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上半年經濟總量超廣州77.84億,僅僅第一產業農業就超了廣州495.1億,為什麼?因為重慶有953萬農業人口,而廣州只有250萬農民!如果講更具含金量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廣州超過重慶417.26億!
作者:今綸
不出所料,果然有人在大喊「重慶超過廣州」了,很有意思的是我的重慶朋友,包括我目力所見的重慶網友都沒人這麼說,甚至都不轉發這種謬論,因為他們都摸了一下自己的錢包。倒是很多非重慶非廣州的大V,尤其是賣房子的大V特別喜歡說這個話題。
沒錯,今年上半年的重慶GDP確實略超廣州。那又如何?
廣州依然雄立一線城市,這是由廣州的經濟總量、質量以及其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決定的。
既然大家那麼喜歡討論GDP,我們就從這裡切入講起。
01 重慶和廣深比經濟規模不合適
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這裡面要注意了,它更多的是統計數量,而無法涉及質量,更無法展現經濟結構的變化。
比如,同一時間段,A地生產4輛燃油車,產值是60萬,而B地生產3輛新能源車,產值只有58萬。
但是燃油車的銷量在下跌,新能源車的銷量在上漲,而且很明顯,新能源車才是未來,不過,統計GDP的時候,A地比B地厲害,所以,很多人歡呼,A地更厲害,這合理嗎?
是的,GDP就是一個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和結構變化的數據,它更喜歡你擴張,不停擴張,不喜歡中間的轉換和轉型。
進一步說,只要一個城市的人口足夠多,地盤足夠大,當它的產品增長能滿足擴張的需求的時候,在GDP方面,它就可以勝出。
重慶就是這種情況:
重慶面積82402平方千米,2021年常住人口3212.4萬。
廣州面積7434.4平方千米,2021年常住人口1881.06萬人。
重慶的土地面積是廣州的幾倍,人口比廣州1331.34萬,這是可以確認的。
重慶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廣州在數量上(GDP)和重慶去比拼,並不合適。
重慶上半年GDP同比增長4%,達13511.64億元,同期,深圳GDP為15016.9億元,同比增長3%,兩者的半年差距甚至不到1500億,深圳要是不幸繼續被疫情糾纏,某一天重慶的總量超過深圳也很正常。
到那一天,又該如何定調呢?大喊「重慶超過深圳」,合適嗎?尤其是深圳的大V。
重慶作為一個省,面積在全國排名第26名,比江蘇、浙江只少2萬平方千米,比整個寧夏還多1.6萬平方千米。
拿重慶這個明面上的直轄市,實際上的一個省,和廣州、深圳比經濟規模都不合適。
這一點,大家應該取得共識。
02 除開農業,廣州超過重慶417.26億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為什麼廣州、深圳以前領先重慶那麼多,現在差距這麼小,而且廣州GDP在上半年還被重慶超了呢?
很簡單,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城市都有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它需要滿足的是短缺,只要生產的東西不太差,過得去,就可以賣得出去,加上人口基數大,這樣的增長必然是高速度的。
廣州、深圳都有這樣的雙位數增長階段。
廣州、深圳毫無疑問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所以要邁向更具挑戰性的階段,需要靠高新科技產品以及更能打動人心的IP才能撬動市場。
何況城市經濟結構確實不同,我只用數據說話:
重慶:
重慶上半年GDP13511.64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27.9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550.50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333.22億元。
廣州:
同期,廣州GDP為13433.80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2.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763.3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537.68億元。
重慶上半年經濟總量超廣州77.84億,僅僅第一產業農業就超了廣州495.1億,為什麼?
因為重慶有953萬農業人口,而廣州只有250萬農民!
如果講更具含金量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廣州超過重慶417.26億!
廣州
什麼叫結構的不同?什麼叫城市發展階段的不同?這就是!
