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副總裁,已在準備身後事

2023-10-08     視覺志

原標題:京東副總裁,已在準備身後事

死神的目光牢牢鎖住蔡磊,已經整整四年了。

如今,蔡磊可以無比平和地望向死亡。

「因為我已經做了所有我應該做和我能做的事。」

前段時間,他出現在公眾視野,稱已經在準備身後事,找接班人、設立慈善信託、設立遺體捐獻等,以此延續未竟的漸凍症事業。

圖源:騰訊新聞

於他而言,死亡逼近的步伐是可以清晰感知到的。

去年,他的雙手只剩半個指頭能抬起來,腿也開始失去力量,現在連那個半個指頭也垂墜下去,徹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以他的經濟條件,他的病情本不必發展到如此地步,這是因為他一直在「折騰」。

在可預見的生命最後時刻,他放棄遊山玩水,選擇開啟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創業——漸凍症特效藥研發。

圖源:央視新聞

漸凍症,世界五大絕症之首。

在過去漫長的兩百年時間裡,渺小的人類連病因都沒發現。

多年來,全球頂尖科學家、藥企投入上萬億美元,研究歷時動輒十幾年,幾乎全部失敗,唯一有效的藥物僅僅能延長2-3個月的壽命。

蔡磊身邊的人全在勸他「別折騰了」,「不可能成功」。

但蔡磊的希望始終不滅。

「百分之一算不算希望?萬分之一算不算希望?十億分之一算不算希望?」

「就算沒有這個『一』,我也要去創造。」

圖源:央視新聞

人的一生中大概有95%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我們唯一能決定的就是選擇去相信什麼,並為之努力。

蔡磊始終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撬動人生那架不平衡的天秤,成為剩下5%的支點。

這麼想的不只他一個人。

他的存在,也是中國五萬漸凍症患者向死而生的最有力的支點。

從小鎮做題家到京東副總裁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對於蔡磊來說,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話,而是他的人生的真實寫照。

靠著它,蔡磊完成一場小鎮做題家的極限躍升。

在他小時候,他就意識到家境的窘迫。

父親是軍人,他們一家住在部隊大院裡,別人都住樓房,而自己家住的卻是平房。

簡陋的小屋四面漏風,牆壁窟窿里,蟲子來回鑽著。

冬天是最難熬的,沒有暖氣,屋裡的水都能結冰,他的手腳常常被凍得紅腫潰爛。

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年幼的蔡磊暗暗立下決心,要想過上好的生活,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從五年級開始,他就過上苦行僧般清苦的生活。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跑步、打拳、背英語,一心只想著學習,功課幾乎門門滿分。

他不甘於此,強制自己用一半的考試時間作答,提前交卷仍能拿到滿分。

在同學們眼裡,他如同「外星人」。

圖源:網絡,下同

高考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他的事業進程如同被按下加速鍵。

從三星集團稅務經理到萬科集團總稅務師,不到30歲,他的事業就已經攀至高峰。

2011年底,蔡磊加入京東,事業升至巔峰。

他剛來沒多久就接到一個任務:「公司打發票的成本,一年就要上億元,能不能把它們都變成電子發票?」

蔡磊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國家法律在這一方面完全空白,相關政府機構也沒有配套的系統,一個企業怎麼能突破現有框架,去變革國家層面的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呢?

但網際網路公司的基因就是挑戰不可能,京東灌輸給他的理念是:「別管事情有多難,都大膽去做。我們就是靠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他躊躇滿志地接下這項任務,說干就干,一切從零開始。

蔡磊先是輾轉在各個政府機構,以獲取政策支持;之後,他們需要設置發票管理、方案設計、發票法規、風險控制等方案;最重要的,京東需要搭建一個新系統,與北京市國稅局的發票系統進行對接。

