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論斷,就是著名的「電梯效應」,他假設自己是一位十九世紀初的工程師,自信可以預見摩天大樓的誕生,但住在高層的人如何生活呢?莫非要把餐廳、菜市場統統搬進大樓?
阿西莫夫承認,他應該想不到「電梯」這個神器。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我們的固有認知有時束縛了我們的想像力,就像汽車出現之前,人們追求的只是一輛更快的馬車,而不是汽車。
突破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從來不在一個次元。
所以僅有「靈光乍現」是不夠的,把創意變成創新,把產品變成產業,電梯的成熟和普及還要解決兩件事。
第一,比「懶」更重要的是安全。
1854年,美國人奧的斯登上一部升降機,然後讓助手砍斷鋼纜,在眾人的驚呼中,這位紐約工程師並沒有「自由落體」,他所設計的與導軌連結的制動杆被證明是有效的安全措施,這是現代電梯的雛形。
第二,效率+效能=產業化。
芝加哥最早的一部電梯安裝在一家保險公司,每分鐘只能運行10米,經常被作為打卡景點,而高效的客運工具,相比之下,現代高層建築的普通客梯,標準載重量1050KG,運行速度可以達到每秒3米。
電梯讓城市天際線越來越高,把摩天大樓變成了現代文明的圈騰,但過去幾十年,電梯本身一直缺乏革命性創新。
原因並不是需求匱乏。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在加速,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以來住宅開發投資額逐年攀升,去年超過11萬億元,今年3月住建部新規要求2層以上建築需配建電梯,12層以上需配建2部電梯,電梯的增量空間肉眼可見。
另一方面,去年全國在用電梯達到879.98萬部,安全運營周期是10-15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今年4月要求嚴查超期未檢電梯,所以存量換裝市場不可低估。
整個行業也不缺乏良性競爭。
中國是全球最大電梯生產國、保有國,但歐美日六大品牌占領了第一梯隊,國產市占率僅為30%,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國貨有機會後來居上。
老行業創造新風口:需求是導向,政策是推手,技術是生產力。
電梯是典型的三方生意,運營方、維保方和業主都是客戶,聰明的生產廠商必然精於平衡和滿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運營方看重性價比,希望電梯與建築氣質相得益彰,用戶可以清晰感知人機互動的進步,同時控制建安成本;
維保過去是標準的線下場景,缺乏遠程發現、判斷和解決故障的能力,最喜歡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和穩定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持。
至於業主,隨著物業類型進一步細分,別墅等個性化、定製化的需求異軍突起,今年5月美的旗下品牌LINVOL就發布過兩款別墅電梯產品。
但電梯是技術驅動的生意,政策先行至關重要。
2018年《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物聯網技術規範》生效,第一次明確了電梯智能化的進化方向,電梯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單品,而是智能建築的一部分。
在這方面,領跑的中國品牌是美的,今年6月發布了「數字美的2025戰略「,主打to b的樓宇科技事業部被推到台前,其中LINVOL電梯就是美的樓宇自動化的一個重要節點。
傳統行業並非必然默守陳規,只是缺乏跳出產品做產品的心態。
當年諾基亞研究手機OS遠比蘋果要早,塞班系統多年穩定更新,假以時日必成大器,然而體驗進化太慢,最後在ios衝擊下自亂陣腳。
2012年CEO埃洛普在一檔節目中怒砸iphone,試圖證明諾基亞的結實可靠,但他可能忘了,這一代消費者喜歡嘗鮮遠勝於耐用。
所以曾經的霸主諾基亞敗下陣來,多年的行業積累,雄厚的技術儲備,如果不轉化為可感知的用戶體驗,終究形不成打翻對手的競爭力。
在這方面,今天的中國品牌就比諾基亞精明。
在美的樓宇科技的體系中,暖通、電梯、樓宇自動化和能源管理四個板塊是一個整體,不管涉及的設備有多少,功能有多大差異,每台設備都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信息孤島,因為美的iBUILDING數字化平台,可以把所有設備連結起來,而且是跨平台、跨品牌、跨系統的連結,每台設備就相當於樓宇自動化的一個數位元組點。
這就為場景化驅動體驗奠定了基礎,美的樓宇科技電梯公司總經理李建國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早高峰的寫字樓與大城市的環路一樣,人流和車流通常是單向流動,如何快速疏解短時並發需求才是電梯的核心KPI,也關係到整個建築的效率和產出。
美的為此拿出了一套比外賣和網約車還聰明的「派梯系統」。
在通過傳感器獲取企業園區的人臉識別數據之後,提前預判前往不同樓棟和樓層的人員數量,再通過樓宇顯示屏或手機推送,根據轎廂荷載情況,為乘客智能匹配不同的電梯,而且是一個「無感叫梯」的過程,系統「按臉識人」,自主完成樓層匹配,乘客無須手動叫梯。
按照美的測算,傳統電梯在高峰期的層層停靠,每完成一次運送需要2分鐘,採用派梯系統單部電梯每次集中停靠二三個樓層,單次運送的時間會控制在35-45秒之內。