所以說重慶和廣州在經濟總量上沒有什麼可比性,因為結構不同。
某些網民這麼沉迷於GDP數據的比拼,我出一個昏招:廣州降低環保要求,重新引進一些低端的製造業企業,GDP就上來了。可是廣州需要這麼幹嗎?廣州能這麼幹嗎?廣州人答應嗎?恐怕都會反對。我們要這樣的GDP幹什麼?我們只想要青山綠水,一盅兩件。
要不引進1000萬農民,或者把門檻放低到中專可以落戶廣州?這麼干肯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但是真能增加GDP。
有些人只知道用簡單粗暴的GDP總量來比較城市,這種比較很簡單很容易,再加上大V喊一聲「重慶超過廣州」了,很容易上頭,群情洶湧,就是顯得自己又傻又淺薄。
我沒有否認重慶經濟發展很快的意思,快是必須承認的,我也多次去過重慶,是我蠻喜歡的城市之一,我反感的是網民以及大V們二極體的思維方式。
似乎他們都是「不唱衰廣州不舒服斯基」。
03 廣州「銳進」包括產業結構和金融
接下來,我們看看廣州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我稱之為「銳進」:
廣州在2021年的成果先展示一下,當然,這裡面也包括前面幾年的努力,畢竟廣州不是一天建成的:
「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位造業集群、6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30%。
獲批建設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廣州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額現貨交易量全國第一。
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運營,實現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歷史性突破。
來源於廣州地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3.13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8475億元,年均增長5.2%和6.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9%和10%。單位GDP能耗約為全國平均水平一半。
未來將繼續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壯大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五大新興優勢產業。」
這幾行字裡面有極其重要的信息:
第一:廣州不是只有美食或者小蠻腰,「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30%」請大家一定要看到(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新能源和技能環保產業、軌道交通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廣州也不是一個大家以為的那個只有西關大屋的廣州,而且廣州的目標是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
什麼叫產業結構的優化,這就是?什麼叫銳進?這就是。
第二,廣州的金融業緊跟北上深,中國第四,這是確認的。廣州期貨所對於廣州金融加速上行有較大的推動力。
廣州綠色金改排名連續三次全國第一:2017年6月,人民銀行等部委聯合印發《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廣州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至今剛好五年整。
廣州綠色金融大廈
不僅如此,2022年一季度,廣州金融業增加值663.76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高於GDP增速3.8個百分點,居全市各行業第一位,高於全國、全省平均增速,居北上廣深津渝六大城市第一位。
所以,廣州的金融業也是在「銳進」的。
第三,我們講一線城市是要講錢的,尤其是老百姓手上的錢,廣州人、重慶人這幾年都不容易,但是重慶和廣州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差距很大。
上半年:
重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3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8元。
廣州呢?
廣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5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5元。
請整天瞎忽悠的人看看,錢是硬道理啊,不要只盯著那個僅僅突出規模的GDP。我們搞經濟是為什麼?難道不是為了老百姓手上有錢嗎?
上半年,廣州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重慶16511元,廣州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重慶的兩倍。
這怎麼叫「重慶超過廣州」了?沒有錢,何以言?不談錢,何以言?不談錢,何以談超過啊!
既然說到錢,我們再說說存在銀行的錢。
6月末,廣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14.47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存款餘額7.81萬億元。
同期,重慶市銀行業各項存款餘額4.87萬億元。
廣州超越重慶約3萬億吧。
第四,新興支柱產業方面,廣州已經有小鵬汽車、廣汽埃安在造車新勢力中跑出了漂亮的上升曲線。
7月1日,理想、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先後發布了6月份交付數據,上半年成績單也隨之出爐。在已公布銷量數據的造車新勢力中,銷量前5家的6月交付量均破萬輛,上半年銷量也都超過5萬輛。其中小鵬汽車以1.5萬輛月銷量和6.9萬輛的上半年銷量,成為「雙料冠軍」。
而小鵬汽車是名副其實的廣州企業。
所以說,廣州是在加速「銳進」的,包括產業結構、金融等,如果某人不知道,只能說明某人選擇性吸收了信息,咱也沒辦法。
04 廣州會再上一個台階
干擾GDP數據的還有一點,即疫情擾動。
廣州今年上半年,白雲區的部分區域一度封區,雖然只是白雲區的部分區域,但是對於全市的服務業其實影響挺大,尤其是會展、餐飲、娛樂等。
疫情衝擊之下,2022年1-5月,廣州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23.11億元,同比下降0.3%;增速比1-4月回落0.6個百分點。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毫無疑問,廣州的防疫壓力是遠大於內地城市的,無論境外回來的,還是各城市來出差的,兩個數據都是全國靠前的。
廣州的防疫其實是做得相當不錯的,白雲區當時出現疫情之後,廣州防疫部門對老人、病人、孕婦的關懷都很到位。
但是疫情的衝擊確實對廣州造成較大壓力,相比之下,重慶在上半年的壓力要小很多,而且重慶的土地面積相對廣州廣闊很多,人群密度小,相對而言,疫情防控的難度小一點。
重慶今年上半年只有零星疫情,沒有一次發展到需要封區、封城的地步,這一方面是重慶防疫做得好,另一方面確實是其流動性壓力、境外疫情的壓力比廣州小。
所以,在頗不容易的當下,我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GDP的起伏,何況,今年的「賽事」才剛剛過半。
除了GDP,更重要的是什麼?是人們的收入(尤其是中位數收入)、公共資源的配置、公共福利、環境保護,以及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城市是否在實現穩健而正確的產業結構的「銳進」,這些都關係當下和未來的福祉。
再強調一句,疫情衝擊下的廣州經濟數據並不是廣州經濟力量躍升的全部真實體現,三級財政體系下的廣州,交稅100塊自己只能留用25塊的廣州人,除了默默承受,拼盡全力,也在咬緊牙關實現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新廣州。
毫無疑問,在「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這一目標的加持下,廣州會在國際城市的角逐中再上一個台階,廣州力量一直是光芒萬丈!
因為這是一座偉大城市的使命!你永遠要相信廣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