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發文!體育老師亟需主科待遇

2024-05-15     體育大生意

教育部整治擠占體育課行為,專家呼籲社會各界尊重體育教師。

文|林苑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通知,2024年全國計劃招聘義務教育階段特崗教師3.7萬名,體育教師在列

這也是教育部連續兩年強調「進一步加強體育與健康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的補充。

據悉,中央財政自今年起決定上調特崗教師的工資性補助標準。具體而言,中部地區的特崗教師年人均補助將由原先的3.52萬元提升至3.88萬元,而西部地區的特崗教師則將從原有的3.82萬元增加至4.18萬元。對於那些完成三年服務期限、考核合格並表達出留任意願的特崗教師,他們將獲得正式的編制,並會落實相應的工作崗位。

鑒於當前體育教師的緊缺現狀,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體育教育人才流失問題,業內專家呼籲,有必要提升體育教師的薪酬待遇,以緩解這一嚴峻局面。

01

體育教師與「主科」教師待遇差距顯著

得益於「尊師重教」的傳統,我國教師一般享有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

現實中,體育老師卻很難受到同等的重視,工作強度大、收入低待遇差、職業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困擾著體育教師群體。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體育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晉升滯後等不公平現象。

在過往的教育實踐中,部分學校將「主科」與「副科」教師的津貼劃分為不同層級,其中體育作為非傳統學科,其教師津貼被置於最低層級,與「主科」教師之間的津貼差距顯著。

除了工作待遇上的不平等,許多中小學在對待體育與健康教學上亦顯得重視不足。這些學校往往將教學重點過度傾向於文化課教學,導致在師資配置、硬體設施投入以及教師培訓等方面均偏向文化課。

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師在工作中的發言權、平等晉升、教學中的自主決策權等應有權利難以與其他科目教師齊平。

與此同時,根據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體育教師也承擔著沉重的教學任務,面臨著滿負荷教學的困境。

對於那些致力於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以及不斷優化教學理念的教師而言,他們往往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並利用業餘時間或課餘時段進行自我提升。然而,這種自我提升的努力有時卻會被校領導誤解為「不務正業」,認為他們沒有將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培養與教育工作中。

進一步而言,在教師培訓資源的分配上,大部分學校傾向於將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優先給予文化課教師,而體育教師獲得參與專業培訓的機會則相對較少。這種分配方式反映出學校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積極性。

不少一線體育教師認為,若未能提升體育教師的薪酬待遇與話語權,僅單純增加其教學義務,也不把體育當成主課去尊重,那麼當前體育教師流失的嚴峻狀況將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有專家指出,在與其他「主科」教師待遇,具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體育教師的「安貧樂道」精神不僅不現實,也與教育發展格格不入。體育教師職業應該朝著受社會尊重的方向發展,更需要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方面的「待遇」回報。

02

有校領導認為「體育教育就是體育老師的事」

浙江師大教授王水泉在《體育課根本目標與根本內容的偏離與匡正 》一文中指出,在教室中以「坐學」為主的灌輸式教育仍被認為是最有效率、最被國人接受的「知識」傳承方式,這與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工具主義觀念的禁錮有很大關係。

從身體認知的角度看,體育課程理所當然屬於』知識類課程』,且這種『知識』並非狹隘的書本知識,而是強調知行統一(『懂』與 『會』統一),具有既能』知得真切篤實』又能』行得明覺精察』意蘊的實踐智慧。」王水泉寫道,「這樣認識體育課,甚至可能為我們找到改善當下教育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學率與精英主義等問題的依據與思路。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大多還保持傳統體育教育思維。羅瀟、鄭家鯤、楊宗友在廣東省7所省屬重點中小學體育負責人進行訪談發現,「有2所學校校領導認為教育都是學校包辦,體育教育就是體育老師的事。」

還有部分學校考慮到安全、教師崗位和經費等問題存在排外現象。由此導致許多新資源、新策略、新方法無法得到切實執行,這不僅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還可能使得「雙減」政策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落到實處。

對此,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行動的通知》,提出「三項規範整治重點」和「十二條負面清單」,嚴禁學校擠占體育課;嚴禁學校以各種方式擠占學生「課間十分鐘」休息……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暢通並公布規範辦學舉報電話、郵箱、網絡平台等受理渠道,廣泛接受學生家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對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督。

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石中英看來,這些「嚴禁」並不是新政策、新要求,而是以底線的形式予以重申提醒,進一步做到人人皆知,讓校長教師知敬畏、守底線。

有專家認為,部分「體育薄弱校」的存在,是由於體育教師的主體性問題與教育生態環境惡性互構,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前亦未被重視的是,班主任及其他科目教師也普遍面臨著體育鍛鍊時間匱乏的問題,對體育的認知亦相對有限,因此在引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和樹立體育精神方面未能充分起到應有的表率。

03

退役運動員與社會力量進校難

調查發現,學校體育資源普遍面臨兩大問題:一是體育師資力量不足、二是體育經費短缺。

近年來,為優化體育師資結構,多個地區相繼出台新政策,積極引進優秀的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擔任(或兼任)體育教師,旨在確保體育活動課教師配備充足,有效彌補當前體育師資的短缺現象。

大量的退役運動員,本應成為學校體育教師資源的有效補充。但在探討退役運動員進入中小學執教的議題時,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嚴峻的現實:當前的體育教師待遇水平很難吸引更多優秀退役運動員投身於中小學教育事業。

以政府安排退役運動員擔任體育教師為例,政府原本意圖根據退役運動員的競技成績,選拔優秀人才進入各地區學校從事體育教學工作。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縣級以上學校內部編制名額的限制,不少退役運動員最終被分配到農村地區的中小學任教。這種轉變對於曾在體制內的退役運動員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之農村學校在權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許多退役運動員最終選擇放棄這一轉型機會。

另一方面,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制度支撐缺位、收入微薄、教育理念差異等原因,使社會力量在助力學校體育教學時還存在著一些困境。例如早前河南省一份調研顯示,有71.15%的省內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不知道哪些社會力量願意提供幫助。

未來通過合理吸納退役運動員入編以及確保社會力量得到明確權益的參與,將有助於切實有效地推動體育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展望未來,相關舉措對於促進整體教育體系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

王水泉.體育課根本目標與根本內容的偏離與匡正[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第48卷(2): 1-13

羅瀟,鄭家鯤,楊宗友.「雙減」背景下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的價值、困境與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2,第42卷(6): 75-84

謝輝強,李冰.政策文本視角中的我國體育教師待遇發展問題研究(1949-2021)[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第41卷(6): 111-114

鄧繼英,劉石軍,陳智.體教融合背景下退役運動員任職體育教師的困境及路徑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第43卷(4): 119-123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Osports全體育、Unsplash及電影《老師·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9a90b8d9d759a9c5272e0b4c7507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