同時,這種體驗還是不斷進化的,不斷從雲端解鎖新技能,去年發布的美的LINVOL電梯之所以被稱為數智電梯,不僅是實現了智能化的乘梯體驗,而且完成了從研發、設計、製造到品控、銷售和安裝維保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創新密碼:技術+創新=體驗
電梯是我們生活中用得最多,了解最少的產品,長達百年的進化史使得整個行業早就進入了漸進式創新的時代,用戶能夠感知的變化太少,這與今天智慧型手機的情況非常類似,但換個視角觀察,這恰恰給了新玩家後來居上的機會。
1、產品形態
物聯網時代,所有設備的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是趨勢,產品智能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獲取、感知、分析和響應需求的完整過程。
過去決定電梯水平的三大系統和四大部件,現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日新月異,產品競爭力轉向人機互動等領域,這正好是中國企業的強項。
作為去年亮相的新品牌,美的LINVOL致力於通過硬體之外的技術能力改變電梯的產品形態,通過AI、語言採集、傳感器等技術感知信息,然後在本地和雲端對大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進而實現精準回饋需求。
這些技術能力本質是讓產品平台化,通過集成更強算力的CPU,協同發揮晶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技術,讓電梯變得更聰明。
現在的美的樓宇科技已經不是傳統的硬體設備提供商,而是智能建築的系統解決方案,LINVOL電梯快速崛起正是得益於這種能力。
2、個性化、定製化
電梯本身是標準化產品,有苛刻的安全標準和技術規範,但不等於沒有個性化和定製化的空間,近年來別墅電梯等細分市場的崛起,帶動了轎廂審美革命。
沒人喜歡數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美的LINVOL電梯針對別墅、住宅、酒店、公寓、寫字樓等場景就有5個系列的15種裝潢,光是背板就有岩板、鋁合金和藝術玻璃等多種選擇,轎廂配備6.4到15寸的顯示屏,人機互動的流暢度和質感相當於安卓pad,電梯按鈕也可以按需定製,包括疫情期間很受歡迎的非接觸式按鈕。
3、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電梯的後服務正從單純的安裝維保向綜合服務平台過渡,開放web端和移動端的協同能力,把原來的線下場景升級為「硬體+軟體+內容+服務」的合體。
LINVOL就有「iBUILDING梯管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監控,維保人員可以通過APP實時關注電梯狀態,獲取電梯健康報告,整個流程線上化、可視化,甚至可以分析電梯的運行數據,科學推制定合理的維保方案。
美的「iBUILDING梯管家」APP可以獲取電梯所在樓層,轎廂是否有人,運行狀態,以及乘客是否存在異常行為等等,結合圖像識別和大數據對潛在風險進行感知和預判,以前被戲稱為爬高樓、進機房、鑽井道、蹲地坑的電梯維保如今也高大上了,這種前置化管理是後服務的革命性變化。
4、模塊化的技術集成。
美的LINVOL電梯從設計製造都實現了自研自產,最新推出了的「雲航」無機房電梯和「雲領」有機房電梯,三大核心部件都達到了行業領先水準。
其中,自主研發的MECS控制櫃,每台都標配IOT網關,驅控一體化設計,增加了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曳引機採用外轉子結構,機身纖薄,平衡舒適;門機結構緊湊,採用32位高性能處理器,增加智能安全保護功能,實時監控工況的同時,自適應調整門機輸出,標準件的大量應用也讓整個門機系統擁有更高的容錯性。
節能是智能建築的重要指標,按美的估計,電梯能耗約占建築能耗的15%,LINVOL是全流程的節能降耗,土建實現了最小的底坑深度,最新的「雲航」和「雲領」電梯分別達到了58.9%和58.5%的井道利用率,變頻控制櫃擁有更綠色的能量回饋系統。
去年亮相的LINVOL電梯能夠後來居上,並不是簡單的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而是基於數十年產業積累,在數智化時代的厚積薄發。
5、從被動安全到主動安全的進化。
當年奧的斯創始人的賭命表演,營銷上很成功,但從產品角度而言,只是一種被動的自救,因為意外已經發生,無可避免,現代電梯的安全理念是防患於未燃。
美的LINVOL就是如此。
「iBUILDING梯管家」就像是一個24小時在線的安全衛士,永遠不知疲倦,AI攝像頭自動識別危險物品和非正常乘梯行為,可以發現小於59mm的物體,對於幼童或寵物乘樣,都有對應的安全措施,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還能主動報警呼救,平時則可通過大數據掌握電梯運行狀況,對可能導致危險的「小症狀」主動報修。
LINVOL電梯的安全理念是三位一體的全流程管控,事先感知預判,事中高效處理,事後及時復盤,防患於未燃的同時,安全能力也在持續進化。
6、想像空間
LINVOL品牌的lin是連接,vol是義大利語,寓意飛翔,意味著諸多新技術的運用會給電梯帶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的《天堂之泉》中曾經暢想過未來的「太空電梯」,那時的人們可以乘坐這種電梯往返太空或運送貨物。
這並非天方夜譚,有研究團隊認真分析過太空電梯的可行性,認為只要製造長達32萬公里的電纜就能實現,成本不過10億美元,只需運營53次就可以收回成本。
也許不久的將來,電梯這個有百年歷史的高齡行業就會重歸突破式創新的軌道,只不過這一次,國產品牌將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