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歲的少年皇帝,在宮中沒有任何背景,硬是靠智商碾壓了閣老

2022-05-3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十四五歲的少年皇帝,在宮中沒有任何背景,硬是靠智商碾壓了閣老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個個富有特色,比如愛好手工的朱由校,靖難奪取侄子皇位的朱棣,懶政的朱厚熜等。對於朱厚熜,古今研究很多,人們常常會疑惑,這樣一位懶政、成天迷神信佛的皇帝,為何統治了大明40多年,並且在這40多年中,皇權始終被他牢牢地握在手中?古往今來,史學家對明世宗朱厚熜的評價不是很高,但是關於他的聰明,沒人否認。這種聰明在他剛即位的時候就已經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幸運兒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的某一天,當興獻王朱厚熜聽到他要繼承皇位的時候,心裡是震驚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天上掉的餡餅會砸到他的頭上,而且還是如此豐盛。自己怎麼就成為皇帝了呢?

實際上這與明武宗的無子且暴死有很大的關係。明武宗是出了名的酒色皇帝,他的父親孝宗去世的時候已經看透了他,所以讓託孤大臣好生輔佐,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聲色犬馬那是樣樣在行,還自封什麼大將軍,自己給自己賜名「朱壽」,荒誕至極。更為出格的是,美女充盈其宮,夜夜笙歌。但是,他當了16年的皇帝,愣是沒有一個兒子。正德十六年的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暴斃。誰來接替皇位,就成了一個問題。內閣首輔楊廷和和張太后決定立明武宗的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為帝。

明武宗

朱厚熜何許人也?他的父親叫朱祐杬,朱祐杬的三哥是明孝宗朱佑樘,朱祐杬和朱佑樘的父親是明憲宗朱見深,也就是說朱厚熜和明武宗朱厚照是同輩的堂兄弟,二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明武宗是帝宗,朱厚熜是藩王宗。因為朱厚熜的爺爺是皇帝,所以他的父親朱祐杬就是藩王,當時被封為興獻王,駐紮地在湖北安陸。朱厚熜從小就表現得很聰慧,博聞強識,父親也有意培養他。同時他也是個幸運兒,12歲就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緊接著2年後繼承了皇位,此時的他不過才十四五歲。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攪得大明王朝天翻地覆。

朱見深

二、鬥爭開始

朱厚熜能夠登上帝位,首輔楊廷和有很大的功勞,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新皇帝一上台,就和他過不去。其實筆者覺得是楊廷和跟這位新皇帝過不去。

我們知道,武宗是孝宗的兒子,武宗沒有兒子,朱厚熜作為武宗的堂弟,承繼的是孝宗的大統,所以楊廷和想讓朱厚熜過繼給孝宗,讓他認孝宗做父親(皇考),把他原來的親爹興獻王朱祐杬認作叔叔(皇叔考),這叫作「繼統又繼嗣」。這個建議讓朱厚熜暴跳如雷,他不同意,他只願意做皇帝,不願意認孝宗為父親,這叫作「繼統不繼嗣」。圍繞這個問題,前前後後爭執了一二十年之久。

朱厚熜繼位第六日,雙方展開交鋒。以楊廷和為首的絕大部分官員,都贊成「繼統又繼嗣」,他們人數多,派系廣,職位大,有內閣、六部、九卿等一大幫勢力。這群人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上溯歷史,很明確地提出要求,讓朱厚熜認孝宗為「皇考」。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扣帽子,提出「凡對此有異議的人,就是奸佞,論罪當斬」。朱厚熜氣得冒煙,下令朝臣眾議,結果有190多人贊成楊廷和的主張,搞得朱厚熜窩了一肚子的火,基本沒人支持他。

嘉靖與楊廷和在爭論

就在這時,有人站了出來。

他們是誰?

