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共富」類型劇如何能破局出圈、引發熱議?《春風又綠江南岸》作出示範

2022-06-10     廣電獨家

原標題:「綠色共富」類型劇如何能破局出圈、引發熱議?《春風又綠江南岸》作出示範

文|「廣電獨家」 馬良

《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基層入手,精準聚焦環保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問題,既有題材稀缺性,也兼具價值性,讓人眼前一亮。

5月25日,現實題材重點電視劇《春風又綠江南岸》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江蘇衛視幸福劇場首播,騰訊視頻、愛奇藝同步播出。該劇講述了走馬上任的江南縣委書記嚴東雷帶領班子成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政府效能革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等一系列故事,展現近20年間的改革與變遷。

站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有目共睹的今天,《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以強烈的時代記錄感和生動的人物故事性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讓大眾喜聞樂見,也是對我國綠色發展實踐道路的一種回顧、思考和總結,現實意義深刻。

該劇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所屬浙江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歷時3年傾心打磨,充分發揮其在現實題材和浙江標識題材等作品創作方面的鮮明特色和國有優勢,是繼《瞄準》《紅船》之後,浙江影視集團出品的又一部主旋律年輕化精品力作。

生態環境建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題材的影視劇也並不好創作。而《春風又綠江南岸》視線聚焦、呈現深入,可看性和思想性兼具,同時收穫了高口碑與高熱度。

▍紮根現實土壤,基層視角回應時代主題

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但如何落實?這考驗著各級領導幹部的勇氣和智慧。

所謂「郡縣治,天下安」, 《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基層入手,精準聚焦環保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問題,既有題材稀缺性,也兼具價值性,讓人眼前一亮。

從故事內容上看,《春風又綠江南岸》從經濟長期欠發達、污染問題嚴重的江南縣的綜合環境治理講起,不迴避衝突,敢於真呈現、真表達,正面揭示基層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映射了國內這些年的生態建設征程。

劇中,江南縣為迎接省政府環保考核組的考核,湖江鄉黨委書記陳忠「弄虛作假」,因電鍍廠、磚窯廠經不起核查就把路堵起來,甚至通過巨幅廣告牌將污染企業隱藏遮擋起來,折射了此前一些管理層幹部缺乏深刻的環保意識的現象,也道出了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根源性問題。

不止於此,該劇在真實大膽地反映現實的基礎上,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式交代背後的利益博弈,深入呈現出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困境。

比如,在解決江南縣的環境污染時,當地幹部先是查清源頭,但之後的任務卻遠非禁止農民散養牲畜、關閉高耗能產業那麼簡單,因為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才是癥結所在,讓百姓生活得更好才是目標所在。

為此,嚴東雷帶領著縣級領導班子,作為推動綠色改革的關鍵力量,上要與青洲市委市政府溝通協調,下要對鎮村基層的幹部群眾進行指導管理,同時要及時聽取企業家、治污專家等不同社會人士的觀點和需求,平衡多方的利益訴求,從而因地制宜地探尋環境治理與鄉村振興的統籌發展之道。

在這個過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也全景式展現出了市、縣、鎮、村四級黨組織不同的職責任務,讓觀眾看到政策規定落地背後的考量和取捨。

當然,這其中會牽扯出各種利害雙方關係的交織,比如病死禽畜處理場負責人潘凱利用身份違規操作,優能皮業污水處理不合規卻是當地納稅大戶……隨著這些問題的一一化解,進一步反映了黨員幹部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付出的巨大努力。

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基層視角出發,以高度寫實的手法,講述我國數年來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主題深刻、立意巧妙,可謂是時代發展的鮮活註腳。

事實上,該劇的製片團隊打造作品向來注重既要高屋建瓴,也能接民生地氣。

浙江影視集團擅長駕馭多種題材,出品及聯合出品電視劇 《瞄準》《可愛的中國》《輸贏》《問天》等,電影《紅船》《雲霄之上》《我的姐姐》《奪冠》等多部優質影視作品,在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新表達上作出了可喜的探索。

製片人 葉進軍多年來從事影視劇創作,尤其是對現實題材影視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主導製作的影視作品 《瞄準》《烈日灼心》《延安愛情》《高地》《紅船》《離婚前規則》等有口皆碑。

▍深入人物內心,鮮活刻畫基層幹部群像

面對如何踐行好綠色發展這一時代之問,基層黨員幹部無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表達這一點,《春風又綠江南岸》以每個人共通的情感作為切入點,形成劇情的懸念設置,摒棄口號和說教,既有看點,也引人共鳴。

