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紅軍時期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現在我們來看紅軍長征的歷史,會發現那個時代的紅軍戰士仿佛被上天庇佑,是天佑中華才能保住這一支來之不易的革命軍隊,而它日後創建了一個叫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給了無數貧苦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的機會!
紅軍飛奪瀘定橋時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長征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過日後看這一戰的點點細節,我們會發現許多令人震撼、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背後,有著堪稱天意一樣的事情,那就是敵人並沒有將瀘定橋炸毀,這才給了我們工農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機會,背後的真相讓人唏噓不已。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主力部隊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這次充滿危險和困難並且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戰略轉移有效的打磨了紅軍的精神,變得更加的堅韌團結,也為我黨的革命事業留下了日後可成燎原之勢的點點火種。
紅軍強渡大渡河後,發現當地只有幾隻小船,面對追兵緊追不捨的情況,用這幾隻小船將數萬紅軍運過河顯然是不現實的;當時我軍戰士經歷了幾天幾夜的趕路後,早已經十分疲憊了,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去和裝備武器遠遠強於我軍的國民黨軍隊,打防衛戰也是不現實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紅軍領導人經過商議之後下達了飛奪瀘定橋的命令,這也是當時我軍唯一的破局之法。老蔣也是知道瀘定橋是紅軍唯一能成功轉移的關鍵,所以早就給駐守瀘定橋的軍隊下了死命令要守住此地。
國軍部隊拆掉了鋪在瀘定橋上的木板,在對岸架起了機槍等待著紅軍戰士,不過這也成了後世來看飛奪瀘定橋的一個謎團,面對老蔣的死命令,國軍指揮官理應在此布置周密,如果將瀘定橋炸毀的話,那麼可謂是高枕無憂,但國軍部隊為什麼沒有炸毀瀘定橋呢?
這個問題也引起後世學者爭論不休,有的人說這是因為裝備優勢過大的國民黨軍隊看不起裝備簡陋的紅軍戰士,認為紅軍戰士在度過沒有木板的瀘定橋時會被他們所設下的機槍陣地打得落花流水。
不過這種說法顯然是立不住腳的,沒有那個將領能頂著老蔣的死命令給我軍戰士放出一點點的生路,那麼是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才讓國軍沒有炸掉瀘定橋,讓背著武器彈藥和口糧的紅軍一晝夜行軍一百二十公里拿到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呢?
後世學者經過多方調查後,有幸找到了一位當年親身參加過這次戰役的國民黨士兵,在他的口中,我們得知了那段深藏在奇蹟之下的歷史真相。
一開始駐守瀘定橋的國民黨軍隊確實是接到了要炸毀瀘定橋的命令,不過同時又接到了要等待前去圍剿的部隊度過瀘定橋之後再進行炸毀的命令,所以當時負責駐守瀘定橋的軍官就制定下了這麼一個計劃:拆掉瀘定橋上的木板,如果友軍先到,那麼就再讓士兵把木板鋪好,讓友軍快速通過瀘定橋之後再將其燒毀。
如果是紅軍先到,那麼憑藉著布置好的強大火力也應該能守住瀘定橋,這個計劃可算得上是兩全其美了,但是軍官在制定計劃前,忽視了紅軍戰士強大的意志力以及創造奇蹟的能力。
紅軍戰士們渡過大渡河之後,面對著幾條小船直發愁,這也讓全部紅軍戰士意識到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了,如果不能完成這次戰略轉移,那麼全部的紅軍戰士將陷入到敵人的包圍圈,之前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將功虧一簣,所有戰士們的犧牲也毫無意義了。
結語: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這一天竟然下起了大暴雨,這也讓駐守瀘定橋的國軍士兵放鬆了警惕。可他們沒有料到,即使有惡劣的暴雨天氣,紅軍戰士也沒有放棄最後一絲生的希望,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一夜奔襲一百二十公里,成功趕超了國民黨前來圍剿紅軍的部隊,並且瀘定橋駐守的國軍部隊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面臨著槍林彈雨,紅軍戰士們用鮮血與生命打開了一道裂縫,用一次次的集群衝鋒擊垮了國軍的防線,成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戰略轉移,逃出生天的紅軍戰士們也成了未來我黨完成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