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德:首位加入中國籍老外,拒絕國家補助他聲稱:我是自己人!

2023-12-11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馬海德:首位加入中國籍老外,拒絕國家補助他聲稱:我是自己人!

馬海德救助病人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年代,無數國人為祖國的復興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場與敵人的對抗中,我們用血肉鑄成新的長城。革命戰士們用他們的英勇驅走了黑夜的悲傷,用熱血換來了黎明的朝陽。

在祖國最艱難的時候,也有很多的國際友人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與我們並肩作戰。如陳納德,史迪威,柯棣華等等。他們用無私和大愛助推著著我們向著勝利邁進。

而馬海德也是其中的一位國際友人,他漂洋過海,克服種種險阻來到中國,奮戰在中國解放事業的前線。作為一名醫生,他真正地做到了大愛無私,終生都在為救死扶傷而奮鬥。他為我國的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海德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在他的心中他就是中國人,他熱愛中國的這片土地。他的一生都和中國聯繫到了一起。

初到中國,投身革命

馬海德原名為喬治·海德姆,於1910年出生在美國,其祖籍是黎巴嫩,幼年時家裡生活過得十分地拮据。而不幸的事又降臨在這個窮困潦倒的家庭里。

馬海德一家

馬海德全家人都患上了麻風病,這無疑讓這個家庭徹底陷入了絕境。後來多虧了一位善良醫生的到來,拯救了他們全家。也因為這位醫生,馬海德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明確目標,他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懸壺濟世,扶危濟貧,這才造就了他後來的人生。

這個夢想不斷地在馬海德心中生根發芽,他用知識改變著他的人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33年馬海德獲得了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以後,馬海德為了考察當時中國正在流行的熱帶病,便決定和兩個同學一起前往中國,他們首先來到了中國上海。

而此時的中國正在面臨著一場劫難,社會處於一片動盪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讓善良的馬海德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早在童年時,生活的環境就讓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看著中國的這些人民,他能夠感同身受。他決定留在中國,用他的力量儘可能地去幫助這裡的人民。

馬海德來到了中國

在上海工作的這段時間裡,馬海德學習中文,去深入了解中國的社會現狀,同時他也結識了一批國際共產主義者和一些中國友人,在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馬海德有幸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馬克思主義給了馬海德很大的啟發,馬海德認為他應該更深入地走進人民的生活。最終在宋慶齡的引薦下,馬海德來到了蘇區革命根據地,投身革命中。

這裡的條件比上海更加艱苦,貧瘠,一眼看去是那一望無際的黃土。可那顆粒飛揚的片片塵土,卻又構成了一幅壯闊雄渾的景色。就像這裡的人民,依舊頑強地生活在在這裡,苦中作樂。他們對於生活依舊充滿了希望。

扶危濟貧,無私奉獻

馬海德的適應能力很強,他很快就掌握了普通話和陝北方言,並融入了這個地方,和一群革命戰士們一起開闢這個新天地。1937年2月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也將自己的美國名字改為了中國名字——馬海德。

陝甘寧地區醫療資源緊缺,他發揮他的所長,提高這裡的醫療水平。馬海德幾乎成為了一個全能醫生。他一個人擔任了當地的內外科醫生,甚至在醫護人員實在不足時,他還能給婦女們接生。

僅僅在1944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裡,馬海德救治的病人就達到了4萬餘人。馬海德是個真正心懷百姓的人,在中國革命最艱難時期,他扶危濟貧,走遍這片黃土大地,走進山區深處,為貧苦的百姓們治病,給他們帶去希望。而這也提高了人民對黨的信任。

在馬海德的一番努力下,延安第一所醫院建成,給大後方的戰士百姓們帶來了更加可靠穩定的醫療環境。馬海德為中國所做的事還有很多,他積極地參與中央的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工作,往來國際,向世界展現真實的中國,也為中國爭取來更多的醫療物資。

這個外國人,打心底在為中國這片土地奉獻他的力量,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當成了一名中國人。馬海德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是值得眾人銘記和稱頌的英雄。建國後,馬海德依舊繼續在為新中國的建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申請加入中國國籍,並成為了第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

而這也讓馬海德更加堅信自己就是一名中國人,他熱愛中國,他將會始終擁護這片土地上可愛的人民,始終牢記自己身為黨員的使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在國家補助外國友人時,他拒絕後說:「我又不是外國人,我是咱中國自己人。」這足以看出,馬海德打心底地認同他現在的身份,他為他是一個中國公民而深感驕傲。

在他中年時期,馬海德帶領一群醫護工作者深入研究麻風病,為消滅麻風病奠定了基礎,推進了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馬海德的一生可以說是偉大的,他的愛國之情,感人至深,得到「最美奮鬥者」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崢嶸歲月,收穫愛情

馬海德在那段崢嶸的革命歲月中,他不僅僅認識了一群真誠的革命戰士,也結識了妻子蘇菲。他們可以被稱為「紅色戀人」。

馬海德結識妻子蘇菲

蘇菲是「延安第一美女」,她不僅長得十分美麗,還十分的優秀。在19歲時她就已經積極地參與宣傳反對內戰,後來因為局勢的動盪,地下黨組織將她轉移到延安,這才有了後來與馬海德相識的故事。

馬海德被蘇菲的知性善良和能幹所吸引,兩人都十分地投機,在接觸一年後,他們於1940年結婚。在領結婚證時,原本民政廳的工作人員要將兩份連在一起的結婚證分開,馬海德卻說:「別剪開它,我們永遠都不會分開。」

結婚後,兩人因為工作的原因都十分的忙碌,但這並沒有淡化兩人之間的感情。

在新中國成立後,蘇菲則開始了她的電影工作和話劇表演,而馬海德致力於醫學研究,兩人雖不在同一個地方,但蘇菲並不缺少馬海德的關心。馬海德每周都會給蘇菲寫信,兩人的交流很多,他們都在默默地支持著對方的工作,默默地守護著對方,一起並肩作戰。

或許他們的愛情沒有別人那樣的轟轟烈烈,但他們平淡而真實,兩人相濡以沫,好好地經營著他們的那個小家庭。1976年馬海德被確診為列腺癌,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馬海德還在忙著手上剩下的工作,而蘇菲也一直守護在丈夫身邊協助他完成最後的工作。

馬海德最終還是離開了,蘇菲在丈夫去世後,根據丈夫的遺願,她延續了丈夫未完成的工作,最後蘇菲籌建了一個獎勵麻風病醫護人員的基金會,丈夫的遺願也得以完成。

馬海德家人

馬海德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故事,他是個有擔當有作為的中國人,在中國生活的55年中,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他值得被我們銘記,他的仁心,給無數中國人帶來了生命的希望。他是個有益於人民的高尚的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be64432fd54e08787eaccb8f4c2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