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批虛偽、自私、冷酷無情,卻活成了許多女性心中的樣子

2019-07-29     麥家陪你讀書

最近,阿谷君看完了毛姆的《刀鋒》。

乍一看,我會覺得這本書和《月亮與六便士》有異曲同工之妙,講述了一個人不畏世俗,勇敢追求人生終極真理的故事。

不過在這本探討終極價值的書中,我發現除了主角拉里之外,其中的女性伊莎貝爾也值得一說。



如不細看,你會覺得毛姆把伊莎貝爾當做反面人物來寫。

她放棄了自己的青梅竹馬拉里,放棄了漂泊不定的「理想生活」,選擇了門當戶對的格雷,貪圖穩定安逸的物質享樂。

但是在這個「物質」的女人身上,我卻看到了身為女性的智慧與勇敢,美麗與優雅。

年輕的時候,她與拉里享受著柏拉圖式的純真戀情,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在一番理性的思考後,選擇了自己想要的婚姻和生活,並在日後努力堅守。



女性的美麗,不是體現在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姿態,而是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清楚自己的內心,並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刀鋒》中的故事發生在一戰後的美國。

一戰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人們都處於發財致富的時代浪潮中。

拉里作為飛行員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復員後,被當作英雄。

回到家鄉芝加哥,等待他的是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親友為他提供的體面工作,美好生活正向他敞開懷抱。

可他卻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回到芝加哥之後,他沒有接受親友安排的工作,也沒有出去求職,一直遊手好閒,四處晃蕩。




面對男友令人不解的行為,伊莎貝爾並沒有像旁人一樣無端指責他。而是耐心地進行勸導,向拉里說明擁有一份職業的重要性。

在男友拒絕自己請求後,她也沒有歇斯底里,而是猜測拉里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重大的人生變故。

原來,在戰爭中,拉里的戰友為救他而犧牲。

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行為也顯得與周遭世界格格不入。

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拉里打算去巴黎兩年,而他去巴黎要做的,僅僅只是「遊蕩」。

換做別的女人,聽到男友要離開自己到異國他鄉,理由還如此荒唐,一般會覺得他不愛自己,因此一拍兩散。




可是伊莎貝爾愛拉里愛得太深,即使男友要在外流浪兩年,她依然選擇等他。

「我愛他,也希望他快樂。從某方面看,我並沒有因為他的離開感到難過,我也希望他擺脫這種充滿敵意的氣氛。別人說他一事無成,我也不會怪他們。但他們說這話的時候我真的恨死他們了。」

年輕的伊莎貝爾,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青春的光彩,她對幸福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簡直夢幻地令人嫉妒。

即使無法理解男方的行為,伊莎貝爾依然堅定地站在愛人一邊,支持他,維護他,忠於內心,忠於愛情,不負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最好的年紀,她就像風一樣靈動,像花一樣美好。




而拉里對伊莎貝爾,也是真心實意的愛。在外遊蕩的兩年,他面臨過無數誘惑,可他始終不為所動,只鍾情於伊莎貝爾一人。




兩年期限將至,恰逢伊莎貝爾一家去巴黎出遊,伊莎貝爾約見了拉里。

為了了解拉里在巴黎的生活狀況,伊莎貝爾來到拉里的住處。

拉里的公寓讓伊莎貝爾瞠目結舌。狹窄幽暗的走廊,灰撲撲的樓梯、狹小擁擠的房間內只有最基本的家具。

當拉里讓她坐下的時候,伊莎貝爾因為椅子實在破舊不堪而選擇坐在床上。

看到男友令人憂慮的生活境況,伊莎貝爾提起了兩年之約,詢問拉里什麼時候回芝加哥。

正在巴黎學習哲學、歷史和人文的拉里,才剛剛摸到精神世界的門檻,他不願回到芝加哥,轉而請求伊莎貝爾留在巴黎,和他在一起。




此時的伊莎貝爾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單純天真的少女了,她深知婚姻的基礎是物質財富,沒有金錢保障的婚姻如同陽光下的肥皂泡,一戳就破。

