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長達40多年,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好皇帝,但他這一生一直有一個遺憾,就是他的親生繼承人都活不到成年。一開始的兩位皇子也都是小小年紀便夭折了,於是,宋仁宗就在自己的宗親裡面尋找繼承人。最後,宋仁宗的堂兄趙允讓的第13個兒子趙曙就成了宋仁宗欽定的繼承人。
趙曙小時候就過繼給了叔父宋仁宗,搬到了宮裡生活,離父母獨自成長在深宮大院裡面,趙曙非常不開心。不僅不開心,而且還對皇宮沒有安全感,他就想著自己能夠早日回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真的被趙曙打動了,反正宋仁宗後來就真的又生了一個兒子,有了親生的繼承人,這個欽定的繼承人就可以回家了。於是,趙曙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中。
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這位小皇子走上了他兩位哥哥的老路,年僅4歲的時候就夭折了。而這之後,雖然仁宗後來還有孩子,但卻是女孩。
實在沒有辦法了,又把欽定的繼承人趙曙召回宮裡。這次,趙曙雖然同樣的不想走,但又君命難違,於是,走的時候就跟家裡的僕人百般交代,讓他們打理好自己的屋舍,等到皇上有了兒子,他會在回來的。
可這一走,他就再也沒回過舊王府。
宋仁宗本人可能還是覺得過繼的趙曙算不上自己的兒子,總是心有期盼,可當第三個皇子夭折之後,再加上包拯等大臣的干預。宋仁宗才決定正式立趙曙為太子。
咱覺得雖然不是皇子,但是卻還能當太子,也是很幸運的,可實際上,放在趙曙身上,就覺得這事兒還挺尷尬的。畢竟,宋仁宗還是可以再有子嗣的,萬一人家後面生了皇子,自己占著太子的名分,怎麼辦?還不是要再折騰一次。於是,當被立為太子的詔命傳達給趙曙時,趙曙當即稱病推辭,後來又把奏疏上了十多遍。
不過仁宗沒有同意,畢竟趙曙自幼入宮就是按照培養太子的標準培養出來的,既然自己沒有親生繼承人,趙曙是再合適不過了。宋仁宗就命大臣給趙曙反覆做思想工作,趙曙才答應下來。
宋英宗雖然不是宋仁宗的親生兒子,但也是自小養在宋仁宗身邊,所以,品性頗有仁宗的寬厚仁慈之風。
據說,宋英宗衣食住行節儉樸素,而且極為推崇孝道。在宋仁宗還沒去世時,他一天兩遍去請安問候,也經常盡服侍之道。
在宋仁宗去世之後他本應繼承大統,曹太后來接他,但是趙曙一副非常驚恐的樣子一直退讓不肯接,最後差不多是滿朝臣子黃袍加身逼他登上的皇位。這可真的是被架上皇位的一位皇帝。
看到這「黃袍加身」是不是想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但是,從表面來看,趙匡胤是想當皇帝,於是就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趙曙是不想當皇帝,被大臣們趕鴨子上架,黃袍加身成了皇帝。
但是,趙曙到底想不想當皇帝,這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了。不管怎麼樣,趙曙還是順順噹噹的登上了皇位,當了皇帝。
上面我們說到,宋英宗是非常推崇孝道的,有時候也到了偏執的地步。比如宋仁宗去世之後,他就決定服喪三年,由大臣韓琦等打理朝政,結果遭到大臣們的一律反對,這才作罷。
又比如,為了給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問題,導致朝廷大臣們之間的論戰整整長達一年半之久,而且因為這件事也與聽政的曹太后之間產生了重重矛盾。
這件關於稱呼問題的爭論在歷史上稱為「濮議」,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之久。
我們都知道了趙曙是濮王趙允讓的兒子,自幼過繼給宋仁宗然後當上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宋英宗趙曙應該管誰叫爸爸呢?
朝中大臣分為了兩派。一派以韓琦、歐陽修為代表,認為這是一個白痴問題,是誰生的就應該叫誰爸爸,這是人之常情,根本不需要討論。
另一派以司馬光為代表,主張英宗應該叫仁宗爸爸,叫趙允讓伯父。理由是,在儒家的宗法制度下,送英宗是小宗入繼大宗,所以宋仁宗才是英宗的「法定老爸」。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英宗應該稱自己的老爸為伯父。
一開始司馬光這一派就表現出優勢:
御史中丞賈黯是司馬光一派的死忠粉,在彌留之際仍然念念不忘這件事。臨終前,他專門寫下遺書,請求英宗一定要叫自己的老爸為伯父;
臣蔡伉特地求見英宗,痛哭流涕地進行勸諫,把這個稱呼問題上升到了國家存亡的高度;
司馬光一派居然還上書要求把「禍國殃民」的韓琦、歐陽修處斬以謝天下。
合著司馬光一派藉此事打壓政敵呢。
但是,看起來司馬光一派要勝出,韓琦一派已經是無法與之抗衡,可這件事是宋英宗的事情,他內心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他內心的想法也已經是非常明確了,只是介於這個皇位是人家給的,所以不能直接就說出來。
而且,宋英宗和韓琦一派也意識到宋仁宗的皇后曹太后是一個關鍵。如何讓曹太后同意自己心中的想法,才是整個爭議最大的關鍵。可曹太后與宋英宗的關係不是很好,想要取得她的支持也十分困難,不過,這可難不倒韓琦等人,他們也不知道使出了什麼手段,竟然真的讓曹皇后在宋英宗尊趙允讓為皇考的文書上籤了字。
宋英宗拿到這份文書之後,就快刀斬亂麻,下令停止這件稱呼大事的討論。至此,韓琦、歐陽修一派終於取得了勝利。
說句實在話,宋英宗一開始提出這個異議的時候自己內心就已經有了確鑿的答案,無奈這個皇帝當的有點不是那麼理直氣壯,所以,只能是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給自己的親爹一個名號。
但是,我們現在來看「濮議」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宋朝的士大夫們卻認為是天崩地裂的大事,甚至比當年西夏國連連擊敗,喪師失地還要重要。這充分說明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的異化,更暴露了宋代士大夫怯於外戰,勇於內鬥的惡劣特質。
不過,有一點也很明確,就是宋英宗其實是一個非常有主意的人。
不過,當了皇帝的宋英宗總是鬧病,身體和精神上都不是很健康,所以,他只當了四年的皇帝。在病重期間,宋英宗要提前傳位給自己的太子,趙頊,也就是後來的宋神宗。由於宋英宗病的實在是太嚴重了,親筆下詔書時都已經拿不住筆了,為了節省體力他只寫了「立大王(指趙頊)為皇太子」。
看了宋英宗的詔書,韓琦不幹了,覺得這太隨意了,於是將詔書給了宋英宗要求他再寫一次,要寫的明確才以絕後患。宋英宗這時候強打著精神拿起筆,據說是淚眼婆娑的重新寫了一遍,韓琦才覺得可以。
這一點上宋英宗和宋仁宗還真是有點像,韓琦這樣的脾氣還好是遇上了宋英宗,就像是包拯得虧是遇上了宋仁宗一樣。
宋英宗是非常愛惜重視人才的,他繼位之後就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消除積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官員冗多的現象。除此之外,英宗尤其重視文化建設,他給司馬光修著《資治通鑑》提供了優厚的物質和人才條件。司馬光為了報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里,將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鑑》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上。
可惜,宋英宗一生短暫,僅僅活了36年就英年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