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迎娶了陳圓圓後,面對大明王朝和大順起義軍,吳三桂要做出什麼選擇呢?

2020-08-26     文裁縫

原標題:吳三桂迎娶了陳圓圓後,面對大明王朝和大順起義軍,吳三桂要做出什麼選擇呢?

迎娶了陳圓圓後,吳三桂沒有享受太長的婚姻生活,就被迫重新出征了。吳三桂率軍開赴遼東,繼續去抵禦清軍。

在當時的大明王朝,吳三桂已經是最後的希望。即使這個人曾經是一個臨陣脫逃的人,大明王朝也沒有第二個選擇了。

吳三桂臨陣脫逃說的是松錦之戰時,他私自逃跑、丟棄主帥。

前面講過,松錦之戰時,吳三桂不聽指揮,獨自逃跑,導致明朝「大兵盡喪,總督文武官俱陷」,他是明軍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

然而,即使害得明朝「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朝廷還是選擇了原諒吳三桂。苦難的崇禎大筆一揮,對吳三桂輕判了。

崇禎之所以輕判吳三桂,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苦難的崇禎眼中,他已經失去太多太多的將領,無法再失去吳三桂了。尤其是吳三桂這種「年方勇壯,冠諸軍」的傑出將領,他就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因此,朝廷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失去這個「北門鎖鑰」了。

第二,祖大壽投降後,明朝在遼東的統治銳減,他們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在這種背景下,朝廷不敢繼續處罰吳三桂,害怕吳家鋌而走險,把另外半壁江山也送給清軍。

鑒於這兩點,崇禎最終選擇了法外開恩,他沒有嚴懲吳三桂,只是給了他一個攜秩的處罰。

何為攜秩?就是降級使用,戴罪立功後,再官復原職。吳三桂被降了幾級,史料混亂,不得而知,有的史料說是降了兩級,有的史料說是降了三級。

其實,吳三桂到底被降了幾級,根本無須討論。因為,僅僅過了三個月,從他以「遼東團練總兵吳三桂密奏」的文件上看,他已經官復原職,朝廷已經不再懲罰他了。

就這樣,同樣都是逃跑,大同總兵王朴被斬殺示眾,以儆效尤;遼東團練總兵吳三桂卻啥事沒有,還繼續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不得不說,這是崇禎無奈的選擇。

當然,在朝廷眼中,吳三桂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逃。朝廷頒布一道聖旨,以吳襄「勞苦功高,需進京好好調養」為由,把吳三桂的家屬接到了京城。實際上,朝廷就是把吳襄扣為人質了。崇禎要讓吳三桂投鼠忌器,好好給朝廷賣命,不能起任何的叛逃之心。

其實,朝廷的這種做法,雖然不人道,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種種跡象表明,吳三桂一直與清朝曖昧不清。對於他的這種態度,朝廷不得不防。

為了兵不血刃地奪取寧遠城,皇太極一直在勸吳三桂投降,希望他「棄明投清」,並許諾一旦投降,可「分茅裂土」。為了成功說服吳三桂,皇太極還命祖大壽等人挨個出馬,去做吳三桂的思想工作。

對於這些親朋好友的勸說,吳三桂的態度一直是模稜兩可。他既不是同意,也不是不同意,就這樣繼續曖昧下去。

對於吳三桂的這種行為,我們要理解才是。畢竟,在他的眼中,大明王朝已經是一艘即將沉沒的戰艦了,他不想為其殉葬。同樣,清朝那些「相仁兄之面,不過拜將,猶恐難免國法;相仁兄之背,必定封王」的話,也句句說到了吳三桂的心坎上。

是呀,對於吳三桂而言,他到死也不過就是明朝一個將領,且還不能天下太平。因為,天下一旦太平,就他做的那些事情,肯定被崇禎秋後算帳。反之,若投降了清朝,就能正式封王了,自己也能成為清朝建國的第一功臣。

就這樣,在清朝裂土和封王的誘惑下,吳三桂徹底動搖了。此時此刻的他,不敢說會投降清軍,但也絕不會百分之百效忠明朝了。

按照明朝人臣無境外之交的原則,吳三桂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跟清朝聯繫的,他也決不能與敵國互通書信。結果,吳三桂不僅與清朝通信了,他還不把清朝的回覆上報給朝廷。

吳三桂這種通書詔、不上報的情況,把朝廷嚇得不行,朝廷甚至出現了「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的流言蜚語,若不是吳襄堅定地宣稱「三桂忠孝,必不至此」,崇禎就會派特使去遼東徹查此事了。

後來,在雙方這種互相猜疑卻被迫在一起的心理下,吳三桂與明朝達成了一個共識——吳三桂「誓死」效忠明朝,絕不背叛。但相應地,明朝不派人節制吳三桂,默認他的一切行為,任由他成為一個不受國家控制的藩王。

