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佳琦上了熱搜,只因為他說了一句「不要可憐我,這是我的工作而已。」李佳琦貼上了「敬業」的標籤。
但比起敬業這個詞,我更喜歡用專業。
作為美妝博主的李佳琦,塗口紅、賣口紅是他的本職工作。
你也許會說,就開著直播,塗個口紅,說一句「OMG」就能吸引小姑娘來買,有什麼難的,如果給我這樣的平台和機會,我可以啊。
但李佳琦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拱手讓給你,大多數人壓根接不住。
為啥呢?
沒有超強的業務能力。
李佳琦在做直播之前,在歐萊雅專櫃做彩妝和銷售,這份工作做了6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面,也是李佳琦獲得直播風口的入場券。
但你以為這樣就夠了嗎?做直播就只要撒個嬌,畫精緻的妝容就夠了嗎?
李佳琦的小助理跟著他做了好幾年的事情,小助理的抖音粉絲有400萬,也稱得上網紅了,同事也推薦他開個直播,但小助理卻說,這輩子都不可能。
有一次直播李佳琦中途上廁所,小助理幫他頂一會直播,李佳琦去衛生間的途中,看到有粉絲說「1號色沒有貨了」,但小助理沒有看到這個消息,而是繼續做鏡頭演示和講解。
李佳琦直播是怎麼做的呢?
他每次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眼睛的餘光總是會盯著手機直播人數判斷現在推薦的產品是否受歡迎,來判斷要不要引入下一件商品;一邊要盯著銷售數據,提醒相關人要上連結、補貨還要看粉絲們提出的質疑做出回應。
還有李佳琦的直播永遠都處於亢奮狀態,這對於體力也是一大考驗。1小時的直播,就要保持1小時高昂的精神狀態;4小時,就要維持4小時。一旦你的精神狀態下降,粉絲就會退出直播間,投入別人的主播懷抱。換作是你,直播1小時甚至4小時,一直保持打雞血的狀態能做到嗎?
這除了美妝業務能力強之外,直播能力也要強,眼觀八方,一腦多用,臨場反應快,這沒有高強度的訓練,怎麼可能有現在的成就?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就是用業餘的眼光挑戰別人專業的飯碗。
就像前段時期另一個網紅李子柒說的:你眼中的生活技能,其實只是別人的生存本能。
你覺得錢好賺,是對專業人的侮辱。
前段時間紀錄片《徒手攀岩》很火,主角艾利克斯最終成功徒手爬上900米高的酋長岩,為了能成功攀登這座山,他準備了近10年之久。
艾利克斯在不同的條件下練習攀岩。光酋長岩,他就帶著繩子爬過將近60次,一遍一遍地考察路線。每次攀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記筆記。岩石上,哪個地方有一個微小的凸起可以借力,哪個地方手和腳應該怎麼配合,艾利克斯都熟記在胸、倒背如流。
挑戰之後,艾利克斯只是淡淡地笑著,說「我很高興」。當導演以為艾利克斯一定要準備慶祝或者好好休息一下,艾利克斯一臉平靜地說,「我下午還要繼續訓練」。
在外人眼裡徒手攀岩,是一件追求刺激,風險很大的事情,但對於專業的頂尖高手而言,他們花了1萬小時以上練習。
江蘇傳統有一道名菜叫做「文思豆腐」,這道菜要求一塊豆腐,橫切88倒,豎切188刀,切得跟白紙一樣薄,還不能碎不能斷。如果你在哪個綜藝節目裡看到這道菜,只會覺得這是才藝秀,但對於廚師來說,這是通過練習達到的境界。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追求興趣多元化,TED有一個很火的視頻叫做《只要20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一項技能》。如果你只是追求業餘化,20小時確實夠了;但如果要走向專業化,20小時太微不足道了,你要花1萬小時才有機會出師。
就像《異類》里提到的要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我們至少需要花費10000個小時的努力。如果按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計算。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1萬小時的定律。
無獨有偶,在這方面,古人早就把人的職業進階分成了七層:奴、徒、工、匠、家、師、聖。並做了如下解釋:
奴: 非自願和靠人監督的人
徒: 能力不足,肯自願學習的人
工: 老老實實,按規矩做事的人
匠: 精通一門技藝或手藝的人
師: 掌握了規律,又能將其傳授給他人的人
家: 有固定的信念,讓別人生活得更好的人
聖: 精通事理,通達萬物的人
而大多數槓精一生只停留在「奴」這個階段,對本職工作缺少主動性,只為了養家餬口,卻對著專業的人指指點點。
你在專業上投入多少的時間和精力,決定了你的專業水平。
就像古話說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不要隨隨便便diss別人,而是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專業,才是王道。
最近這幾年「斜槓青年」很火,所謂的「斜槓青年」,就是指一個人身兼數職,有好幾個自由身份來回切換,比如王小二:導演/溝通專家/知識管理專家,這一聽像是一個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但事實也許就是王小二隻是一個學生,所謂的導演是他在抖音上拍了幾個短視頻;所謂的溝通專家,是他業務兼職做淘寶客服;所謂的知識管理專家,就是讀了幾本書。
大多數人是把「斜槓青年」當做自己的遮羞布,目的是讓別人沒辦法輕易地評價你。
剛畢業的前兩年,我也特別推崇斜槓青年,對自己的個人介紹恨不得高大上,有多少個標籤身份都寫上,這樣能夠唬住外行人。但現在,我把這些標籤都刪掉了,除非是有心人問我才會說,不然我不會說,甚至只會說一個讀書、碼子的人。
是因為我真的覺得自己還稱不上斜槓青年,還不夠專業。當我稱自己是「斜槓青年」的時候,我內心都有一種羞愧感。
現在,我對「斜槓青年」的理解是槓上開花。
意思是說先要打造一個核心的「單槓」,把這個變成最牛逼的「單槓」,用在不同的領域。
經濟學家薛兆豐老師,他原先是大學裡教經濟學的,經濟學是他的「單槓」。
他的經濟學課程,擺在課堂上講,他是一個老師、教授;他把經濟學知識,放在內容產業,就是內容產品的製作人;他把經濟學的知識,放在《奇葩說》現場,用經濟學知識分享觀點,他就是一個好導師;他把經濟學知識寫成書籍,他就是暢銷書作家。
薛兆豐老師看似有很多的稱呼和頭銜,實際上他一直都圍繞「經濟學」展開。
我最近在追白鍾元的《街頭美食鬥士2》,他走遍每個地方就是吃,可他的吃又很有內涵,能說出一道菜的前生今世,當地的名俗風情,其中有幾期來到中國,在彈幕里有網友評價到:我一個中國人要韓國美食家來普及中國美食文化。
白鍾元在韓國有很多的節目,自己也經營很多的餐廳,指導別人開店,他的身份有美食家、餐廳老闆、導師……但核心始終都在「美食」上。
不要羨慕李佳琦、薇婭、papi醬這些網紅,覺得他們就是一個賣貨,就是拍幾秒的短視頻,真正長久的網紅,他們在專業領域已經紮根幾十年了。
他們始終都在做一件事,只是換了包裝,本質仍舊沒有變。
不要躲在家裡,躲在電腦背後,吹吹牛就可以的。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做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而很多鍵盤俠,只是浮於表面看問題,看到什麼就覺得這就是事實真相。
社會是浮躁的,每天都有人處在得不到永遠在騷動的狀態。
但別忘了無論新興行業也好,傳統行業也罷,要想成功,都逃不過一步一個腳印。
不要再用業餘的態度,去挑戰專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努力讓自己專業,這才是每個人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