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少年派》,展現了中國家庭式教育多個不同的方面,林妙妙家的「控制硬核式教育」,張小琪家的「過度自由式教育」,錢三一家的「母愛過剩式教育」,而應該被更多家長學習的是江天昊家的「放養鼓勵式教育」。
江天昊的家長沒有過多的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釋放孩子的天性,沒有過分的寵溺,也沒有放任不管。但他們會拿到兒子的試卷仔細地研究,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並能夠平和地和孩子坐在一起討論學習問題,同時賦予孩子更多的主動權,讓他自己管理和安排生活、學習、娛樂的時間。
江天昊的父母從來都不會給孩子任何壓力,而是鼓勵式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養成了自信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成績也名列前茅。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植物的形成在於栽培,人的形成在於教育。」
很多人欣賞西方國家以尊重為基礎,讓孩子擁有個人的想法自由成長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們也從棍棒教育觀念轉變為鼓勵式、寬容式的教育方式,可是家長們是否用對了「鼓勵」呢?
孩子多吃了幾口飯,家長就會表揚說,「吃了這麼多,你真棒!」
孩子擺成個玩具,家長就會表揚說,「你太聰明啦!」
孩子要多看會動畫片,家長就「鼓勵」孩子自由,隨便看;家裡做好了飯,孩子說不想吃,要吃漢堡,家長就「鼓勵」孩子自主,立刻帶著孩子出去吃……。
很多時候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慈愛,什麼是溺愛,「鼓勵」已經不分緣由,寬容變得沒有原則,但殊不知,這樣的表揚式「鼓勵」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阻礙,害了孩子。
「事實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林肯
在生活中你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表揚嗎?孩子從中能學到什麼?讓我們看看自己認識的「表揚」,有沒有進入思維的誤區。
1、忽悠無底線型表揚
孩子說了什麼自豪的事都加以表揚,比如孩子說打架打贏了、騙老師但沒被發現等,家長毫無底線,一味地以孩子的表揚,會讓孩子變得狂妄自大,沒有正確地價值觀。
2、炫耀型表揚
孩子在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或者做了件別的孩子沒做成的事,就表揚孩子,「你太聰明了」,「你真是個天才」。不切實際地表揚讓孩子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讓孩子變得盲目自信,但一旦經歷挫敗後,受到嚴重的打擊。
3、吝嗇型表揚
孩子考了第二名,家長說「別驕傲,再接再厲!」,想藉此激勵孩子更加努力, 孩子在經過努力後沒有得到認可,會感到自己不被重視,沒有成就感,慢慢失去自信。
4、條件式表揚
「媽媽喜歡學習好的孩子,如果你考試得了100分,媽媽就獎勵你,90分以下,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有條件的愛,給孩子帶來的都是傷害。
經常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歡呼、鼓掌和評論,會讓孩子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孩子就容易產生取悅他人的心理。
孩子會為了得到表揚而做事,但一旦得不到表揚時,他就會失去做事的動力和積極性,從而也剝奪了孩子保持他的個人滿足感和能力感的能力。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正確的引導環境下成長,正確的鼓勵是怎樣的呢?
很多父母搞不清表揚和鼓勵之間的區別,表揚關注的是這個人,而鼓勵關注的是這件事。比如孩子某天興致勃勃地掃地,你看到後會怎麼樣說?
媽媽說:「你真棒!」,這是表揚。
媽媽說:「寶貝學會掃地了,把原來很髒地板掃得這麼乾淨,謝謝你!」,這是鼓勵。
表揚通常要求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情,而鼓勵指向的是努力;
表揚通常是有條件的,而鼓勵是無條件的;
表揚關注的是「結果」,鼓勵關注的是「過程」;
表揚就像是垃圾食品,是甜、是好吃,但往往沒有營養,既不是對個人的,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真正的鼓勵是更有針對性的、鼓勵的是行為,注意到並認可孩子的獨特性以及行為的貢獻,因此我們要少表揚,多鼓勵,只有正確的表達方式,才能激勵孩子進步。
孩子的成長是在生活中積累經驗的過程,不論孩子做了好的事情還是不好的事情,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訴孩子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這就是鼓勵。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鼓勵的流程:客觀、樂觀地心態+正確行為描述+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方法+鼓勵和期望
鼓勵這個流程的目的是讓孩子「照鏡子」——讓孩子的努力被認同,行為被稱讚,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和肯定,讓孩子積累勇氣和決心,增加自信。
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問題,也最容易引起家長焦慮的情緒,如果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是很好,家長可以試著這麼做。
首先家長要先自我暗示和引導,要有客觀地認知,要正向激勵孩子,只有家長有信心了,才會表現出對孩子有信心;
然後指出孩子平時的正確行為或客觀事實,「媽媽看到,你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很晚」,或者「這次已經比上次進步了」;
再去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你覺得這次成績不理想是差在哪裡?」「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好?」
最後給以鼓勵和表達期望,「媽媽相信你下次一定會進步!」
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無論孩子做了好的事情還是不好的事情,關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引導孩子思考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這就是鼓勵。
鼓勵擁有強大的力量,能讓失落的心情重新振作,能讓喪失信心地人爆發出難以想像的能量,智慧的父母應該學會用鼓勵的方式,增加孩子內心的力量,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