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服用激素要防鉀流失

2020-04-28   健康杏林


特約專家、陝西省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副主任醫師 韓詠霞


病案舉例

地質隊的徐工程師常年在野外作業,3個月前因手足關節腫脹和疼痛,被查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醫生開始不主張開給激素類藥物,但由於徐工程師最近有一項科研項目要結題,單用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的鎮痛效果較差。為了能夠較好緩解疼痛,以使項目能夠順利結題,在徐工程師的要求下,醫生最終決定開給強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近一個月來,徐工程師的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明顯緩解,手足關節腫脹和疼痛消失,但卻經常感到全身乏力,走路時腿發軟,有時蹲下來要再站起來時感到非常吃力。上一周徐工程師又去了醫院,經過實驗室檢查後,發現血鉀僅3.0毫摩爾每升,明顯低於正常值。醫生分析後告訴徐工程師,低血鉀是造成全身乏力、腿軟的根本原因,而引起低血鉀的可能因素則是與長時間服用激素類藥物,即強的松有關。



專家點評

臨床資料提示,長時間服用激素類藥物有可能會因血鉀降低而引起全身乏力、腿發軟等無力症狀,還會引起厭食、腹脹,萎靡等消化道動力不足症狀。這是因為激素可作用於腎遠曲小管,促進鈉-鉀交換,使得鉀隨尿排泄增加。儘管激素的這種排鉀作用輕微,但在長時間服用激素過程中會造成鉀緩慢丟失而引起低血鉀。


另外,在長時間服用激素的過程中還會因組織分解代謝增強而造成肌細胞內鉀含量下降,降低肌肉收縮能力而造成肌無力。


醫學專家指出,在長時間服用激素的情況下一旦出現肌無力症狀或是消化道動力不足症狀時,應當考慮激素誘發低血鉀的可能性,及時檢查血鉀水平。


低血鉀發生後需要注意三點:一是將激素減量或逐漸撤停。二是口服補鉀,例如,氯化鉀0.3~0.6克,每日2~3次口服。症狀消失後改為小劑量,每日0.3~0.6克。三是加強飲食調理,多吃一些含鉀豐富的食物,例如香蕉、柑、橙、山楂、桃子、油菜、海帶、韭菜、番茄、蘑菇、菠菜、豆類及其製品等。



文字來源:《醫藥星期三》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彭海波 曾旻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郵發代號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