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詳細記載了歷史上黃巾起義的始末。東漢末年國家腐敗,張角以道教為核心建立太平道,發動農民起義。這場看似和我國歷史上諸多起義沒有差別的行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帶有宗教性質的農民起義。
由於其強烈的宗教性質,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場宗教起義,和一般發生的起義相同的是它的起因是統治者無能,不同的是它以宗教為指導思想。宗教差異的衝突往往能引發一場戰爭,甚至是多國組成的兩股勢力的戰爭。由於我國古代道教儒教思想彼此並不存在衝突對立,因此我國除了極個別時期,並不會發生宗教性質戰爭。
雖然我國歷史上幾乎很難找到宗教性質的戰爭,但是如果去了解世界史,在歐洲中東這些地方,反而比較容易找到宗教戰爭。如果說對於未來格局影響最大的宗教戰爭,那恐怕非十字軍東征莫屬,最明顯的就是封建制度的移植。這場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出征是東西方歷史上的一次大碰撞,與其說是一場東征,不如說是一場利益的爭奪。12歲的男孩統領3萬童子軍,揚言出征亞洲,卻在半路被販賣為奴。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傳遍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313年米蘭敕令合法化了基督教。公元395年,為方便管理和維持羅馬帝國,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前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並分別交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羅馬帝國變為東西羅馬帝國,雖然這種方式確實能夠提高對於龐大國家的管理,但也為自己的消逝埋下了伏筆。
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穆斯林以武力的方式逼迫他人入教,並打著宗教的旗號發動戰爭。由於拜占廷帝國和薩珊帝國的連年戰爭,導致拜占廷難以抵擋,穆斯林不僅贏得了勝利,還成功占領聖城耶路撒冷。隨著發生在中東的巨變,阿拉伯人開始對外擴張,占據了大量原本是基督教的地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開始水火不容。
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和伊斯蘭教對待基督教的態度的轉變,基督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的矛盾對立越來越強烈。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在10到11世紀遭到困難,不僅在地中海敗給了熱那亞共和國的比薩艦隊,西西里也被諾曼人征服。這些事件不僅刺激著伊斯蘭教國家,也刺激到了亞平寧半島上的所有國家,更刺激著所有的基督教國家。
於是就在西西里重新到基督教國家手上的5年後,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是斷斷續續耗時近兩個世紀的宗教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所有歐洲基督教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東征,目的是收復所有原本屬於基督教國家的領土,目標是以收復耶路撒冷為最終目標。表面看是收復失地,但其實更誘惑十字軍的,是對財富和名利的貪婪。
1202年,歐洲基督教國家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第四次東征著其他幾次不同的是,第四次是完完全全的以收復耶路撒冷為藉口,去君士坦丁堡進行財富劫掠。在東征大背景之下,只要是以基督教國家收復失地為理由出征,就會被視為基督教國家的英雄。於是在第四次結束,第五次開始之前,出現了這樣一支軍隊,由兒童組成的十字軍。
一位12歲的法國男孩克魯瓦的史蒂芬聲稱得到了上帝的神諭,只有純潔無瑕的靈魂才能收復耶路撒冷,他要面見並將此消息傳達給法蘭西國王。當沒有接受到法王召見後,他又再次聲稱耶穌命他組建兒童十字軍,前往耶路撒冷。按照常人的思考,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而且退一步來講,任何一個國王都不可能讓一群小孩打仗,因為幾乎不可能贏。
但是當這位12歲的小孩展示了一些「把戲」後,真的就有很多小孩相信並且追隨了他,很短時間內他就有了上萬名兒童追隨者。他們聲稱要完成十字軍未竟的事業,於是由上萬名孩子所組成的隊伍便浩浩蕩蕩地開往馬賽。史蒂芬說到了馬賽時,大海會向兩邊分開,指引它們道路,但是在路上他們不少要麼逃離隊伍,要麼餓死,到了馬賽時僅有千名。
而事實證明,小男孩口中的神諭神跡不過是虛幻,大海並沒有分開,而出現的將會是他們的噩夢。雖然沒有神跡,但是他們遇到了兩位商人說自己有船可以帶他們出海,由於這些小孩未經世事自然就輕易相信了。這兩位商人並不是真心想帶他們出海,而是買賣人口的黑心商人,這些小孩除了在海上不幸喪生的,剩下的最終被帶到了北非,賣到了非洲各地。
這些孩子固然是可憐的,那兩個黑心商人也固然是可惡的,但是更值得讓人深思的是這一事件背後的問題,那就是宗教。人有信仰是好事,有所信仰才會有所敬畏,但是一旦當信仰強到足夠主宰一個人的理性思考能力,那這份信仰就會成為原罪。其次就是任何行為決定都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否則盲目地追從,很容易導致自己陷入深淵。
參考資料:
《後漢書》
《十字軍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