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冬奧中國分到媒體註冊名額約275個,新華社拿到188個,為何?

2022-02-14     廣電獨家

原標題:本屆冬奧中國分到媒體註冊名額約275個,新華社拿到188個,為何?

來源|中國記者

文|申琰 新華社研究院主任編輯

呂星 新華社研究院編輯

在國際奧委會市場收入蛋糕中,電視轉播權收入占據了73%以上的份額。北京冬奧會共有74家持權轉播商,代表著全球200多家電視台或電視頻道。

2月4日,正逢我國傳統新春佳節,北京冬季奧運會在「微火炬」落下中拉開帷幕。作為東道主,冬奧會中我國媒體做了哪些準備?疫情之下,我國媒體又是如何應對的?

對此,新華社體育部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周傑帶我們探密國際奧委會及其相關部門的運行和工作,揭密奧運會媒體代表的產生分配機制,揭開北京冬奧會整體防疫指南媒體運行部分出爐的精細過程。

周傑(右)與《中國記者》雜誌記者申琰(左二)、呂星(左一)在採訪中。

▍ 奧運會媒體代表的產生機制和名額分配

  • 參與奧運會報道的兩大類媒體

第一類是廣播電視媒體。

OBS(全稱: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是國際奧委會設立的一家專門負責奧運會電視公共信號製作的公司,該公司製作的電視公共信號將被提供給各持權轉播商。持權轉播商通過向國際奧委會支付購買電視信號費用產生。

國際奧委會在出售電視轉播權時實行區域競價的方式,一個區域內的電視轉播權價高者得。由於電視轉播權價格持續上漲,有的地區一家電視機構難以承擔轉播費用,該地區電視機構就會通過電視聯盟和國際奧委會進行電視轉播權的談判。

比如,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現在是和國際奧委會單獨談判電視轉播權

2021年9月,總台和國際奧委會達成新周期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的獨家奧運會轉播權協議,合作賽時包括 2026年冬奧會、2028年夏季奧運會、2030年冬奧會以及2032年夏季奧運會

1998年,當時的央視是通過亞廣聯與國際奧委會簽約獲得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屆夏季奧運會在中國大陸的獨家電視轉播權。

在國際奧委會市場收入蛋糕中,電視轉播權收入占據了73%以上的份額。北京冬奧會共有74家持權轉播商,代表著全球200多家電視台或電視頻道。

周傑介紹,OBS日常運營人數並不多,但在轉播奧運會比賽時,OBS會依據項目特點和電視台製作實力,從全球招募製作團隊,製作公共信號,這個時候人數可能會達1000~1500人。

比如在東京奧運會時,我國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就承擔了羽毛球、桌球等項目的公共信號製作任務。

通過這種方式,OBS確保可以使用最先進的技術、最高職業水準傳播奧運會的圖像與聲音,全方位滿足持權轉播商的需求。

第二類是文字(攝影)媒體。

由於奧運會是巨大的新聞資源,文字攝影媒體門檻又不像廣播電視這麼高,所以想報道奧運會的文字媒體代表潛在人數巨大,如果不加以限制,會增加奧組委的負擔,現場記者的採訪報道環境和條件也難以保障。

因此,國際奧委會做出規定, 夏奧會的文字媒體代表人數不超過6000人,冬奧會則不超過3000人。

  • 媒體代表名額的產生和分配

周傑說,東京奧運會的媒體註冊人數逾16000人,這其中廣播電視媒體代表12000人左右,文字攝影媒體4500名左右。當時後者實際註冊人數將近6000人,因為疫情原因,有1000多名文字記者最終沒有前往東京採訪報道。

東京奧運會文字攝影媒體將近6000個的名額中,有1200個直接分配給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國際奧委會的官方圖片社蓋蒂以及東道主通訊社共同社。剩下的4000個左右名額在各國/地區奧委會之間進行分配。

周傑又舉了北京冬奧會的例子, 北京冬奧會文字攝影媒體代表名額不超過3000個,其中分配給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的名額大概是600個。

周傑在談到兩類媒體名額分配時說,廣播電視媒體名額分配比較簡單,就是分配給持權轉播商。

文字攝影類媒體代表名額的分配則要更複雜一些,除直接切出一塊分配給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外,國際奧委會一般把名額分給各國/地區奧委會,由各國/地區奧委會再往下分。

