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民工救人犧牲,被救三人趁亂離開,眾人搜尋7天,令其跪謝

2024-01-13     張桃子

原標題:27歲民工救人犧牲,被救三人趁亂離開,眾人搜尋7天,令其跪謝

對於這個問題鄧錦傑可能最有發言權了,如果他仍然在世的話。

一、勇為

微風與陽光正好。鄧錦傑趁著好天氣在外遛狗。不知道是不是那天如果他沒有選擇出門,沒有走上那一條河道,結局會不會不一樣。但是一切都沒有如果。在鄧錦傑沿河遛狗的途中,他聽到河裡面有人呼救。生死就在那一瞬間,哪怕他就猶豫那麼一下,水中的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跟這個世界說再見。

營救了三人的鄧錦傑早已精疲力盡,沒有多餘的力氣再游回岸邊,湍急的水流的衝擊讓他那條年輕的生命永遠地消失在了那條河裡。鄧錦傑的屍體最終被打撈了上來。總是逢人就笑的眼睛再也睜不開。27歲民工犧牲,他將最美好的青春留給了這個世界。

過了很久鄧錦傑的家人過來時,屍體已經涼透了。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他們年輕的孩子怎麼會在一夕之間就這麼離開,白髮人送黑髮人,教他們如何不悲傷。只要一想起以前活蹦亂跳的人現在卻硬邦邦地躺在這裡,午夜夢回時,他的親人如何接受這個事實。當時的場面聞者落淚,見著悲傷。

二、寒心

就在眾人搜索的鄧錦傑的時候,被救的三個人竟然一聲不響開車趁亂離開。等到眾人反應過來時,他們就只剩下揚長而去的車尾和飛揚的塵土,當真是「我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塵土。」他們這個行為讓眾人又憤怒又寒心,怎麼會有人能做出如此讓人寒心的事情。

眾人搜尋7天,終於找到被救的一家三口,面對眾人的責問,令他們跪謝鄧錦傑的父母以及公眾道了歉。然而落下的樹葉再也不會回到樹上,鄧錦傑父母心裡的傷痕也不會消失。落水三人的道歉更像是堵住悠悠之口的補救措施,其效果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被眾人諒解,道德的淪喪永遠不會因為一句道歉便會被人諒解。

鄧錦傑溺水救人後溺亡的事情在當地大街小巷裡傳的沸沸揚揚,基本上所有的市民對落水三人的漠視離開嗤之以鼻。

三、記憶中的他

生活中的鄧錦傑其實並不是大多數人眼中的優秀的人。他出生在婁底的一個小山村裡,家庭條件一般。鄧錦傑從小的成績並不好,初中畢業便到外打工。這樣的人不會是眾人眼中的「有出息」的人。但是鄧錦傑從小便心地善良,孝順父母,哪怕在外做民工的工資並不高,他依然會拿出一部分錢孝順父母。

鄧錦傑的家人也曾勸他放棄養狗這個愛好,在這個年紀里一事無成的確會讓家人擔憂他的未來。但是,鄧錦傑並沒有放棄愛狗的這個愛好。於他而言,狗已是他最真誠的朋友。一人一狗,便足以仗走天涯。他不像他的同齡人一般,喜歡華麗的衣服和漂亮的女孩。他嚮往平淡,錢不多,足以贍養父母,足以養狗,與他而言,便已足夠。

並不是穩重巍峨的大山才能被人稱讚,並不是只有寬闊的江海才能被人銘記。並不是只有耀眼的太陽才能給人光明。人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鄧錦傑雖然不是一個多麼優秀的人才,但是他身上卻存在著讓世人稱讚、銘記、難以忘懷的東西。世間有多少像鄧錦傑這樣默默無聞、平平淡淡,身上卻散發著耀眼光芒的人。

平凡無奇的棵棵小草,也可以成為凈化空氣的守護者;沙漠中的粒粒黃沙,也是構成美麗畫卷的參與者。世間的每一個個體,也許他們並不起眼,也許他們會在人群中湮沒自己,他們是最最普通的人。然而,他們卻依舊在自己的世界中默默工作,默默奉獻,默默的發光發熱。泰戈爾說:「月兒把她的光明找遍在天上,卻留著她的黑斑給它自我。」鄧錦傑已將他的光明留在了這人世間,默默離去。

文/趙賀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3a7ec2cf6ecec1252358e7b188744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