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千禧年前的預想
在E-3A「望樓」之後,美國的新一代預警機將是什麼樣的?從20世紀90年代最後一架E-3A預警機下線後,美空軍就開始尋找答案。
當時,在停產後才決定採購E-3預警機的日本空中自衛隊接受了波音公司給出的替代方案:以波音767-200ER為機身平台,改裝E-767預警機。
由此,波音趁熱打鐵與美國空軍開展新的 合作,在繪圖板上勾勒了一款基於波音767平台的「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大型預警機」。不過這款預警機最終也沒有離開繪圖板。
隨著波音707的停產,考慮這是以新平台承托「天空之眼」任務的好時機。波音開始在繪圖板上暢想新一代預警機。
日本在1993財年採購了2架E-767,在1994財年又追加採購了2架。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國戰術空軍司令部(Tactical Air Command,TAC)要求空軍系統司令部攻關,研究能否在同一平台上綜合集成E-3A「望樓」預警機與E-8「聯合星」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上的任務設備,確定兩種系統在雷達、信號處理和其他需求方面的共同點。
這一具有前瞻性的項目吸引了波音、休斯、雷神、西屋電氣、通用電氣等公司的參與,與當年E-3A「望樓」預警機選型競標的參與者一樣。
E-3「望樓」之變:從誕生、質疑到認可。
存留在當時的公開新聞報道中的「面向未來15至20年的先進監視跟蹤技術/機載雷達驗證機」風洞模型。
這一前瞻性項目中,機身平台最終在波音747-200與麥道MD-11之間選擇了前者。這意味著這架「21世紀的預警機」(如果還能繼續稱之預警機的話)在體量上不一般。其機背上方15英尺處架設的近四方形雷達天線罩,則有著長40米、寬14.5米、高3.8米的巨大尺寸,重量更是達到了27至36噸。
按照當時的計劃,該機的首架原型機將在1995年之後亮相。
#「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新概念
但是這些預想中的構型並沒有如期兌現。
美空軍對「21世紀預警機」的暢想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延續到21世紀。其間,隨著E-3A預警機隊的「年邁體衰」,美空軍對在下一個十年內對「預警與控制能力」進行升級換代的需求更迫切了。
但這並不妨礙各方對下一代預警機做全新的概念定義——所謂「全新概念」, 概括起來就是「下一代預警機何必是預警機?」
也就是說,未來空中預警系統,並不一定是大飛機頂著大功率雷達的形態,不再是戰場上那個最矚目的「千里眼」「空中指揮所」,而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
預警機作為「最強大腦」,自然是戰場上的首要高價值目標。雖然至今尚沒有預警機被擊落的案例,但一直以來它都是遠程空空飛彈的首選目標。
美軍希望通過JADC2,將現役戰鬥機、E-2D和E-3A等預警機,未來的B-21轟炸機、「忠誠僚機」、搭載大功率雷達的無人機以及太空中的衛星等個體,都編制到一個龐大全面、多維立體的 「預警、監視與指揮控制」網絡中——這樣一來,傳統預警機的任務職能就遭到了消解。
在JADC2概念下,不論是預警機還是其他機型,都只是「戰鬥雲」網絡環境中的一個傳感器節點。
但在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現在,這一願景依舊停留在將來時階段,尚需不斷的時間才能進入成熟應用階段。
所以,E-3「望樓」每架次都艱難爬上藍天的現狀與美好的未來願景之間,美空軍還是要先用E-7「楔尾」架起從現實過渡到未來的那座橋樑。
這不僅意味著多年來傳聞的「E-7將接棒E-3」終於成真,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
#不容易的「出口轉內銷」
近年來,在澳大利亞、土耳其、韓國等海外用戶的使用下,E-7可以說是一款成熟的預警機了。但在「出口轉內銷」的過程中,「楔尾」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
首要問題來自機體平台。作為E-7平台的波音737-700(包括整個737NG家族)早在幾年前就已停產。因此,對於E-7的製造來說,是重啟737-700的生產,還是為E-7重新選擇其他機身平台?目前波音和美國空軍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因為波音737-700的停產,美空軍自用的E-7預警機該選擇哪型波音飛機為平台,目前尚無定論。
不過在今年7月的范堡羅航展上,美國空軍負責採購的助理部長曾表示,不會考慮以二手波音737-700飛機作為美國空軍E-7平台,而是要用新機、新建的機身平台。
