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頭的那片洋槐林
文/牛永超
早過了槐花飄香的時節,母親卻讓弟弟捎來幾團冷凍的熟槐花。兒子吃著槐花肉餡兒餃子,在稱讚「好吃」之餘,突然問我:「姥姥家不是拆遷了嗎?怎麼還有槐花?」兒子的問話,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過去……
我們村曾經三面被林子包圍,數村西頭的那片洋槐林最大。從遠處望去,整個村莊被籠罩在一片濃郁之中。現在想來,那片林子既是村子的天然屏障,也是村民的幸福源泉。
洋槐林里有許多我們取之不盡的資源。每年春天,槐花剛吐出嫩角兒,人們就開始擼著吃。這時,各家的飯桌上都離不開槐花菜——槐花炒雞蛋、蒸槐花、槐花餡兒的包子、餃子等。
我最喜那新摘的槐花的清香,拿一串兒放在鼻子跟前,絲絲的甜味兒沁人心脾。每一次剛出鍋的蒸槐花,我都能吃上滿滿一碗。直到現在,看到新上市的洋槐花,我仍會毫不猶豫地買回來。
小時候,我家每年都要擼不少槐花。因為沒有冰箱,吃上幾頓新鮮的槐花菜後,母親就把剩餘的槐花用開水燙一下,擠掉水分,放在太陽下曬,等冬天蒸包子用。
對於完全綻放的槐花,人們嫌它不夠嫩而不再吃,但也不捨得扔掉。母親把那些盛開的槐花攤在太陽下,曬乾後裝進袋子,在喂豬的時候用滾燙的開水一燙,摻些麥麩就成了豬食。
奶奶曾讓我在槐林里挖白蒿和地丁,有時也挖茅草根。林子裡的茅草很多,我們總是割來喂牲口,卻不知茅草根可以用來治病。
我上小學二年級的春天,有個同學得了腮腺炎,腮幫子腫得很大。不久,班裡又有幾個同學的臉和脖子腫了,我不幸也在其列。大人們說這種病會傳染,我只好在家裡休息。奶奶不知從哪裡得來的偏方,讓叔叔從槐林里挖了許多茅草根,天天給我熬水喝。
在廣泛使用化肥種地之前,農戶們很重視積攢農家肥,家家門前都有一個糞堆。進入深秋,槐葉開始發黃凋落。月朗星稀的晚上,父親總在九點過後,用竹耙背個大草籃,到洋槐林里耬葉子。一晚上跑幾趟,四五個晚上就能耬一大堆槐葉,摻上從牲口圈或豬圈裡起出來的糞,很快就攏起一個大糞台。
夏天,總有村民拿著鐮刀去林子裡砍槐枝,槐葉用來喂羊,槐枝曬乾了當柴燒。到了冬天,砍柴的更是不在少數,有的人不是砍掉樹上的枯枝,而是專挑又粗又直的樹幹砍。村裡的大喇叭一天幾遍地廣播,不許用斧頭、鐮刀砍樹幹,但屢禁不止。
老張伯是村裡請來的護林員,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冬天刮大風或者下雪的時候,他就不用到林子裡去。父親當年是村幹部,和老張伯很投緣,因而他經常來我家和父親閒聊。我那時對於老張伯很好奇,寫完作業後總愛問他一些關於打仗的事兒。從他嘴裡,我得知他曾經俘虜過美國兵。林子被人承包後,老張伯離開了我們村。
洋槐林里的樹木長大後,村裡也是要砍伐賣掉的。有一年,一個叫張排的叔叔到我們那裡買木材。他來自蘭考縣,在我家吃住了好幾天。木材伐好後,他們那裡來了幾輛大卡車,我父親隨他一同押車,順便取回賣木材的款子。
洋槐林也曾是我兒時的樂園。林子裡夾雜種著不少果樹,杏樹最多,其次是柿子樹,每一家都能分上幾棵。收麥的時候,杏兒也熟了,我常常帶著弟弟去看杏。
各家看杏的以小孩子居多,有的家裡是老人看管。我們有時在樹上「摸樹猴」,有時在林子裡追逐著玩兒,有時就摘個槐葉當「靡靡」吹。厚點兒硬點兒的槐葉不好吹響,太軟太薄的也不行,我們總是挑來挑去反覆地試吹,以求找到吹得最響的那一片葉子。
說洋槐林是我們村的天然屏障,是緣於我們那裡的土壤。我家在黃河南岸,土質為潮土,颳風的時候黃沙滿天。天氣乾旱的時候,路上、地里都是黃沙。
記得有一次看杏時,我和幾個小夥伴在林邊的路上比「下腰」,恰逢兩個外地婦女經過。她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沙土裡,不禁感嘆道:「這麼多沙子!我們是到了沙漠地帶嗎?」我們中一個年齡大點兒的女孩兒反問:「沙漠裡有槐樹林嗎?」
就讀林業大學後,我認識到森林的生態效益重大。種樹不僅是為了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更是防止土地沙化的有力措施。住在鄭州一帶的人們,應該有深刻的體會:有風的天氣,只要家裡的窗戶開上半天,屋裡就會落上一層黃沙。
隨著人口的增加,村裡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在糧食產量不高的情況下,為了保證人人有飯吃,只有毀林種田。先是村東邊的林子沒了,接著村西邊的桃樹園、蘋果園和柏樹園毀了,北邊的林子也在逐漸縮小。
最終,村西頭的那片洋槐林沒有保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開始修建京港澳高速公路。按照規劃設計,公路縱穿我們村的洋槐林,政府賠了地款、青苗費和附屬物款項後,要求村民砍樹。這一次是集體砍伐,村裡的壯勞力都參與。砍下來的木材,值錢的賣了,不值錢的拉回家燒了。在很短的時間內,村西頭變成了一大片空地,光禿禿的。
鄭州航空港區開發後,我們村拆遷,原來的村莊被夷為平地。如今,開車走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上,過了薛店以後,已經難以辨認究竟哪裡曾是我們的村子。因為那些標誌性的東西都找不到了。
近幾年,為改善生態環境,國家要求退耕還林。可是,村民們連耕地都沒有了,何來的還林?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一旦我們的生活中缺失了綠色,生命也將變得黯淡無光。
(寫於2017年6月22日)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