟誰還沒個非主流、殺馬特的時期呢。

作為優酷在文化綜藝品類上的一次全新嘗試,《念念青春》有其獨特性,藉助個人敘事文本,進行集體式青春記憶,而視納華仁(CNEX)一直在紀錄片領域成績斐然,以紀錄片的拍攝方法拍攝綜藝,既可以滿足觀眾們的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又可以為傳統的紀錄片增添趣味。作為新的綜藝品類,《念念青春》或許會給暑期檔綜藝帶來新的活力。

青春就是大型「社死」現場

作為第一期嘉賓,周深拿著花在等待張姐(張艾嘉)的時候,螢幕前前無數社恐表示感同身受,兩人初次見面,尷尬的氛圍讓周深變成了一個小話癆,徹底消除尷尬應該是兩人聊到都喜歡「各種聲音和聲音變化」的時候。

周深施展了他的「殺豬音」,張艾嘉跟著學了一聲,把周深震驚得半天才說出話:「你可是一代人的女神啊」,沒想到女神上來沒有問:請問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意義是什麼?這類問題,反倒跟周深來了一個「殺豬音」對決。

聊到童年的時候,周深因為特殊的聲線一直被嘲笑、被討論,他曾經試圖改變這種聲音,但沒想到長大後,那些曾經讓他尷尬的事情,反而成了如今他成功的因素,其實大多數人也一樣:小時候害怕成為異類,長大後又害怕和別人太一樣。

在念誦會上周深找來了劉同、金浩森兩位好朋友,與其他素人嘉賓一起念著傷痛文學,經歷著大型「社死」現場。

周深寫了對這個節目的感悟,他覺得成長就是要接納不一樣的自己:「希望你們不要害怕自己的不一樣,也許它給你們帶來過傷害,但是也因為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光才更加閃耀,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有光,也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有夢。」

金浩森作為「老實人」,認認真真準備了「傷痛文學」,結果被周深、劉同兩個人誇張地誦讀造成了爆笑的效果,那一人一句的「我喝曼特寧「「我哭了,甩了自已一個耳光」「又甩了自已一個耳光」「我笑了」,簡直成了金浩森的大型社死現場。

除此之外,劉同分享了自己的「矯情」文學,素人小夥伴們分別分享了自己的「叛逆文學」、「折騰文學」、「勵志文學」,都在社死的邊緣反覆橫跳。

除了大家聚在一起暢讀青春之外,紀實的拍攝手法也讓周深和他的生活更有煙火氣,張艾嘉帶周深前往重慶大學,去尋找「世界上另一個自己」,如果當年順利考進重慶大學,他的青春或許像奔跑在重慶大學操場上的諸多學生一樣,足球踢得很棒、打籃球、騎單車也都很歷害。

在經歷了尷尬、社死、公開處刑之後,觀眾好像陪著周深重新走了一遍青春,而作為看客的大家可能也在某一個瞬間回憶起自己的青春。

年輕人需要「正能量」

跟「主旋律」一樣,曾經有一段時間,「正能量」似乎成了一個貶義詞,一旦作品跟這兩個詞接近,好像就會失去一部分年輕觀眾,但從這兩年主旋律作品的崛起,《山海情》《覺醒年代》如此受年輕人的歡迎,從業者也漸漸發現,年輕觀眾從來都不是排斥主旋律和正能量,他們不接受的只是過於懸浮的內容。

看過《念念青春》第一期節目的大部分的觀眾都沒有被說教的感覺,反而不少觀眾覺得節目非常治癒。

張艾嘉作為「青春召集人」,更像一個聆聽者,她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時間是聽其他人在表達,不會教你去怎麼做,只是跟你分享自己曾經的經歷。

另一方面,青春是沒有定義的,也是沒有道理可言的。節目中一位素人女嘉賓討論小時候覺得老師沒有因材施教而故意對抗老師的想法,劉同其實不太能理解她的做法,而後來現場的一位觀眾也作為老師的身份分享了她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來,其實到最後,這三個人誰也沒有說服誰,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給這個問題一個所謂正確的答案,其實很多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但作為一檔創新品類的節目,《念念青春》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市場的檢驗,比如節目嘗試了非線性剪輯的方法。為了突出思想的真實,節目在訪談中加入了很多紀實部分,這種剪輯的模式對於一直習慣於順序剪輯的觀眾來說,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接受時間。

除了周深之外,周華健、丁真、黃永玉、李雪琴等不同領域的嘉賓都讓青春本身這個詞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此前發布的定檔海報中,嘉賓們各自手寫青春物語。周深寫下「永遠別忘記自己有光,永遠別忘記自己有夢」,丁真用藏語寫下「年輕時多做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劉若英則寫道「青春你好,我想重新認識你」,周華健寫道「青春,感謝你一直都沒離開」。

每個人青春的底色都大不相同,「如果青春是一道選擇題,我們到底要和別人一樣,還是不一樣?」《念念青春》給你拋出了問題,而答案也只能靠你自己去尋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80620657_1001566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