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錢多了,內耗就少了
作者:洞見yangtuo
錢,能熨平你心底的褶皺。
看過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停止精神內耗?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在書中寫道:
絕大多數情緒問題,都可以用四個字鎮住——搞錢要緊。
賺錢多了,內耗自然就少了。
世上90%的痛苦煩惱,都能靠錢解決;剩下的10%,也需要錢來緩解。
01
俞敏洪說:解決自卑的辦法,就是搞錢。
俞敏洪進入大學後,整整自卑了三年。
那時,他周圍都是王強、徐小平這種特別能幹的人。
只有他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土包子」,沒讀過幾本書,也沒多大見識。
入學第二天,他看到舍友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第三帝國的興亡》。
這本書,看上去很是高深,更重要的是,俞敏洪從來沒有讀過。
他問舍友:「上大學還要讀這種書啊?」
舍友沒說話,把書本從臉上拿下來,白了他一眼。
一瞬間,俞敏洪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同時也讓他陷入深深地自卑。
曾經引以為傲的英語,在別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成績一再下滑,讓他從A班掉到C班。
而家境的落魄,更是一度讓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他因此備受打擊,不斷貶低自己,將自己推入一無是處的深淵。
但他又不甘如此,於是開始瘋狂學習賺錢。
包下周末的食堂辦舞會,找人賣票;用磁帶翻錄歌曲,再賣給同學;後來又做大學生詩刊……
只要是能賺錢的,他都去嘗試。
後來事業風生水起,他才逐漸變得開朗,能站在台上講話,大膽表露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在角落當個小小的聽眾。
路遙說:錢是個好東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並且叫人產生自信。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
可能是出身不好,可能是性格軟弱,可能是事業無起色……
但無論哪種,本質上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從而喪失了信心。
而錢,就是一個人價值最直接的體現。
它是一個人實力的象徵,也代表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只要你不斷搞錢,生活就會給你果實,給你滿足。
當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和價值認可時,自然也能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02
媒體人@朱諾講過自己的故事。
一直以來,她都是一個喜歡糾結、重度拖延的人。
回人微信時,會糾結這樣回好不好,會不會傷人,明明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硬生生拖了半小時。
有事想拜託同事幫忙,她也會一個人猶豫半天,最後還是不知如何開口。
但自從開始搞錢後,她徹底改變了這種心態。
因為短視頻衝擊,她做公眾號的收益下滑,很多人紛紛轉到了短視頻領域。
她也想過做短視頻,可一想到拍攝視頻,她就陷入了深深地內耗:
是要躲在文字後面,還是要出境面對用戶?
你好像不適合出境,寫作才是你的主場,但你的口頭表達很笨拙生澀;你也沒學過拍攝、剪輯,什麼都要從頭開始學……
直到公眾號的收入根本無法保障生活,不得已,她必須往短視頻方面發展。
於是她開始學拍攝,剪視頻,做腳本……
剛開始時,她還感覺有些困難。
但慢慢地,帳號有了粉絲,有了收益,也開始有了廣告。
她欣喜若狂,於是開始鉚足勁,去改進自己的文案和鏡頭表達力,以獲取更多收益。
而當她不斷在短視頻領域賺到錢時,她這才發現,之前所有的糾結內耗,都消失了。
心理學上講,及時的正向反饋,會對所表現的行為起促進作用。
而搞錢,就是一種正向反饋。
不斷充實的荷包,銀行帳戶增加的數字,能給你帶來動力和成就感,督促你快速行動。
就像升級打怪,當你斬獲了一關的獎勵,就想要快速進入下一關。
這時候,內心的糾結彷徨,自然也會煙消雲散。
03
《引爆自律力》的作者Kris曾在北京的一家事業單位工作。
他工資不算高,但足夠撐起一家三口的生活。
不料二寶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
大寶要上幼兒園、報培訓班,妻子要在家照顧孩子,再加二寶出生,開支只會越來越大。
而他一個月工資不到3萬,每月房貸1萬多,大寶學費、培訓班近8000,再加上吃穿住行,各種消費貸……很難支撐起一個居住在北京的四口之家。
那段時間,Kris整夜整夜地失眠,滿腦子都是怎麼省錢。
可房貸車貸學費,都不能省,除卻吃穿,沒一個地方能削減。
更多時候,他甚至要靠信貸來支撐。
一想到這,Kris整個人都愁容滿面、不勝焦慮。
直到老婆對他說:「你不是之前一直在豆瓣上寫東西嗎?為什麼不試試投稿賺錢呢?」
他這才恍然大悟。於是說干就干,他開始在簡書、公眾號、豆瓣上瘋狂寫作。
下班後第一時間趕回家接老婆的班,照顧孩子。
等孩子一睡著,他就躲進書房構思選題、找素材、寫文章。
實在睏倦的時候,就沖個涼水澡再繼續,有時甚至通宵趕稿,接著又擠地鐵趕去上班。
看著銀行卡里的數字不斷變大,他終於不再為孩子教育和家人生活發愁時,這才緩解了焦慮。
王爾德說:「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
到了一定年紀就會發現,生活中大部分的憂慮,都和錢有關。
但在金錢上節儉,能緩解一時,卻很難緩解一世。
與其讓自己的身心在越扣越省中焦灼不已,不如以搞錢來治癒。
相信那些縈繞在心頭的愁緒,都會隨著你錢包鼓起來後慢慢散去。
04
稻盛和夫曾說:「人只要沉浸在工作之中,就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沉迷過往。」
換而言之,工作賺錢,就是治癒苦楚的一劑良藥。
作家梅耶馬斯克31歲時,帶著孩子與家暴的丈夫離婚。
她曾因這段婚姻痛苦不堪,即便如今離了婚,內心的陰影仍未消散。
可前夫還在利用孩子探視時間給她使絆,並且反覆起訴她,給她的身心添堵。
為此,她一度陷入崩潰。
婚後的孤獨,前夫的騷擾,還有一次次可能失去孩子的恐慌,都讓她沉浸在巨大的傷痛中。
她也曾試圖走出這種傷痛,但無論做什麼,腦海里還是會迴旋此前種種糟糕的畫面,直到她開始重拾自己的事業。
她想借著工作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借著賺錢重拾自己的價值。
於是,她大量學習營養學知識,每天跑醫院尋求合作,同時開始模特工作。
雖然時常感覺時間緊迫,但忙碌的工作幫她轉移了痛苦,讓她有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隨著事業有了起色,她的心情也越來越好,成就感也越來越足。
隨後,她又在3個國家開展自己的事業,並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
因為事業風生水起,前夫反而也越來越尊重他。
樊登老師曾表達過一個觀點:
「在你最痛苦、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工作搞錢,它能扭轉你的人生。」
搞錢,是一種救贖。
當你全身心去賺錢,去投入工作,內心便會不斷湧現新的希望。
生活的痛苦,會得到轉移;心裡的痛苦,也會得到撫慰。
很認同這句話:錢,就是熨斗。能熨平你臉上的愁容,也能熨平你內心的褶皺。
所有的焦慮不安、痛苦無助,都能在賺錢中得到緩解。
情緒低落了,心情煩悶了,就去搞錢。
當你專心搞錢的時候,內心的自信,鼓起的錢包,都能讓你重新擁有笑對生活的底氣。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