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考狀元上熱搜時,他差點跳樓

2023-06-26     視覺志

原標題:當高考狀元上熱搜時,他差點跳樓

從23號起,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各省分數線也相繼發布,有網友發現,在一片本科線500多分的新聞里,只有黑龍江最為搶眼。

這意味著,在黑龍江,287分就可以上本科。

而同樣考全國乙卷的河南, 本科二批分數線甚至比黑龍江本一線還高。

一時間,關於「教育公平」的討論愈演愈烈。

深層原因暫且不論,但高考作為大熱點,每年六月都會形成聚焦效應。

從月初開始,與高考相關的話題就霸占了熱搜榜單,其熱門程度完全可以與娛樂圈爆點抗衡。

在中國,似乎沒有什麼比六月份的高考更值得人關注。

你會看到第一時間傳播開來的高考作文題,隨之而來的分析連續不斷,一道考題,能被解讀出一百種立意。

而高考自帶的巨大流量也意味著無處不在的壓力。

對考生而言,他們是每年關注的焦點,也是負擔最重的那群人。他們既體會狂歡,也品嘗失落。

經歷過高考的人都很清楚,它帶來的影響絕不會伴隨七月的到來而終結。

《視覺志》與六位經歷過高考的人聊了聊「高考對人生的影響」。

他們之中,有離高考結束不遠的新鮮血液,也有已經畢業數年、工作生活皆穩定的「社會人」。

高考,到底給人們留下了什麼?

那三個數字,會在多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人生?

這篇文章里,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一場聲勢浩大的集會

在中國,高考是一件鑼鼓喧天的熱鬧事。

不僅是正在經歷「軍事化訓練」的考生,還有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給孩子做飯的父母,都卯著勁往前沖,終點上方則刻著兩個大字,「提分」。

即便是不需要高考的網友,也會在每年六月份扎堆出現在高考吃瓜現場,談論高考作文該如何寫,細數某省的分數線是否又比去年高了幾分。

還有人,每年都樂此不疲地扮演考生,上演忘帶准考證、提前交卷、擇校的戲碼。

一名名叫「吉米船長xx爆裂」的網友,曾開玩笑發過一條「睡過後錯過高考」的微博,這條微博會在每年的六月被熱轉,似乎是網友對高考的集體儀式和紀念。

對考生而言,高考則是一次酣戰。

「多拿一分,幹掉千人!」

「拼搏高考,今生無悔;奮力前行,追求卓越!」

趙雪很快背誦出了這兩句口號,她於2014年參加高考,至今已近十年。這些文字寫在紅色的橫幅上,掛在她記憶中的走廊里。

她對高三的印象大多是亢奮與激烈的。在最後衝刺的半年裡,她沒有一個周末走出過家裡的書房。真題和模考試卷在書桌上堆成了小山,做題的過程則被她形容為「清庫存」。她並沒有時間去感慨「辛苦」,只聚焦於眼前的題海。

圖源:《小歡喜》

已經工作七年的李迪則將高考形容為「戰場」。班裡所有同學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老師到後勤都集中精力為高考而戰。他將高三的同學形容為「戰友」,畢業十一年,他仍與當初的同桌保持聯繫。

與李迪同屆的小葵還記得她在文科重點班時的狀態。通常來說,晚自習九點結束,但大部分同學會繼續上「二晚」,一直奮戰到十二點。凌晨之後,還有持續到兩點的「三晚」。她是兩點回家的那批人,會在下課後去學校對面買燒烤,「這是唯一的樂趣了。」畢竟,教室後牆上掛起的成績單已經摞成丘陵,時刻提醒著自己「身在何處」,叫人無法放鬆。

在口號、成績單、分數、氛圍的衝擊下,高考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集會。

它集合了大家所有的亢奮和雞血,考生們吼叫、奔跑、狂歡,在抵達終點前,絕不散場。

創傷無人問津

這種熱烈的表象或許掩蓋了高考給人帶來的傷害。

2019年,艾米躲在人群慶祝高考結束的喧鬧中,接受「高考失利」這件事帶來的震動。或許也不能叫失利,周邊的人告訴她:「你是能力不夠,平時也不夠努力。」

父親獲悉了她的高考成績後,先是寬慰,「沒關係,肯定有大學能上的」,轉身便去諮詢了外地的復讀學校。這種矛盾狀態讓艾米感到受傷,「感覺他說的『沒關係』只是隨口的安撫。」隨後,她又想到出分時母親厭惡的表情,母親說:「你怪不了任何人。」

圖源:《小歡喜》

畢業已經四年了,艾米仍然會在六月份夢見高考。剛畢業那兩年,關於高考的噩夢更多,場景包括但不限於:沒帶准考證、忘記複習、數學題做不出來,以及,在大學校園裡被高中同學叫回去參加高考,對方說:「上次高考不算數了,我們能再考一次。」