本就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蔡磊又給自己增加難度。

就像是中學時強迫自己用一半時間答卷一樣——他要當先行者。

當時,有兩個公司也在推動電子發票。

其中一家公司已經開發9個多月的時間,投入巨大,定在9月1日上線,另一家公司定在7月1日上線。

蔡磊狠狠心,一咬牙,將京東電子發票上線時間定在6月27日。

團隊的項目進度表不是以周為單位,也不是以天單位,而是以小時為單位,分秒必爭。

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蔡磊已經記不清熬了多少個大夜,在上線前的最後衝刺階段,他更是連續幾天沒合眼。

疲憊卻很亢奮。

2013年6月27日,京東商城中兩本總價41.4元的《中國夢》被下單,完成後的訂單頁面多出一項「電子發票下載」,打開連結,出現一張PDF格式、編號為00000001的電子發票——

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子發票問世。

僅僅用45天,他做到了別人10個月才能做到的事。

看著這張發票,蔡磊恍如隔世。

一年前他認定不可能的事,現在就真真切切地呈現在眼前。

緊接著,蔡磊又帶領團隊開出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商平台電子營業執照。

這些經歷逐漸讓「挑戰不可能」的信心刻進他的DNA,成為一種本能。

正是這種本能,讓他敢於迎接生命中最後一場戰鬥。

上天的使命

2019年9月30日,蔡磊確診漸凍症。

漸凍症,又被稱為罕見病,患病率約十萬分之二。

起初,蔡磊很憤懣,他的事業正值巔峰,美滿的家庭剛剛建立一年,兒子出生不久,「為什麼偏偏就選中了我」

圖源:騰訊新聞

然而,當他真正走進漸凍症患者群體,他才發現,不幸的人有那麼多。

中國五萬漸凍症患者,不再是新聞中冷冰冰的數字,而變成一個個有溫度的人。

每當病友群里討論起「組團赴死」時,蔡磊總是不見老朱的身影。

後來才知道,他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

他多撐兩天就能多領幾個月工資,「媳婦孩子就有飯吃」。

圖源:央視新聞

小陳大學畢業時,媽媽發病,他照顧媽媽的同時,也在努力查找國內外資料,尋求治療方法。

然而,媽媽最後還是沒等到新藥就離他而去。

更讓蔡磊心痛的是,兩個月後,小陳告訴他自己也被確診為漸凍症。

大好的青春年華還沒來得及享受,苦難卻輪番降臨。

圖源: 南方人物周刊

時間一天天過去,蔡磊不僅在見證自己身體力量的消失,也在見證病友們的逝去。

他的手機里有20多個病友群,每個群500人,每天打開手機都能收到某個病友去世的消息。

蔡磊的心中,天然地湧出悲憫的情懷,他萌生出一個想法:「我想幫助他們。」

他仔細想想,這也許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

40歲的年齡剛剛好,再年輕點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和能力,再老點也干不動了;身處北京,頂級醫療資源匯聚的地方;他和上千位天南海北的病友成為朋友。

天時地利人和,他仿佛聽到上天在對他說:

「蔡磊,這個病很殘酷,所有病人都無比絕望,你還有點兒能力,願不願意為這個病的救治做點什麼?」

「毫無疑問,我願意。」

他不是沒想過趁有限的時間去旅遊、享受生活,但他明白:「那不是我,也不是我想要的。」

看著那些飽受病痛折磨的病友,蔡磊油然而生出一種責任感:

「既然我還能戰鬥,那我就該去戰鬥。」

在狼藉之上,屹立不倒

面對漸凍症這個深不可測的敵人,以往的工作經歷給予蔡磊迎戰的信心。

按他的設想,先建立一個投資基金,通過他和投資人的錢支持科學家的項目,助力科研項目的研發和轉化。

以他在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十年的財資管理經驗,積累的人脈以及4次創業經歷,他對自己的融資能力非常有信心。

他計劃推動20條藥物管線,一條管線大約五千萬,20條管線就是10個億,因此,他給自己定下目標:先融10個億。

很快,現實就給他潑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當他收集的100多位投資人名單被劃掉一半時,仍沒有收到任何迴音。

