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箏的起源與發展,您知多少?

2019-11-15   音樂共享頻道

箏,是華夏民族創造的一件彈撥類樂器,因為歷史悠久,又被稱作古箏。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雲「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普遍認為是關於箏最早的記載。根據音樂史學界的研究,早在西周王朝統治時代,秦國建立之前,箏已經開始流傳於秦地,算來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關於箏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大多帶有民間傳說的色彩,比如爭瑟為箏,蒙恬造箏,京房造箏等,可信性似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早在先秦漢魏時期,古箏已經是廣泛流傳的一種樂器,並且帶著強烈的地區特色(根據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的描寫「嗚嗚快耳者」)。後漢劉熙在《釋名》中這樣描述箏:「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

伴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箏的流傳範圍逐步擴大,並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最開始的古箏為五弦,經過九弦的過渡,到戰國末期發展成十二弦。

十二弦在性質外觀和音樂表現上可能都已相當成熟,所以穩定地流傳了八百多年,直到隋代方增加了一根弦,成為十三弦箏。《藝文類聚》引傅玄說:「弦柱十二,擬十二月」。《隋書音樂志》:「箏,十三弦」。唐宋時期文學作品對箏的描述,多為十三弦。比如「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大艑高船一百尺,清聲促柱十三弦」(劉禹錫《夜聞商人船中箏》),「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晏幾道《菩薩蠻》)。

元明時期,出現了十四弦箏和十五弦箏,迎來多種弦制並存的時代。明代朱載育在《明鄭氏子瑟譜》記載「今官箏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到清末,箏又增加了一根線,發展成十六弦箏,嶺南地區用銅絲弦替代沿用了兩千餘年的絲質弦,使箏的音色比以前明亮,變化也較以前靈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鋼絲弦的使用,使箏的音色更加明亮,觸弦更加靈敏,音量也得到加強。現在最常見二十一弦的古箏也在六十年代才出現。

隨著古箏學習熱潮在新中國成立後重新掀起,古箏的演奏技術、技巧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古箏結束了輕彈慢揉的時代,掃搖、密搖、扣搖、刮奏、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等新技巧不斷湧現,豐富完善了古箏的音樂表現力,使其成為現代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