站在楊廷和對立面的領袖是張璁和桂萼。張璁又是誰?這位仁兄,履歷屬實不好看,當年會試考了七次,奮鬥了20多年,直到40多歲才取得了二甲功名,當時的職位是禮部觀政,小的很。桂萼同樣也是小官,時任南京刑部主事。眾所周知,自從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地位是一降再降,儘管那裡也有六部衙門,但都是名不符實的閒曹。這兩位仁兄,看準時機,瞄準風向,聲援朱厚熜。

張璁沒有被楊廷和帶偏,他換了一種思路來支持皇帝。他認為,自古以來,孝道都是人們所要遵從的,天下還沒有強行把父子分散的理由。世人均說母以子貴,如今貴為皇帝,更應如此,皇帝不僅可以承認自己的父母,還可以給他們上尊號。皇帝看到這則消息後,如獲至寶,連忙下諭,他要稱自己的父親為興獻皇帝,母親為興獻皇后,祖母為皇太后。楊廷和看後,居然把皇帝的諭旨給駁了回去,就是不同意。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廷和的權勢之大。

嘉靖很鬱悶

三、鬥爭高潮和結束

眼看著沒戲,皇帝耍起了無賴,楊廷和不是不願意嗎?那這個皇帝他不幹了還不行嗎?這個大招讓楊廷和沒法接,畢竟皇帝在古代始終是個BUG,無奈,兩人各退一步,可以上尊號,不過要改,皇帝的親生父親改為「興獻帝」,母親為「興獻後」,不僅少了一個「皇」字,而且以後稱呼他們的時候還要帶上「本生」二字。皇帝其實還不滿意,鬥爭仍然在繼續。

皇帝對於這個稱呼有著很強的執念。他必須要給自己的父母加上「皇」字。鬥爭日趨激烈,朝廷重臣基本都陷入到這場爭鬥之中。楊廷和派和張璁派,激烈交鋒。就在這時,轉折出現了,楊廷和實在厭倦了這種情形,對皇帝也很失望,於是他辭官了。接著,內閣閣臣、大學士、尚書等重要人物均辭官或被罷免,楊廷和派逐漸衰微。而桂萼、張璁等人卻被委以重任。一次廷議中,興獻王夫婦分別被稱為皇帝和皇后,朱祐杬與孝宗同為朱厚熜的「皇考」。

楊廷和上書告老還鄉

但是朱厚熜還是不滿意,因為同時有兩位「皇考」。就在嘉靖三年七月,一場更大的衝突爆發了。當時,皇帝命令禮部立刻更改稱呼,並且要去掉「本生」二字,群臣不願意。七月十五日,尚書、侍郎、御史、詹士、翰林等220多人跪在左順門,哭呼太祖皇帝,要求朱厚熜不要改號。朱厚熜面對如此陣仗,無所適從,起初讓太監傳旨遣散,眾臣巋然不動,哭聲上沖雲霄。朱厚熜忍無可忍,命令錦衣衛予以逮捕,134人下獄,86人待議,對五品以下官員進行杖責,先後打死17人。

廷杖

事後,朱厚熜終於如了願。當年九月,改孝宗為「皇伯考」,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去掉「本生」二字。此外,嘉靖屢次興典,多方以此為藉口打擊朝臣,嘉靖十七年九月,興獻王上廟號「睿總」,祔於太廟。嘉靖如願以償。

明世宗嘉靖皇帝真的只是純粹為禮儀而爭嗎?實際上他是為權而爭,朱厚熜生於湖北,長於湖北,他在朝中一點勢力都沒有。反觀楊廷和,內閣首輔,老謀深算,朱厚熜的皇位又是他策劃的。如果沒有這麼一爭,到頭來誰才是真正的皇帝呢?通過這場被歷史稱作「大禮議」的事件,朱厚熜打擊了一批權臣,也培養了一批他的勢力。策劃如此富有心機的大事件,誰能想像,當時的他才不過十四五歲。話說回來,如果明世宗能夠將這種聰明用在統治上,我想明朝還會延續不短的壽命。

《錦衣之下》嘉靖帝

文史君說

楊廷和在「大禮議」事件中的失敗是註定的,因為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沒有看清事態發展的方向。他自認為自己依靠著孝宗和太后,就能與這位小皇帝一博,能夠控制這位皇帝,結果卻碰得頭破血流。在明代這一皇權極具膨脹的時期,楊廷和想擴大一個沒有任何制度支撐的內閣的權力,必然會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

南炳文、白鋼:《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1988年第4期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29f23cd71aa6d811c9cd674fc154e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