有位相熟多年的企業家朋友被他催了好幾次,終於忍不住坦白:

「不瞞你說,這事我不是不重視,而是我諮詢了很多專家,所有人都說這事成不了。為什麼要拿錢打水漂呢?」

甚至有位企業家朋友,直言要捐給他五百萬,勸他:「別再折騰了,好好休息行不行?」

蔡磊理解他們,從投資角度講,全球藥企投資上萬億美元都沒有結果,再加上資金管理人蔡磊身體狀況不穩定,可以說,這項投資各項因素都命中雷點。

他不奢求一個健康的人能和漸凍症患者感同身受。為此,他轉換方向,嘗試去找財資雄厚的病友。

結果,卻更讓他心寒。

有位病友直言幹不了:「我也不知道能活到哪天,我不想瞎折騰。」

還有位高管大姐把他當自己人,苦口婆心地勸他:「好好歇著,少折騰,爭取多活兩年,一定要把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

圖源:新京報

融資困難,他寄期望於慈善籌款。

2014年夏天的冰桶挑戰風靡全球,籌集善款高達2.2億美元,創下記錄。

蔡磊決定開啟第二次冰桶挑戰。

對這次捐款,他充滿希望。發布會上,他邀請各個領域的名人出席,並帶頭捐贈100萬,他的朋友也積極響應。

然而,事實再給他重重一擊。

捐款總額不到200萬,除了他和朋友的捐款,來自社會陌生人的捐款只有10多萬元。

外界絕望叢生,內部也盡顯頹喪。

高薪聘請的名校博士生,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就提出離職。

還是相似的理由。

他去諮詢作為學術界權威的導師,得到的結果是攻克漸凍症30年也許有可能,近10年內沒可能,「所以您現在做這件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接著,工作兩年的老員工也堅持不下去了,蔡磊再三挽留也沒用,「這個活兒太磨人了,看不到希望。」

圖源:央視新聞

即使是深入體會過漸凍症患者苦痛的人,也不理解他。

曾經有位病友誤診為漸凍症,檢查結果出來後,蔡磊真心替他高興。

緊接著,蔡磊問他是否願意加入攻克漸凍症的事業。

「你經歷過生死,深刻了解這個病的殘酷和困難,如果你都不願意幫助別人,那就更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幫助這些患者了。」

很長時間過去了,對方一直沒再回他消息。

總之,在外界看來,他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可能,不相信,不值得」

「別折騰了」,是他那十幾個月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另一邊,國際上接連傳來漸凍症藥物研發失敗的消息:

2020年11月,細胞治療公司BrainStorm宣布,在研幹細胞產品Ⅲ期臨床試驗結束,實驗數據未能顯示出統計學差異。

2021年10月,生物科技公司渤健宣布,一款肌萎縮側索硬化藥物Ⅲ期試驗未達到主要終點。

回過頭看看,為了籌錢奔走一年多,蔡磊幾乎一無所獲。

圍繞攻克漸凍症事業創立的幾家公司都沒有收入。多來年奮鬥來的積蓄快被掏空,投入上千萬資金,手裡的股票賣得所剩無幾,迫不得已又把房子掛了出去。

後面的科研資金依舊難以想像,就像一個大窟窿,怎麼填都填不滿。

西西弗斯的石頭,是不是搬不完?

蔡磊絕望地想著。

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

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如果擺在面前的唯一一條路註定會失敗,是停在原地彷徨,還是繼續向前?

