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吼叫的父母,難養出優秀的孩子!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看看這些話

2022-08-13     母嬰參考

原標題:愛吼叫的父母,難養出優秀的孩子!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看看這些話

愛吼叫的父母,難養出優秀的孩子!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看看這些話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無數次都會有忍不住想發火的瞬間。

吼叫,幾乎成了大多數家長的慣性,即使心裡清楚這種教育方式會傷到孩子,甚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可脾氣上來了怎麼都控制不住。

如果你也是如此,請靜下心來看看這些話,關鍵時刻能讓你剎住車。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當你忍不住吼孩子時,讀讀這幾句話

01:「你吼孩子的樣子,像極了一隻猛虎。」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有個 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在實驗開始之前,媽媽用正常的表情跟寶寶互動,孩子面帶微笑地回應媽媽;

隨之,媽媽開始靜止臉,面無表情,這時候寶寶的笑容戛然而止,開始頻繁看媽媽的臉色,並嘗試著跟媽媽互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然而媽媽繼續面無表情,做出嘗試的孩子這時明顯變得焦慮,甚至大哭了起來。

從中可看出,父母情緒變化對孩子的影響。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帶娃中,如果能夠細心一點,就能發現當每次你吼完孩子以後,總能發現孩子要不就是沉默不說話,要不就是一副膽怯的模樣,這往往說明你的負面情緒已經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也教育專家形容那些父母吼孩子的樣子,像極了一隻猛虎,令子女們畏懼,忍不住想要逃離。而且無論孩子多小,多少都能看懂父母的「臉色」, 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中,父母可能與孩子之間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02:「一句話說一次可能管用,說三次就成了一句廢話。」

很多父母喜歡揪著一個點反覆說教孩子,如果發現對方還是不停,他們就忍不住大吼起來,以為這樣能鎮壓住孩子。

實際上一句話說一次可能管用,說三次可能就成了一句廢話。

心理上有個「超限效應」,說的就是某種刺激過多、過強、持續的時間越久,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逆反。

如果父母每次總是習慣地說教或者是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那麼就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心理上開始逆反,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再從父母那受到傷害。

03:「就事論事就好,不要上升到人格侮辱的地步。」

專家認為,孩子犯錯以後,父母們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兒,是針對孩子錯誤的行為,而不是否定孩子的人格。所以,父母大可不必上升到人格侮辱上,批評孩子笨、沒用等。

這種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兒了,還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2009年,哈佛團隊就利用彌散張量成像,對從小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成年人大腦進行分析,發現從小持續性遭受語言暴力的人,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比沒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小孩要大。

而且 遭受的語言暴力越多灰質體積的區域也就越大海馬體和胼胝體體積卻在縮減,這些變化,導致了孩子的記憶力下降,大腦開發不全,對孩子的記憶力、語言發育和智力發育都會帶來阻礙。

這也是在告誡父母:傷人的話說之前要三思,避免在情緒上頭時跟孩子交流。

04:「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只顧著自己輸出。」

心理學家錢志亮曾說過:

「當孩子犯錯後,不要高高在上地去指責孩子、教訓孩子,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用更智慧的方式引導他自我反省。」

而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中,父母是上位者,孩子不能挑戰自己的權威。

所以當自己犯錯誤傷孩子時,他們幾乎不願意承認,更別說道歉;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往往就會揪住一個點不放,而且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管不顧就一頓批評。

實際上有些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並非主觀,只不過小孩子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與成年人不一樣,他們或許根本沒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

父母不問孩子的想法、不問他們這樣做的初衷,不管不顧地對著孩子一頓批評,往往會令小孩不知所措。

父母弄清事情的原委,然後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這或許比不管不顧地批評更高效,而且還能幫助到孩子更好地成長。

另外, 在批評小孩時還要注意場合,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教育孩子,以免打擊其自尊心; 而且要控制音調,高音調的刺激往往只會給孩子帶來恐懼,並不能起到教育意義。

延伸閱讀:當父母忍不住想吼孩子時,應該怎麼辦?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羅娜雷納提出一個「A-B-C-D-E」法則,或許能夠幫助家長控制脾氣。

A:自問(Ask)

當你在吼孩子之前,先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會生氣,究竟是因為孩子做錯事,還只是自己的壓力太大。讓自己的先稍微冷靜一點,再想著下一步的事情。

B:呼吸(Breath)

當父母情緒上頭時,身體的腎上腺素激素飆升,這時就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建議你先有意識的做幾次深呼吸,默默地對自己說「1、2、3、4,停!」

看看是否能夠讓情緒變得舒緩下來~

C:平靜自我(Clam yourself)

可先完成前兩步,試著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然後再嘗試著跟孩子溝通,這時你的大腦思維也會更清晰。

D: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站在孩子的角度,實際上為他們分析和考慮,他們的想法和需求,為何他們會做出這種行為,例如,孩子經常莫名哭鬧,是不是自己平時的關心不夠,他們在求關注。

E:同理心(Empathize)

不要高高在上的指責教育孩子,而是要跟孩子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處境和感受,然後再好好溝通,這樣的方式或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你們的親子關係也能拉得更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7b02b9e5d2337d172589c21a771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