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年,世界知名建築網站 ArchDaily 就公布了 2021 年度建築大獎的結果,在 15 個獲獎者中,中國的建築多達 5 個,ArchDaily 特別提到這一點,「中國建築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全球話語權」。在長長的獲獎名單里,我們留意到一個名為 「隱居龍泉」的竹建築村落,竹製建築在 去年的中國榜單 里就非常突出,世界範圍內也有越來越多建築師利用起這種天然的建築材料。何況這個竹建築村落背後還有一個雙年展和隈研吾等大師的身影,讓我們不得不對隱居的竹子們產生好奇。
世界想看到這樣的
中國建築
這一次獲獎的中國建築確實各有風味。
拿到工業建築類獎項的 郎酒莊園之二郎陶壇酒庫充分融合了中式的古典詩意和現代的功能性,無論是山水的結合,還是建築材料的細節,都透著「此中真意」。而「世界級白酒莊園」的目標又讓這座建築不只停留在傳統之中。
住宅建築類的 七舍合院也掌握了這樣的融合奧秘,這個北京胡同里的三進四合院去年多有報道。從大門外一瞥或空中俯瞰,老院子還是舊時模樣,走進其中才能看到時間快速穿越的成果,過去的灰磚、石瓦和玻璃、竹鋼在同一空間裡試著留住百年前的風景。
擁有金屬外殼的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可能視覺上比前兩者更有現代感,但其創作靈感依然是「芥子藏須彌」的古典意境。「其外,金屬殼懸於地面,起伏如波浪。光線日新月異,遊動,變換,永不停歇。其內,展物靜置,熙熙攘攘。寓藝術於活力。」
飄然閒坐於桂林山丘巨石中的 陽朔竹林亭台樓閣更加本真,材料直接取自茂密竹林,外觀無過多裝飾,流線型的長廊在這宏偉的景觀地貌里清新悠然。
通過獲獎的這些中國建築,我們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中國建築更加「中國」了,材料、造型都從傳統文化里尋找靈感,而非一味地求新求廣,世界也正是想要看到這樣的中國建築。
隱居在竹林
這一次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是 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歸屬於龍泉國際雙年展的 12 個項目,由兩間旅舍和一間民宿組成。
這些竹建築建於 2016 年,在更早的 2011 到 2014 年間,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甚至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順勢颳起,建築師紛紛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竹子在中國南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周期短、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成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的青睞。
比起傳統建築拚命掩藏泥土等建材,「隱居龍泉」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作為外立面,毫無保留地展示天然材料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製外殼如同燈罩,整個建築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地處浙江省龍泉市的寶溪鄉,項目建造之初希望整體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關聯,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用於大型建築上也富有美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很是考驗工匠的手藝,這也給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和成就感。
上圖拍攝的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項目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希望所在。」
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為什麼國際竹建築雙年展在寶溪?」策展人葛千濤跟很多人回答過這個問題,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行走在寶溪鄉,各處都是就地取材的手工藝設施,村民引「活水進村」、「護溪養魚」、「籌資共建公園」,葛千濤形容 「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2016 年 9 月 28 日,準備了足足四年的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在寶溪鄉開幕,儘管這天颱風肆虐,仍有近 400 人來到寶溪。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雙年展 ,隈研吾、李曉東、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等來自 9 個國家 的 12 名建築師在這裡打造了 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也會繼續使用,這次獲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就是代表。
01
當代青瓷藝術館
by 隈研吾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里可以說是「理所當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雙年展里就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
這座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放大出重竹的張力。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通過竹的疊加和錯位呈現,整座建築呼吸著自然的氣息,充滿生命力。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中國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02
雙螺旋竹橋
by 葛千濤
橫跨小溪的除了隈研吾設計的青瓷藝術館,還有策展人葛千濤自己的作品——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樑。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據說在提出建橋想法時,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沒法複製。尋找中國的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03
竹製品研究設計中心
by 李曉東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04
藝術酒店
by 楊旭
建築師楊旭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上圖的「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這也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接待中心 / Vo Trong Nghia(越南)
實驗生態高效住宅 / 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義大利/哥倫比亞)
陶藝家工作坊 / 前田圭介(日本)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啟蒙。據說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當地的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是一種審美的改變。」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理想的日式生活
在設計圈裡走走看
擷取更多審美感悟
最厲害的大師永遠是下一位
情緒美術館商店,身邊的美術館,日常的紀念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i153cB9EJ7ZLmJPg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