蔡磊的答案是:

不要問,走便是了。

卸下京東的工作後,他變得比之前更忙了。

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晚上下班累得癱倒在床上。

定期檢查時,醫生警告他:「你不能再這麼連軸轉了,別說是病人,就是健康人在這種工作強度下也扛不住!」

妻子段睿也又急又氣:「你每天這麼折騰,就是在自殺,你知道嗎?」

可他沒辦法停下來。

和他同期住院的病友大都全身癱瘓了,病友群里每天都有人離開。

和死神賽跑,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半用。

不管結果如何,他都想在「加速自己病情」和「推動藥物研發」之間賭一把,「我必須賭一把。」

圖源:央視新聞

幸運的是,當他踏上一條註定荊棘叢生的道路,途中始終有人給他注入希望。

漸凍症藥物研發,首要就是科學家資源。

在他的故事被報道後,打動了許多人,很多人主動為他介紹醫療資源,也有醫療專家主動來尋他。

甚至有科學家,願意為他改變研究方向。

神經科學專家陳功教授起初研究方向是做腦卒中和阿爾茨海默病。

在聽到蔡磊說道「我死了不要緊,但是我一定要改變漸凍症的現狀」,他深受觸動,他認為新技術就應該幫助像他這樣有鬥士精神的人。

另一方面,內部團隊人手也越來越多,很多病友以及病友家屬主動來兼職幫他。

一位病友家屬來面試時,趕上疫情交通管制,為了能儘快加入團隊,他買了輛自行車,在凜冽冬日,連夜騎行進京。

蔡磊聽聞後感動地熱淚盈眶:「那一刻什麼面試問題都不重要了,有這樣的動力和決心,還有什麼事幹不成。」

圖源:新京報

蔡磊最大的後盾,是他的妻子段睿。

確診漸凍症後,為了不拖累段睿,他提出離婚。

讓蔡磊感動的是,段睿抹了把眼淚,脫口而出:「你想都不要想,我要當你的後盾。」

選擇成為後盾,意味著她要放棄一部分自我。

當蔡磊漸漸喪失自理能力後,段睿時間轉盤上被切下的時間近乎一半。

鬧鐘從7點調成6點,早上幫他洗臉、刷牙、穿衣服後,兒子也醒了,她又接著去照顧兒子,早上出門前,段睿的計步器已經顯示2000步。

為了全力支持蔡磊的漸凍症事業,段睿放棄剛有起色的審計事業,而在此之前,北大藥學專業的她曾花費兩三年時間從藥學行業轉到審計行業。

蔡磊常說:「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事實證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他建成全國最大的漸愈互助之家患者大數據平台,臨床招募只需兩小時就可以迅速鎖定相關患者,而在過去,這個時間要長達一兩年。

他積極推進遺體和組織樣本捐贈,搭建了最大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病理科研樣本庫,而他本人也決定捐贈遺體,打光最後一顆子彈。

他推動多條漸凍症藥物管線的建立,到2023年年初,已經推動和追蹤了70多條研發管線,約10條已在或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一位資深的神經系統科學家說:「蔡磊把漸凍症藥物研發的時間向前推動了至少10年。」

很多病友將最後的希望押在他身上。

一位病友小楊遠赴歐洲安樂死,年邁的父母在國內悲痛欲絕,誰都攔不住。

然而,在他執行安樂死之前,蔡磊卻收到他打來的電話,他說:「我不甘心,我想活下來。」

直到聽到蔡磊講述漸凍症藥物研發進展,他才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決定回國。

對於瀕死的漸凍症患者來說,希望破滅是最可怕的。

而蔡磊的存在,就是希望本身。

因此,他經常會出現在病友群里,鼓勵大家或是彙報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給大家傳遞更多的希望。

正如有位病友說的:「『希望』不是說這個藥必須出來、一定有效,而是你看到有人在推動這件事情,它在發展,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就是希望。」

圖源: 南方人物周刊

而蔡磊的希望,來源於孫悟空。

生病後,他將微信頭像改成孫悟空,家裡陸續擺上四尊孫悟空雕像。

蔡磊希望自己能像孫悟空一般勇敢無畏,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難險阻也毫不退縮,始終以鬥志昂揚的姿態笑對一切。

如此,若有人問他:「此去欲何?」

他便可以答道:「踏凌霄,碎南天。」

「若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

圖源:央視新聞

部分參考資料:

蔡磊《相信》

8 / Oct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Haibara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52d9d965902dee9914aea3b4226ea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