而分配給各國/地區奧委會數量多少的確定也有一套科學的機制,要平衡各方面因素,包括:前兩屆奧運會分配的媒體代表數量,本國/地區奧運代表團近幾屆的奧運會成,是否是上、下或本屆奧運會的主辦國,等等。

  • 綜合國力、體育實力、報道能力是媒體代表名額多寡的關鍵因素

周傑以新華社為例說明 媒體代表名額的多寡與綜合國力和體育實力息息相關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新華社從中國奧委會拿到30個媒體代表名額;到了2000年雪梨奧運會,這個名額也才漲到39個。

這之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各方面實力增長,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等,特別是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後,新華社從國際奧委會得到的名額就有了顯著增加。

新華社在與國際奧委會協商2004年奧運會媒體代表名額時,國際奧委會直接給了新華社80個名額,並把這80個名額放在其給中國奧委會200個媒體代表名額的大盤子裡,後來,這種直接協商數額的形式延續了下來。

到了2019年,新華社正式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

但彼時東京奧運會文字攝影媒體名額已經分配完畢,所以新華社與國際奧委會對東京奧運會的名額又進行了協商,爭取到了更多名額。

北京冬奧會時,新華社作為國際通訊社和東道主通訊社,在名額分配上得到傾斜,獲得165個名額,此外還有9個非持權轉播商的名額,這樣加起來實際上就是174個,在國際通訊社中名列首位。

此外,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還有14個名額,新華社一家共計188個註冊名額。

作為北京冬奧會的東道主,中國得到的媒體註冊名額約為275個,在各國/地區奧委會中註冊名額高居第一。

周傑感慨地說, 中國媒體註冊名額增加,中國國力的增強和中國體育成績進步是決定因素,但也與中國媒體的報道能力、報道成績和影響力的提升直接相關。

▍ 北京冬奧會防疫手冊媒體運行部分是如何出爐的?

  • 合理的防疫指南要滿足兩方面需求

在疫情形勢下,如何出台更合理的防疫指南和要求,既能保證運動員、媒體人員和東道國民眾的安全,又能保障順利開展比賽和向世界傳播呈現冬奧盛況,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北京冬奧會防疫工作出台了兩本手冊,即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和隨隊官員防疫手冊》《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其他利益相關防疫手冊》

周傑說,體育圈把這個整體的防疫指南稱為「聖經」,由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協商形成。

涉及媒體的部分,由國際奧委會媒體運行部、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疾控部門和其他相關各方多次討論協商,最終成形。

初版形成後,國際奧委會媒體運行部、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就召集新聞委員會以及大的媒體機構成員舉行線上會議,介紹北京冬奧會媒體運行服務防疫設想。

新聞委員會和相關媒體機構會就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或者提出意見建議。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對問題進行解答,對意見建議根據實際或者吸收,或者作出解釋。

  • 北京冬奧會的防疫政策力求達到雙贏

北京冬奧組委的防疫政策根據自身情況,吸收了國際奧委會的一些建議和觀點,達到雙贏。一個是通過實行全過程閉環,確保了國內民眾的安全。二是通過遠端健康監測和核酸檢查,在確保所有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同時,保證他們順利參賽和開展相關工作,也給媒體報道提供便利。

所謂遠端健康監測就是外國運動員、外國記者以及其他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在入境中國前,要有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入境前的96小時要有間隔24小時的兩次核酸陰性證明,還要求完成全程疫苗接種,除非有醫學豁免。

  • 事前的充分告知確保媒體服務滿意度

每屆奧運會總會有媒體不滿意組委會的安排,如何破解這個問題?

周傑說,每屆奧運會,無論組委會做得多麼完美,總會有媒體記者對組委會的一些具體做法、政策不滿意。如何減少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點是事前的充分告知。

北京冬奧組委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疫情防控手冊出來以後,北京冬奧組委積極配合國際奧委會, 利用各種渠道、場合和各方面力量向全球解讀這個政策。這種充分的告知和解釋確保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

北京冬奧會有一個集成的App叫 冬奧通,「冬奧通」並不是用來監測記者或運動員的行蹤(因為在閉環內,相關人員享有充分的自由,不需要監測行蹤),而是讓相關人員每日在App里上報健康數據,使用起來非常便利。

