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頂尖大學?答案太扎心了

2020-06-20     Wanderer萬娘娘

原標題: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頂尖大學?答案太扎心了

在當代大學生高普及率的背景下,你或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沒上985、211,考上二本是沒前途的,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學校一團糟。

真是這樣嗎?你不禁反思。現在成績連重點高中都去不了,高中三年,還有希望考上名校嗎?

為什麼我們要拼了命的去考名校,這些頂尖名校和普通高校帶來的差距本質上在哪裡?

溫水煮青蛙式的安逸感

一所不是那麼優秀的高校,帶來的是一種安逸感,溫水煮青蛙式的安逸感,這恰恰最可怕。

當你從高校離開,真正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那些能吸引風投的創業機會、那些留給下一輩配置社會財富的渠道,已經被一類人牢牢占據了。 這類人往往情商高、涵養好,比你更懂得把握機會和努力,家裡也有背景,恰好還比你好看。然而這些人,在你的大學裡極為罕見。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被大學耍了。當你重新鼓起勇氣上路,想盡辦法去彌補,但,給你留下的路和時間不多了,而這就註定你無法與這類人同台競爭。

環境決定自我標準

相對於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最可怕的不在於資源匱乏,而是在最該開闊眼界的年齡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該嚴格要求自己的階段降低了標準。

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終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不管在什麼樣的高校,總需要榜樣的力量。在普通的高校里,也許那些實際上能力絕不算出眾的人,因為「矮子裡面拔將軍」的緣故,被樹立為榜樣。

於是初入大學的你,缺乏對學業的基本了解和判斷能力,你會不由自主地認為:

哇,過六級好厲害——於是你大學只考了四級;

哇,課程好難我一定會掛 ——於是你大學四年因沒有掛科而沾沾自喜;

哇,過註冊會計好厲害哦——於是大學四年你連個從業資格證也沒考出來;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厲害——於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學中,你的同齡人,在他們的生活里:

其實,不過六級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大多數人的目標是550乃至600;

其實,「要掛科了」是用來自黑的,期末考試絕大多數的人是奔著4.0的績點去考的;

其實,「什麼都沒學會」也是用來自黑的,於是被很多人拿來作為名牌大學無用的主要論據;

其實,各種從業考試是有人能考滿分的,大家關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實,研究生學校的目標是海外名校,要麼也是清北復交,再不濟也得是C9其他......

也許你們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並不是什麼天才和常人的差別!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兩下真可能連一本線也過不了。

大學四年的耳濡目染,讓考上普通高校的你,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天花板,差距可不就是那些高考分數了。

周圍的環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標準。你學會了瞻前顧後,很多事情還沒了解和嘗試就已經預判,連大神都做不到,所以我一準做不到。

於是,不知不覺,那些進入名校的高中同學和你貌似已形成了質的變化。

思維方式的差距

很難清楚地描述這種差距,但是,在《精進》一書中有一段話,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

看到這段話,你是不是已經有所明悟?

為什麼一流大學期末考試過後自習室依然燈火通明,上課永遠都人滿為患,課間20分鐘換教室時,學校里到處都是叼著麵包奔跑的人?

沒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沒人抱怨生活艱難,大家每天都忙得雞飛狗跳,但又特別開心的樣子。而在一所普通高校,這樣的場景簡直是「驚世駭俗」。

在頂尖高校里,每一個人身上散發出生活學習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會帶動著你,哪怕差距很大,也會不斷激發向他們看齊的標準,充滿了鬥志。

我相信,其實每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

因為:「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就業:學歷,最粗暴的篩選網

現在,不少大公司做宣傳時會告訴我們:「學歷並不重要,我們更欣賞,更看重的是努力和能力。」然後,你會發現該公司「985」和「211」占據了絕大部分。

以前,知名企業在招聘時會明文規定「須985院校畢業」。現在有法律法規限制,很多不敢直接這麼說,但會在審核簡歷時用「畢業院校」作條件,悄悄地篩掉非985/211出身的人。

並且,500強企業校園招聘時多數隻去名校,有的世界頂級企業甚至只去清北復交。雖然招聘會上會有外校學生來投簡歷,但這些簡歷HR基本不會看,石沉大海。

這還真不是因為歧視,畢竟普通高校也有人才,但是,學歷永遠是最簡單的篩選網。

企業需要花最短的時間和成本找到能力較強的人,一個一個篩選,這個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沒企業願意出。所以,用「985」和「211」這樣的標籤來篩選人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突然想起網絡上火了一段時間的圖片,國內科技圈大佬的聚餐:

不了解的人看到的都是他們公司身價,當我們了解了就會發現,這些大佬幾乎全部都是985重點大學。

你,在和誰相處?

不少「雞湯」都說過這樣的話,"看一個人是否優秀,要看他和誰在一起"。企業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學學生背後的資源,這樣可以連成一張大大的關係網,相互提攜。

舉例來說,銀行業務員攬儲,一個「985」和「211」大學出來的,他參加兩次校友會、同學會,可能就能把任務完成。這比等待著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一點一點積累人脈,可節約了太多的成本。

找工作時,「985」和「211」大學的校友也是重要資源。尤其是中央國家機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你在面試時很可能會見到面試官和應聘的師弟師妹一起聊下家常。不見得只有北大、清華才有這樣的優勢,像地處東北的吉大,地域優勢無法和北上廣相比。於是吉大學生自發抱團,已畢業找到好工作的人自發回校分享,還成立了 "合協一家"協會。

這種做法,其實在很多非「985」和「211」大學裡也流行,但是畢竟名校前輩們已經占了先機。

公務員、高校教師機會更多

企業公開招聘,只能把985/211作為隱形條件。

非「985」和「211」大學畢業生最可憐的,是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些部門和崗位在招聘,所以他們連投簡歷的機會都沒有。

比如,很多中央部委的選調生,或是一些涉密部門的招聘,都在「985」和「211」大學進行定點招錄和前期篩查。通過定點招錄和篩查的人,才有報考的資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可曾聽說過國家安全機關招錄普通大學畢業生?

可不要小看這些崗位!可能收入不高、條件艱苦,但畢業生一旦被錄用就拿到了公務員身份!

解釋一下:千萬別以為國家發工資的就是公務員!每年國家和地方的所謂公務員考試,其實真正能享受公務員身份的崗位很少。普通高校畢業生費勁考了進去,苦苦工作了好幾年,才發現自己只是事業編制。而那些985大學的選調生一開始就有公務員身份!

差別在哪裡?福利待遇、職務晉升、公開選考...只有在黨政機關待過的人,才知道「公務員身份」一詞的含金量!有多稀有?你覺得厲害的不得了的高中校長、縣教育局長可能都沒有公務員身份...他們都是事業編制或行政編制。

對想留在高校教書的同學,985、211的出身更重要!在高校老師的招錄上,越好的院校越嚴苛。

記得2019年,深圳南山外語高級中學公布的教師擬聘名單中引進的20名教師,19人全畢業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其中的13人還是清北本碩連讀畢業生!

文章來源於自媒體【簡單初中生】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OHk0nIBfGB4SiUwqn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