因此,即使她愛拉里愛到無法自拔,還是拒絕了拉里的求婚。從小衣食無憂的她,知道自己過不了窮酸的生活。

面對愛情與婚姻,伊莎貝爾深知兩者的區別,墜入愛河的兩個人,可以無所顧忌,享受愛情的甜蜜。

但婚姻是不自由的,它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需要雙方強烈的責任感,而拉里顯然沒有做好為人夫的準備。


在天真浪漫的年紀,伊莎貝爾選擇為了愛情等待,無愧自己的內心。

成熟理性之後,她沒有盲目地為愛犧牲,而是為這段關係選擇了一種體面的結束方式。

直到晚年回望青春時光,依然有得不到所愛之人的淡淡悵惘和美好。

現實又理智的伊莎貝爾不禁讓我聯想到松子。

松子愛過不止一個男人,每一回都是用盡全力取悅對方,以為足夠討好就能被愛。

為了愛人,松子不停地妥協和犧牲,甚至可以出賣自己的肉體,放棄自己的原則。




可她的真心,每次都是以被辜負的結局收場,為愛不顧一切的她,始終躲不過被嫌棄的命運。

松子到死都不明白,只有學會自愛,才能被愛。




和拉里解除婚約後,伊莎貝爾嫁給了家底殷實的格雷·馬圖林。

雖然伊莎貝爾對格雷的愛遠不如對拉里的熱戀,但婚後的她恪守妻子的職責,並在磨難的歷練中越發美麗優雅。




上個世紀二三十代,美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她的丈夫格雷也遭遇破產,身體也大不如前。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伊莎貝爾勇敢地挑起重擔,成了家庭的精神支柱,並對丈夫格雷不離不棄,相信他能再創輝煌。

退去華麗的珠寶裝飾,伊莎貝爾反而更加「艷光四射」。

毛姆毫不吝惜對經歷生活打擊的成年伊莎貝爾的讚美,說她蛻變的美是「時間打磨的精心藝術品」。


這樣的美除了外表的精心保養,更多的是一種歷經人生風雨後內心氣質的篤定。

事後,伊莎貝爾可以極其坦然地描述她與格雷的經濟困境,講述經濟危機那幾年二人經歷的沉重打擊,平淡而又真切。

既不怨天尤人,也無自怨自艾。

在舅舅艾略特的資助下,他們舉家搬到了巴黎。

她逼迫自己快速成長,在巴黎的社交圈中摸爬滾打,適應巴黎人的交際規則,以英姿颯爽的姿態開始新生活。




在伊莎貝爾的陪伴支持下,丈夫的事業又重新有了起色,孩子們也愉快健康地成長,家庭生活重新步入正軌。

搬到巴黎生活之後,伊莎貝爾又重新和拉里來往,只是以朋友的身份。

在拉裡面前,她可以自由地和丈夫秀恩愛,關心拉里的情感狀態,展示婚姻生活的美好,透露出骨子裡的優雅和自信。

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伊莎貝爾選擇離開最初的愛人拉里,並不是對物質享受的妥協,而是對人生的負責和對美好青春的守護。

假如她選擇不顧一切和拉里在一起,過著食不果腹的「精神生活」,那麼這段純真爛漫的少年之戀,最終必將以破碎不堪的面目收場。

在許多評論家看來,伊莎貝爾虛偽、自私、冷酷無情。

但是在我眼裡,伊莎貝爾才是擁有大智慧的女性。




她在美好的青春歲月放手去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確抉擇,成家為人妻後勇挑重擔,在生活的洗禮中愈發優雅勇敢。

伊莎貝爾之所以能過上理想生活,就在於她在仰望天空的同時,雙腳始終沒有離開沉重的大地。

她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奮力守護應該守護的,捨棄需要捨棄的,最終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回贈給她的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d_FQGwB8g2yegND5t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