不只是艾米。此前,某社交平台上有一個話題引發廣泛討論, 「高考,中國人的群體性創傷。」許多人在話題中分享了自己的夢魘,有人夢到重回高考考場,「大家都交卷了,我竟然還沒有寫完。」

不是只有高考失利的人才做噩夢。肖銘在2014年參加高考,考出了全家人都滿意的高分,但他仍然會在大學時噩夢連連。

談到這種創傷的根源,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高三時緊繃到極致的氛圍。

「弦拉得太緊,好像隨時就會斷掉。」趙雪說,人不可能365天都鬥志昂揚,一定會有疲憊和消沉的時刻,但高三不允許倦怠,「休息一秒鐘,都像在犯罪。」

圖源:《小歡喜》

不願透露姓名的某鹹魚(以下簡稱「佚名鹹魚」)甚至想過自殺,「當時已經站在樓頂,差點就往下跳了。」

第一次復讀失利後,他決心再來一年,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學習上,他刪掉了所有朋友圈和微博,自己將自己孤立,不與任何人接觸——即便是曾經喜歡過的女生。這種孤立感同時也讓他陰沉,在遇到家庭和學業的雙重壓力時,無法排解。

為何伴隨高考而生的現象成了兩種極端?

它既可以使人狂歡、慶賀、在餘生中不斷回憶,又讓人陰鬱、噩夢連連,連看到「高考」字眼都要PTSD。

或許,本質上,高考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大的「餘震」,是因為它的影響範圍實在太廣。唯分數論的價值取向告訴人們, 「只有分數是重要的,分數是主體,除了分數之外的所有事物,包括考生自己,都是客體。」

趙雪認為, 「誇張地說,高考成績不僅決定了人們要上的大學,還決定了畢業後的工作、此後的婚姻,甚至一生。如果我們的人生過得不好,那就是高考考得不好。如果我們的人生過得好,那就是高考考得好。」

對於考生而言,在高考成績出來這一刻,十八歲之前的他就已經終結。隨之而來的,是十八歲後的、嶄新的他,他會被貼上各種標籤:985、211、重本、雙非、三本、專科。在餘生,他都難以擺脫它們的影響。

比「贏」更重要的事

高考結束多年後,唯分數論仍會給人帶來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顯性的成績、輸贏,而是存在於隱性的思維中。

小葵已經工作七年了。畢業頭幾年,她時常能意識到自己超強的勝負欲和自尊心。文科重點班加985出身的她無法接受「輸」的結果,在親情、友情,甚至親密關係中,她都希望自己占據高位。

在她眼中,一切事情都曾像高考一般,必須超越、必須勝利。

圖源:《怒嗆人生》

但同時,她也發現過強的目的性會給她帶來虛無的困擾, 「如果做一件事只是為了結果,那麼完成了它之後,這件事就不再有意義。所有的成功都只是獲得過的徽章,無法提供長久的意義感,更無法讓我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人生。」

艾米則深刻感受到,唯分數論是在倡導「有條件的愛」。

在父母失望的目光里,她學會了 「必須考好,才值得被愛」的邏輯。

圖源:《怒嗆人生》

在高考結束的四年里,她始終想盡力去做一個優秀的人。最近,她開始備考研究生——抱著一些對應試教育無可奈何的憎恨,我問:「為什麼要考?」,她回答: 「因為不好的第一學歷,就像是案底。」

小葵嘗到了成績好的「紅利」,「因為成績好,我可以脾氣壞一點,我可以不用會做家務,我可以提跟學習有關的任何要求。如果沒考好,那我的一切都會被否定。」這是她無師自通的生存法則。

當然,高考絕非只有負面影響。

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王春易曾說: 「成績是有短期效應的。學生要成績,家長也要,社會也要,都要。沒有一個人不要。」

圖源:《真實生長》

佚名鹹魚通過高考才逃離了破碎、壓抑的原生家庭,小葵憑藉好學歷叩響了通往五百強企業的大門。趙雪和李迪,也曾真摯感謝過努力過的自己。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接受,高考是唯一的「改命」途徑。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反思。

過於單一的評價體系,是否會限制人的多元化發展?

除了「分數為王」外,我們是否能探尋出其他人生路徑?

或許,我們應當相信 ,人生中有許多比「贏」更重要的事。

趙雪永遠記得高考前夕,同學們從教學樓上方扔下來數千支螢光棒——這是她所在學校的「螢光雨」傳統。

在歡呼聲中,螢光棒悉數落下,輕輕砸在地上,又被畢業生撿起。

那是她整個高三生涯中唯一感到抽離的時刻。

在那半小時里,她可以暫時不去思考做錯的文綜選擇題和背了又忘的數學公式,可以忘卻「高考考生」的身份。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學生,她只是她自己。

*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趙雪、李迪、小葵、艾米、不願透露姓名的某鹹魚、肖銘均為化名。

26 / Jun / 2023

策劃:視覺志

編輯:林曉風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7aa252456eb4287143bb1bd449b1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