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危機,北約用核武器威懾俄羅斯?200枚核彈頭,嚇不到普京

2022-06-27     佐羅軍事

原標題:立陶宛危機,北約用核武器威懾俄羅斯?200枚核彈頭,嚇不到普京

立陶宛危機,北約用核武器威懾俄羅斯?200枚核彈頭,嚇不到普京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核武器是戰略防禦性武器,擁有核彈目的是為了阻止核戰爭的爆發。但在北約的軍事戰略中,核武器是他們揮舞威脅他國的大棒。

當地時間6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美國在歐洲六個北約成員國境內部署有200枚戰術核彈頭。與此同時,這些北約成員國還將戰術核武器掛載在軍機上並在白俄羅斯邊境附近飛行訓練,光天化日之下向白俄羅斯秀「核肌肉」。

北約成員國之所以會成為「擁核」國家,是因為冷戰期間美國推行的「核共享」安全政策。顧名思義,由北約國家提供場地、運載飛機、核保存設施等硬體設備,再由美國將核武器部署其中,以此成為「擁核」國家,獲得名義上的「核威懾」能力。

圖註:德國布切爾空軍基地,該基地常駐15-20枚戰術核彈

不過這種冷戰政策並沒有因為蘇聯解體而消失,相反,美國依然在歐洲各國維持了近200枚戰術核武器的規模,以便在必要時當作「殺威棒」威脅其他國家。

此次北約軍機掛載戰術核武器在白俄羅斯邊境附近飛行,其實就是北約常用的一種威脅手段。以殺雞儆猴的方式向俄羅斯傳遞北約不懼核戰爭、不惜使用戰術核武器遏制衝突的戰略立場,警告俄羅斯不要輕舉妄動。

圖註:投擲B61戰術核彈的F35

然而這種警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成為了一場火上澆油的行為藝術。以至於俄羅斯當即宣布將向白俄羅斯提供可以攜帶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M彈道飛彈。一場「核危機」已經蓄勢待發。

圖註:伊斯坎德爾M彈道飛彈擁有攜帶5萬噸戰術核彈的能力

事實上無論是北約還是俄羅斯,都不希望事情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但奈何雙方都有不能退讓的理由,這便是加里寧格勒。

發生在一周前的立陶宛封鎖加里寧格勒事件無疑是一系列摩擦的導火索。因為俄羅斯與立陶宛曾有過雙邊協定,立陶宛應保持俄羅斯本土與加里寧格勒之間陸上鐵路線的暢通。以往立陶宛再反俄,雙方在外交場上吵得再不可開交,這條鐵路線也沒有被中斷過。

圖註:加里寧格勒位於波羅的海南部,海運周期長,絕大多數物資只能依賴陸運

然而突如其來的封鎖,打破了雙方之間的默契。失去了陸上物流運輸線,就意味著加里寧格勒只能走海運運輸物資,以此帶來的物資短缺、物價飛漲都會影響到當地社會的穩定。俄羅斯不可能坐視加里寧格勒社會秩序的崩潰,只能想辦法儘快恢復立陶宛境內的物流運輸。哪怕是以武力相要挾……

而立陶宛作為北約成員國,北約自然沒辦法坐視不管,只能想辦法應對威脅。最終的結果,就是北約使用戰術核武器威懾俄羅斯不要對立陶宛動手,俄羅斯為了回應北約的核威懾,也將具有核常兼備能力的伊斯坎德爾M彈道飛彈部署在白俄羅斯。

在立陶宛的一番操作下,俄羅斯與北約「成功」將衝突從俄烏戰場上的常規對峙,擴大成了半個歐洲的「核危機」。

好在儘管局勢正在向最糟糕的方向發展,但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危機始於立陶宛封鎖加里寧格勒,最好的解決方法自然就是說服立陶宛解除封鎖。唯一的問題就是北約是否有意願去做了,畢竟在雙方劍拔弩張、國家信任早已喪失的今天,想要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難於登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f2a0e4678d8f268f351b9773dc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