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財報跳水,騰訊小米如何破局?

2022-03-24     抱朴財經

原標題:四季度財報跳水,騰訊小米如何破局?

馬化騰的破局方向很清晰,雷軍面對的挑戰更大。

作者:今綸

這兩天,小米和騰訊先後發布財報。

不出所料,去年四季度都不太理想。

馬化騰在努力破局,雷軍也一樣,而且雷軍遇到的困難更大。

01 馬化騰破局方向很清晰

去年四季度,騰訊營收1442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248.80億元,同比下滑25%。

2021年全年,騰訊營收5601.2億元,同比增長16%;凈利潤1237.88億元,同比上漲1%,也是近十年來凈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這對一直高歌猛進的騰訊其實很難說一份完美的成績單。

市場就是這麼殘酷,騰訊今年以來股價跌幅超過12%,這還是反彈之後的結果,3月份,騰訊的股價曾一度跌破300港元。

3月15日,騰訊的股價曾一度跌破300港元

沒人知道股價跌破300港元那一刻,小馬哥在想什麼。

但是小馬哥此前在20周年的員工會上的表態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他說:「我們不是基礎設施,隨時可以被替代」

騰訊在遊戲管控方面的配合度也是比較高的,這也直接導致了一系列數據的下降,比如:2021年第四季度,未成年人總時長同比減少88%,占騰訊本土市場遊戲總時長的0.9%。未成年人總流水同比減少73%,占騰訊本土市場遊戲總流水的1.5%。

如今,騰訊遊戲在努力出海,2021年,國際市場的營收雖然不足本土市場的一半,但同比增長高達31%,遠超本土增速的6%。

騰訊正在實現遊戲營收的「軟著陸」,還是值得慶幸的。

與此同時,四季度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營收為479.58億元,同比增長25%,季度營收首次超過遊戲板塊。

騰訊雲在業內的地位比較領先,屬於TOP2的位置,不過這一戰場的殘酷程度遠超過遊戲領域。

在遊戲領域,騰訊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把第二名甩開很遠,但是在企業服務方面,騰訊沒有這麼大的優勢,甚至是一場膠著戰。

以雲領域為例,阿里、華為、亞馬遜、谷歌,沒有一個善茬,所以,企業服務領域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騰訊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在社交領域,騰訊本來是一哥,畢竟手握微信和QQ兩張牌,但是這兩張牌更容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

去年四季度,網絡廣告業務收入為215億元,同比下降4%,反映出網際網路服務、教育和遊戲等行業的廣告需求疲弱。

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下降4%至183億元,反映微信及QQ廣告,以及移動廣告聯盟廣告的收入減少,部分被合併搜狗所帶來的廣告收入所抵銷。

微信與QQ給騰訊帶來的實際營收,遠小於它們在公眾中的影響力。

而且抖音的快速崛起,也讓騰訊心煩不已,抖音已經越來越多地具備了社交屬性,雖然它的社交粘性依然不能和微信相比,但是作為一個殺時間利器,它吸引走了太多流量,對於微信生態還是有壓力的。

至於媒體廣告收入下降8%至32億元,讓我們看到了騰訊視頻和騰訊新聞服務的廣告收入減少。

總體而言,騰訊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TO B 的業務在增長,海外遊戲業務在增長,但是其餘板塊都難言樂觀。

騰訊不會如阿里巴巴一樣花巨資回購自己的股票,這也反映了管理層的某種心態。

積極的一面是,騰訊還是會大力投入研發經費,公司的科研含量會更高。

2021年騰訊研發支出突破518億元,同比增加33%。

過去三年,騰訊整體研發投入達到了1212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1%。

騰訊的研發主要是兩個方向:

第一,布局基礎科研,晶片研發、雲技術都不斷有突破。

第二,在面向未來的技術方向上,如機器人等領域,逐步積累並突破關鍵技術,掌握自主創新能力。

馬化騰的破局方向是很清晰的:

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更緊密,用技術服務於實體經濟,讓騰訊成為一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技術公司,其中包括硬體、軟體。

騰訊的遊戲公司色彩以及媒體屬性,在未來公司大盤子中的比例會下降。

02 雷軍正在打一場艱苦的戰爭

相比較馬化騰來說,雷軍面對的挑戰更大。

3月24日上午,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向4931位員工授予約1.749億股小米股票。這是小米集團上市以來針對員工的最大一次激勵。

