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降費減少約170億元管理費,券商佣金下降或轉為基民收入

2023-12-22     紅刊財經

原標題:公募降費減少約170億元管理費,券商佣金下降或轉為基民收入

本刊特約 | 莊正

統計顯示,以一個牛熊周期5~7年來考察,主動管理股票基金年化做到8%已經是前10%排位,由於長期收益較差,所以即使千分之3~5的持有費用下降,對基民來說也是意義重大。

根據年中證監會啟動公募費率改革工作的安排,具體實施將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降低產品的管理費、託管費;第二階段即為本次降低券商佣金規定,於12月8日正式發布調傭辦法;第三階在2024年前實施,屆時將會規範公募銷售環節收費。預計第一階段基金降費每年將節省投資者費用支出約170億元,第二階段的降傭預計每年將節省70億元。

管理費下降對管理人影響較為有限

費率改革實施第一階段主要是降低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費和託管費。具體而言,證監會要求新註冊基金產品管理費、託管費的上限分別為1.2%、0.2%,存量產品費率上限調整爭取於今年底前完成。

統計顯示,共有3517隻基金在2022年末的管理費用率大於等於1.2%,此部分基金2022年末資產凈值合計為41,161.4億元,對應管理費為749.9億元,平均管理費率1.82%。假設所有大於等於1.2%管理費用率的基金都降費至1.2%,則公募實際減少約167.8億元管理費,占比全部管理費收入的14.8%。首階段管理費、託管費下降後效果顯著,權益型基金基本完成了收費標準調整。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管理費大於1.2%的權益基金大幅降至191隻,占權益型基金數量比3.4%。

此次費率改革的另一項是託管費率下降,因為在公募運營結構中,託管大概占了12%,雖然比例不大,但金額卻有300億之巨。根據新規,託管費率將被要求下降到0.2%以內,而之前普遍是0.3%。

對此,我們將調整後的費率和美國基金業做對比,目前中國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的運營費率加權平均是1.43%,而美國是0.44%,中國是美國的3.25倍,中國混合型基金的運營費率1.36%,美國是0.59%,中國是美國的2.3倍。

佣金下降對主動權益產品管理影響較大

行業和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第二階段降低佣金的規定,畢竟管理人的很多研究由券商提供。本月的《新規》指出,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被動股票型基金的交易佣金費率原則上不得超過市場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費率,且不得通過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務等其他費用;其他類型基金通過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務費用的,股票交易佣金費率原則上不得超過市場平均佣金費率的兩倍。(市場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費率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定期測算並向行業機構通報。)

目前市場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費率約萬分之二點五,而多數基金的交易佣金費率為萬分之八。新規下,基金的佣金費率上限降至萬分之五左右,券商機構佣金收入將銳減。統計顯示,2022年因基金交易造成的佣金約217.01億元,2023年上半年因基金交易造成的佣金大約111.5億元;按照《新規》的辦法,2022年券商機構的佣金會降至142.58億元,2023年上半年會降至73.23億元。不考慮基金凈值變化的前提下,券商的失去或許成為基民的「所得」,意味著基民在此項上的負擔大幅下降。

此次證監會也明確,嚴禁以任何形式向證券公司承諾基金證券交易量及佣金或利用交易佣金與證券公司進行利益交換。此前,基金公司在證券公司開設席位,支付佣金的同時也可以從證券公司獲得廣泛研究支持,如使用證券公司金融終端、獲得證券公司專家諮詢等。

針對基金公司通過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務費用的管理條例,認為被動指數型基金管理方式相對簡單,不存在向證券公司索取研究服務的行為,因此不得通過支付佣金的方式付管理費;而主動管理型基金通過佣金支付的管理費,則不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兩倍。不能以交易佣金交換投研服務的規定下,意味著基金公司需要為外部研究服務時,將必須另外付費。

(本文刊發於12月16日《證券市場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刊立場。本文提及個股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5a94a09a442ef930d73a35f31b92e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