這番表態讓外界猜測,美空軍版本的E-7預警機,也許還可能採用軍用版的737-800為機體平台。雖說整個波音737NG家族商用版的生產已經告一段落,但波音還在為了P-8A「海神」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而維持著737-800軍用版本的生產。只不過波音倫頓工廠的這條軍用737生產線的年產量已經從峰值時的18架降到了14架,今年早些時候甚至降到了12架。
綜合各方因素,美國預警機的機體平台只會選擇波音旗下產品。即便另一巨頭洛馬一直沒有放棄製造預警機的夢想,但目前來看,也只有作為「獨苗」的EC-130V/NC-130H,以及依然停留在紙面階段的C-141。
或許,此次美國空軍的E-7預警機訂單會再次讓這條產線開足馬力。而且,如果選擇軍用型737-800作為E-7平台,一個「意外收穫」就是能與P-8A具有更強的平台通用性。這樣一來,修飛機的錢又能少花點了。
縱觀整個波音737NG家族,商用飛機系列已全線停產,交棒給了737MAX。只有專供P-8A的軍用版737-800還在少量生產中。圖為英國空軍正在將一架二手波音737-700改裝為「楔尾」。
同時,作為雷達供應商的諾斯羅普·格魯門也曾遇到類似的問題:E-7上裝載的多用途電子掃描陣列雷達(MESA)的生產已經中斷快10年了。
重啟生產,意味著要解決很多「重大」的過時問題,包括對十幾年前的一些設計、製造工藝上進行優化升級、現代化改造等。這些都得「加錢」「等等」。幸運的是,在美國空軍下單E-7之前,英國空軍就已經為此埋過單了。
不過美空軍多少還得「出點血」——畢竟自家要用的E-7,免不了要根據美空軍的需求在指揮、控制、通信等軟體系統、自衛系統上做進一步的定製開發,甚至要升級至「頂配版本」。
#過渡,還得至少5年
所以,E-7「楔尾」的出口轉內銷,並不意味著「立等可取」。
根據目前美國空軍公布的節點,預計會在2023財年和2024財年為前2架自用款E-7「楔尾」原型機撥款,在2025年開始生產、2027年交付,在2030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但這也暴露出,從決策到「配齊」,美空軍在這一代預警機上,存在至少5年的滯後期。
停在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的澳大利亞空軍E-7「楔尾」。一些智庫建議美國空軍應對E-7的換裝早作準備,譬如通過加強與澳、英、韓等國E-7機隊的聯訓來儘早熟悉機型。
這也難怪如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等美國智庫不斷心焦地「提醒」美國高層,催促美國國會和空軍儘快達成共識,儘早批覆預算,加速推進美國空軍預警機的新老交班——背後隱含的抱怨,是「甲方」不要再貪大求全,不要步子邁得太大。
否則,本來是考慮到「技術成熟」這一優勢才選擇E-7「楔尾」,到最後卻可能因為機體平台和雷達設備的生產和升級問題,使得整個項目的進度遭到拖累。
如果在自用的E-7身上加入過多的改進的、全新的技術,勢必會拉長該機的測試、試飛和驗證的周期。
畢竟,大型預警機的製造與使用從來都不是飛機和雷達系統的簡單「1+1」,而是航空領域數一數二的戰略級大型裝備。
而在E-7外貿轉自用的過程中,如果美國空軍過度「拔高」性能指標,那麼隨著改進升級以及全新技術應用比例的增加,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也會隨之攀升,甚至直接拖累整機的可用性,造成預算超支、成本上漲、生產交付部署延誤等後果。
為了給E-7的採購騰出預算,未來幾年美空軍將削減大約一半的E-3機隊。
#正在與美式預警機脫鉤的歐洲
目前美國空軍將如何打造自用款的E-7「楔尾」,依然有待觀察。但有一點很明白:作為主機廠商的波音對此是有所期待的。希望美空軍的下單能成為E-7的「活廣告」,帶動該機的海外銷售,促使一些E-3A「望樓」的用戶在未來的升級換代中跟進選購E-7。
但是,作為E-3A重要用戶國的北約,恐怕不會再延續對美製預警機的鐘愛。畢竟對於「下一代預警機」,歐洲同樣有著遠大夢想。
此前,空客、洛馬、BAE系統、諾斯羅普·格魯門、康士伯(挪威)、MDA(加拿大)、GMV(西班牙)、Exence(波蘭)和IBM這9家公司共同組建了「大西洋先進全域彈性作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ASPAARO),這一鬆散機構的目標是在2035年前後推出「聯盟未來監視與控制」(Alliance Futur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AFSC)系統。
從目前發布的宣傳短片來看,AFSC系統的目標,一方面是取代當前北約的E-3A「望樓」機隊;另一方面,該系統也可能如美國JADC2那般「宏大」,構建一個「戰鬥雲」,由此,有形的預警機在這張 「監視和控制網絡」中也只能算一個核心節點。
空客發布的AFSC宣傳短片中,其預警機CG影像呈現出雙發特徵,說明這一預警機已經不是今日北約的E-3A「望樓」了,更像是基於空客機體平台的型號。
排版:莊智玉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從圖-126到A-50,兩條重要經驗引領俄羅斯大型預警機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