這筆激勵計劃的對象包括小米創業者計劃第二期入選員工以及其他優秀員工,其中並不包括公司高管。

和2021年相比,3月22日,小米發布的2021第四季度財報和去年全年財報也難以讓人開心。

小米全年營收達到了3283億元,經調整後凈利潤為220億元,同比增長69.5%。其中2021年Q4的凈利潤雖較上季度有所提升,但同比依然下降超 70%。

趨勢不好,高興不起來。

3月24日港股盤後,小米報收14.5港元,總市值3622億。與最高值相比,跌去大半。

雷軍其實是個很勤奮,形象也很正面的企業家。

但是,小米的主打產品因為長期以來走高性價比路線,利潤不高。

2021年,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由截至2020 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每部人民幣1039.8元增加5.6%,至報告期的每部人民幣1097.5元。小米還說是因為高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賣得比較多的原因。

可是,增加60元如何追趕蘋果的高利潤?

根據 Counterpoint 公布數據來看,2021年第二季度,在營收方面,蘋果公司的營收占全球所有手機廠營收的40%,但利潤卻占全球所有手機廠利潤的75%。其次是三星,利潤占13%。這也意味著除了蘋果及三星之外,其它手機企業只能分享12%的營業利潤。

圖源:Counterpoint

小米的利潤低到可憐。

蘋果是手機市場利潤的最大贏家,所有廠家加起來也干不過它,雷軍很苦。

於是,雷軍想去造車,可是造車也不容易,電池價格漲得厲害,特斯拉的價格不算貴,而且人家也壓根不打算靠賣車賺錢,而是在碳交易方面大賺特賺。

特斯拉扮演的是蘋果的角色,但是用的是小米的高性價比的方法,這等於把雷軍的路給堵死了。

小米玩高性價比玩不過特斯拉,技術也玩不過馬斯克,還有一堆比亞迪、蔚小理、廣汽埃安在混戰,大家把各種底限都快打破了,把各種頂層也快撐破了,雷軍入局造車有多大勝算?

你的玩法,大家都在玩,甚至玩得更殘酷。

小米一直在做橫向的延展,做很多小家電,但並沒有帶來特別好的市場正反饋。

蘋果都把造車團隊解散了,就是覺得太卷了,自己沒有太多優勢。

何況,原材料又在漲價。

雷軍造車,真的讓人捏了一把汗。

為什麼大家不看好小米的股票,實在是亮點不多。

資本太狡猾,永遠不想吃虧。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使他多餘;沒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奪走。」

03 大佬們都是在做回自己

有時候我在想,這幾年其實都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代巨頭走向巨大分野的日子:

馬雲退休,也不去各處演講、講段子了。

黃崢退休,沉默。

張一鳴也是實際上退居二線。

馬化騰比以前更低調。

劉強東也開始裁員,雖然他曾說快遞員是他兄弟,他的曝光也大幅度下降。

張小龍連微信的年度公開課也不參與。

丁磊講元宇宙,還在關注音樂。

雷軍想造車。

他們當然都財務自由了,但是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似乎開始越來越多顯露自己的底色:

有的人是真的能放下,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之外。

有的人依然在勤奮努力,像個月薪2萬的打工仔。

有的人其實更多關注自己的興趣,公司業務也管,但更像自己的副業。

所以,大佬們無論財富多少,過了某個年齡階段,似乎都是在做回自己。

你很難說馬雲買了個酒吧來唱K不是做回自己,你很難說張朝陽開始在短視頻講課不是做回自己。

雷軍當年實現財務自由後,由珠海入北京,和兄弟們喝下那一碗創業的小米粥的時候,也是做回自己。

雷軍,天生就不是那個能夠離開聚光燈的創業者,他永遠在路上。

這一代的網際網路大佬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過鮮衣怒馬的日子,有過青春勃發的歲月,也有豐厚的財富回饋。

這一生,未曾辜負自己,此生足矣。

未來的星辰大海,那是未來人的星辰大海了。

中國的歷史上,會有他們特殊的位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0ca29a7438f47fbd9adc4db263871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