周傑說,東京奧運會把比賽場館、主新聞中心和記者所在的酒店也納入了類似閉環的管理,叫做「泡泡管理」。但是這個泡泡容易破,比如記者從酒店出來馬上可能就跟當地民眾混雜在一起了。

在目前全球防疫形勢下,北京冬奧會在安排和管理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北京冬奧會上, 記者從駐地酒店出來去主新聞中心只能坐媒體專用班車

在酒店裡,註冊人員每24小時要做一次核酸檢測,如果沒做的話就不能出酒店工作,所有人都要嚴格遵守這些規定。

此外,媒體記者在工作時要戴口罩,而且是N95標準口罩。

記者和記者之間要保持一米的間隔,記者和運動員之間要保持至少兩米的間隔等都是最基本的規定。

當然如果哪名記者特別想出閉環進行街采,那麼他就需要執行出閉環後先隔離21天的規定。

周傑介紹說,北京冬奧會科技創新非常多,從媒體運行角度來說,疫情下的技術創新可能主要體現在如何在減少接觸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保障奧運報道和傳播。

據他所知, 北京冬奧會的雲採訪和遠程語音翻譯系統都將極大方便記者的工作。前者在北京冬奧會測試賽時作了測試,效果不錯;後者功能也很強大,只需要一個帳號,記者不必親自去往主新聞中心的新聞發布廳,就可以聽到新聞發布會的內容,甚至可以進行提問。

類似這些減少接觸的技術,是5G技術的成熟和應用。

圖為新華社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後,周傑委員作為新華社體育部副主任與同事一起和國際奧委會工作人員商討後續工作(離鏡頭最遠者)。

奧運組織工作和奧運報道小貼士

  • 世界媒體大會和轉播商大會發揮什麼作用?

周傑介紹,一般來說奧運會開幕之前要開兩次世界媒體大會,還有兩次持權轉播商大會,大會要達成的目的基本一樣,就是這屆奧運會的組委會向轉播商或者向全球的媒體機構代表介紹整體的準備情況。

這些準備情況包括很多內容,媒體註冊、媒體抵離,海關、頻率的申請等,非常具體,還包括物資運輸通關,媒體的住宿,還有媒體的服務,比如車輛租用、收費卡,辦公用品的租用等,大概有十幾個大類,這兩個會議就是便於媒體為奧運會做準備,因為媒體的確要提前很久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

比如新華社的奧運報道籌備工作模式基本是: 提前兩年左右確定名額人數,提前一年半左右租用住房、預定工作間等,提前一年左右開始報名。

其他媒體也都差不多要走這一圈流程,而且這種準備是以兩年為周期滾動式向前推進。

  • 如何在奧運報道中避免遺憾?

周傑強調,事先的準備一定要充分,怎麼準備都不為過。

為了做好北京冬奧會報道, 新華社從2021年10月開始通過線上方式對註冊記者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註冊記者不僅要了解比賽規則、規程,了解奧運會歷史,了解北京冬奧會整個籌備進程,還要了解自己所負責項目全球的運動員,特別是奧運會歷史上取得優異成績的知名運動員。因為這些知名運動員很有可能到比賽現場。如果不了解,就可能會錯過機會。

周傑以自己為例說明做好準備工作的重要性。1992年他第一次採訪奧運會,在體操比賽場館,他旁邊坐了一位外國姑娘,兩人聊天得知姑娘叫瑪麗·雷頓,他馬上意識到這位姑娘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子體操全能冠軍,他當即抓住機會跟她聊了很長時間並寫了一篇稿件。

周傑也坦言, 即使做了很充分的準備,即使在賽場上看到了,但由於歷史積澱不夠,也很有可能意識不到發生了什麼或正確判斷事件的重要性和意義事後看到別人采寫的內容後往往恍然大悟,繼而捶胸頓足。

  • 如何把握奧運報道第一落點?

周傑認為,第一落點最重要,第一落點要確保事實快速準確,所謂唯快不破,有一些突發事件便是要搶第一落點,以引導影響輿論。一旦錯過了事實部分的第一落點,就可能會有扭曲事實的報道產生。

奧運賽場上記者的眼睛不僅要關注賽場內,同時要關注到賽場外和賽事有關的方方面面,這樣才不至於失去第一落點。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59ad8f92a01290c736454971b21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