嚴東雷作為劇中核心人物,是基層幹部「實幹派」的典型代表。在江南縣上任後,他立下了「一定要將當地的水域治理好」「在兩個月內將無序養殖的專項整治搞好」等軍令狀,但沒有採取「一刀切」方式,而是走街串巷實地了解鄉民們的想法需求,真正將執政為民落在實處。

在嚴東雷遇到種種難題時,觀眾不時為他捏一把汗,也於其間切實感受到了基層工作的難度。

與此同時,《春風又綠江南岸》也注重全面挖掘人物特質,比如既呈現嚴東雷作為領導幹部的一面,也將其還原到普通人的社會角色和內心活動中,讓其更加立體可信。

比如,在江南縣的污染問題暴露、環保工作遭一票否決後,他不後悔說真話,但也免不了焦慮、自責與失意;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容易寵女兒、怕老婆,同時因工作忙碌而疏於對她們的陪伴,心存歉意。

不只是主角,該劇對群像的塑造同樣豐滿。比如縣長張途,他認為「欠發達是江南縣的最大實際」, 堅持要把工作重心適時地轉到發展工業經濟上來,寧可將解決污染問題放在次要位置,在專項整治工作中造成不小的阻力。雖然觀念上有明顯局限性,但他在礦難事件等大是大非面前,也能不忘初心、堅持原則,主動承擔責任,讓人印象深刻。

再看更年輕的基層建設者。返鄉創業的潘建強先是對專項整治半信半疑,後通過與蘇曉嵐、錢教授的專業交流,深入領悟了綠色發展理念,從專注牲畜養殖的個體戶成長為村幹部,通過引入散養黑豬、藉助企業化運作,幫助解決養殖戶的生計困難問題,帶領村民一起實現共同富裕,也讓無序養殖環境污染難題迎刃而解,展現出理想和擔當,人物弧光流暢動人。

可見, 《春風又綠江南岸》不打造「高大上」形象,而是遵從人性化原則,還原了基層幹部和廣大群眾在綠色實踐中作出的努力和思考。這些角色雖不完美,卻不乏閃光點,而這份樸實也讓人物有了更強的感染力,真正實現了對他們的寫照傳神。

此外,創作團隊紮實的基本功和豐厚的經驗也保證了作品的細膩表達。

該劇 導演黃克敏是國家一級導演,既有曾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電視劇 《喂,菲亞特》,也執導過觀眾耳熟能詳的 《康熙秘史》《非常24小時》等作品。

編劇紀風的代表作則有電視劇 《美麗鮮花在開放》《最後一槍》《烽火英雄》,是一位成長自基層、有著多年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創作者,他的經歷為該劇創作帶來了紮實的生活基礎。

生動映射現實,以小見大照見時代氣象

劇中的江南縣是虛構的,但其實也正是國內很多地方的發展縮影。通過江南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以生態文明引領鄉村振興,觀眾也將獲得一個了解全國各地高質量發展實踐的窗口。

首先,嚴東雷等領導班子帶來江南縣探索轉型之路,故事本身不僅真摯動人,而且耐人尋味,蘊含啟示。

比如,當地如果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便可以因勢利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生態農業及鄉村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便可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其次,劇中拍攝了大量外景,氤氳山霧、江水蜿蜒,鏡頭裡呈現如詩如畫、綠意盎然的自然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充滿著田園生活的美好氣息。

這些環境畫面讓觀眾「眼見為實」,沉浸式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讓人認識到無序開發、掠奪自然絕不是良計,強化對綠色發展的認同感。

情理交融,《春風又綠江南岸》緊扣「兩山」理念的思想意蘊與實踐路徑,通過剖析綠色生態發展動能,一方面將潛移默化地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號召力,另一方面通過江南縣「青江計劃」「春風計劃」等一系列的嘗試,鼓勵大家在面對發展難題時要始終保持希望,在追求幸福的途中不畏艱辛。

此外,通過聚焦基層幹部的工作狀態和心路歷程,該劇也打開了大眾認識基層治理的視野——公共政策的執行很難一帆風順,往往會面對複雜的形勢、嚴峻的考驗,而領導幹部方面唯有真正關懷人民群眾的所需所求,才能高效發揮好政府職能,搭建起群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樑。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發布之後,美麗中國建設正持續邁出重大步伐,大地處處洋溢著綠色發展的生機,展現出勃勃的新時代生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是應時而生,而且通過水準一流的藝術呈現,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命題化於百姓生產生活的微處,深具啟示價值—— 綠色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黨群幹部積極的示範帶動下,必將在全社會形成強大合力,建設出更加美好的家園。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fb15b1d4968d5bb853042e972bbed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