就這樣,秉持著善持兩端的外交政策,吳三桂成功地斡旋於明朝與清朝之間,他一方面接受明朝的賞賜,另一方面也不拒絕清朝的禮物,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然而,等皇太極病逝、順治登基、多爾袞攝政後,吳三桂的這種小日子就算到頭了。

前面講過,多爾袞攝政後,他一改對吳三桂的招降政策,決定對其兵戎相見,逼迫他投降。多爾袞拜濟爾哈朗為將,出兵討伐吳三桂,兵鋒直指他鎮守的關外三城。

《清實錄》記載,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吳三桂頑強抵抗,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但無奈清軍兵多將廣,吳三桂最終還是慘敗而歸。他損失了數萬兵馬,以及可以使用數年的軍需物資,可謂輸了一個乾淨徹底。

損兵折將,這些固然讓吳三桂痛苦,但更痛苦的是,失去了關外三城後,寧遠城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城,完全被敵人包圍了。在這種情況下,寧遠城內人心惶惶,不斷有百姓逃跑和將士叛逃。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寧遠守備孫友白率領部隊衝出寧遠城,投降了清軍。

投降清軍後,孫友白得到了豐厚的賞賜,還被委任成招降大使。孫友白天天來到寧遠城下,對城內的居民闡述自己的「經歷」,希望大家都學習自己,一起叛國投敵。

在孫友白的言傳身教下,本來就人心惶惶的寧遠城,更加動亂不堪。吳三桂甚是痛苦,卻又無計可施。

看看吳三桂的處境吧,他簡直就是當年袁崇煥的翻版,固守孤城,無兵可用,無險可守。只不過袁崇煥擁有一顆不管任何情況都絕不動搖的心,而吳三桂的心,明顯不是這個樣子。

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曾偷偷給清朝寫信,希望投降清軍。但是,他卻沒有寄出去,而是把書信燒毀了。

之所以不投降,不是吳三桂的意志多麼堅定,也不是他有多麼崇高的氣節,而是吳三桂怕死,也害怕家人跟著遭殃。畢竟,明朝法律明確規定,「守土者擅棄封疆,律無赦」。他是不敢擅自棄寧遠城而逃的。

就這樣,不能逃跑,也不能投降,吳三桂只能孤獨地鎮守寧遠城,他無可奈何,也無計可施;他期待奇蹟,卻又不知道奇蹟何時降臨,更不知道奇蹟是什麼東西......

最終,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吳三桂迎來了新的一年,那是讓他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年。

前面講過,因為優柔寡斷的性格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個性,崇禎一直錯失良機,他也一直沒有調吳三桂進京來勤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當農民軍逼近京城後,崇禎終於坐不住了。

三月六日,崇禎下令讓吳三桂放棄寧遠、入京勤王,封他為平西伯,命他「星夜馳赴山海,率兵入關」。

由於史料匱乏,吳三桂收到這份命令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不得而知。在我的眼中,他應該是既興奮,又沮喪;既激動無比,又悲傷不止。

畢竟,吳三桂一直等待撤離寧遠的命令,他早就想離開這個苦寒之地了。同時,以三十三歲的盛年之身,就能獲得其他人奮鬥一生都無法得到的伯爵身份,這讓吳三桂欣喜不已。然而,朝廷封他平西伯的意思,再明確不過了,就是讓他去打農民軍,讓他去死。

對於朝廷的這個任命,吳三桂痛苦無比。畢竟,吳三桂清楚地知道,用自己十數萬軍隊,去攻打百萬之眾的農民軍,無疑就是以卵擊石,主動找死。這樣的結果,只能讓他徒自傷悲、痛苦不已。

最終,對於這個任命,吳三桂採用了一種消極的辦事方法,他能拖一拖,就拖一拖;能不去,就不去。

為了拖延時間,吳三桂把當地的五十萬居民打成了一個大禮包,率領他們進入關內。

整整五十萬民眾隨軍逃難,一路之上婦幼老弱啼哭不斷,擁塞於道,每天行軍不過五十里。當然,對於為何要攜帶這些百姓,吳三桂也給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這些都是大明王朝的子民,臣不忍棄他們而去,只能攜帶他們進入關內。

其實,吳三桂的這個說辭,完全是拖延時間的藉口罷了。要知道,如果他學習當年的袁崇煥,他完全可以留下步兵保護百姓,自己親率騎兵日夜兼程入關,去救皇帝。

寧遠距離山海關不過兩百里,若吳三桂全力前進,他完全可以日行一百餘里,兩天之內就能趕到山海關。然而,他卻沒有這麼做,吳三桂是三月六日從寧遠出發的,結果十六日他才到山海關。這麼短的路,他愣是走了十天!

用了整整十天時間,晃晃悠悠到達山海關後,吳三桂還是沒有繼續前進的意思。他上奏朝廷,以需要安置百姓為由,懇請「安歇家口五日」,又耽誤了五天時間。

對於吳三桂這種行為,崇禎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畢竟,吳三桂已經動身了,這在崇禎眼中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要知道,崇禎此次下達的勤王旨意,除了調遣吳三桂外,還命令平賊將軍左良玉、山東總兵劉澤清、河南總兵許定國,以及黃得功、劉良佐等人一起來勤王。若他們都能率軍來京城,一起抵禦李自成,明朝到底能不能滅亡,就真的「未可知也」了。

然而,對於皇帝的急詔,劉澤清故意從馬上摔了下來,以受傷為由,藉故不奉召。而左良玉、黃得功和許定國等人的態度更絕,他們對於崇禎的聖旨不理不睬,就當沒有收到這封求救信。

國家安危之際,得此大臣,崇禎當時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也難怪他會發出「大臣皆可殺」的感嘆。對比這些武將,吳三桂還算是一個忠孝之士了。

在吳三桂的消極怠工下,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耗下去了。當時間耗完後,不管是他,還是崇禎,都得到了真正的解脫。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就在吳三桂「安撫百姓」期間,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崇禎以身殉國,明朝亡國。

伴隨著明朝這家公司的破產,吳三桂終於解除了合同,恢復了自由之身。然而,雖然自由了,但吳三桂一點也不高興。因為,他失去了飯碗,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對於他而言,所謂的進京勤王已經毫無意義了,他只能掉轉馬頭,率軍返回山海關。「屯兵不進,未有所決」,他什麼都不幹,就安心等待買主上門,準備再次上崗。

吳三桂清楚地知道,像他這樣資本雄厚、位高權重的將領,是不可能失業的。畢竟,他麾下擁有四萬大軍,其中三千人是精銳的關寧鐵騎,他還鎮守戰略要地山海關,這些都是他的本錢,是他再次成功的重要資本。

就這樣,即使明朝滅亡了,吳三桂也毫不擔心,他就安心地待在山海關,不採取任何行動,等待時機,準備重新上班。很快,吳三桂就收到了一份「面試通知(勸降信)」。這個決定錄取吳三桂的「公司」,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攻陷北京城後,李自成雖然乾了很多蠢事,但有一件事情,他自始至終都清楚無比。那就是——必須正確看待吳三桂,以及他在山海關的那些雄兵。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的歸屬問題,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吳三桂麾下的那些精兵猛將,是農民軍的一個大敵;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那是明朝首都的前線屏障;反之,山海關也是攻打北京的前線陣地。

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進,可以威脅北京城;吳三桂守,可以憑藉山海關自保;吳三桂退,他可以聯繫清軍,打開......李自成根本不敢往下去想。

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成了李自成的心腹大患。他為此寢食難安,必須除之而後快。

《平吳錄》記載,為了除掉這個心腹之患,李自成召開會議,詢問大臣解決之策。

在這個會議中,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進言道:「如今天下大勢,陝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皆在掌握之中。長江以南,也可傳檄而定。唯獨這個山海關的吳三桂,是我軍的一個心腹大患,必須解決,否則我軍衽席不安。」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軍士們提供了兩個方案。第一,用武力消滅吳三桂,徹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第二,和平招撫吳三桂,用高官厚祿勸其歸順,解決這個心腹大患。這兩個解決方案,前者費錢、費事、費人,還得流血;後者費錢,卻不費事,不費人,而且還有很高的成功率。畢竟,大順取代大明後,已經證明了其正統的地位,如今人心所向。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不過是一支孤軍罷了,若想生存,他只有投降一途。此外,軍士們認為招降吳三桂,還是很有把握的。因為,吳三桂的家眷就在京城,他們是成功招降吳三桂的本錢。

就這樣,在一番討論後,大順君臣達成了共識,準備招降吳三桂。於是,李自成厚待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命他寫了一份勸降信,勸吳三桂投降。

《明季北略》等文獻記載,吳襄寫的這封勸降信非常長,但其中有一句話,寫得非常好,堪稱一語中的——「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須臾。嗚呼!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

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沒錯,識時務者,才是真正的俊傑。得到這封勸降信後,李自成派降將唐通出馬,帶領四萬銀兩前往山海關,用來招降吳三桂。看見父親的信和這些錢後,吳三桂將做何選擇呢?他又是如何從大順的降將,變成清軍的降將的呢?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套裝5折搶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voEK3QBd8y1i3sJgi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