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於脾——脹滿疼痛,氣滯於肝——脅痛易怒,如何行氣?

2019-11-08     大國醫說

當我們身體里的「氣」不好好工作的時,我們就會生病、不舒服。

氣滯,是指氣的流通不暢,郁滯不通的病理狀態。

氣滯主要由於情志抑鬱,或痰、濕、食積、熱郁、瘀血等的阻滯,影響到氣的流通;或因臟腑功能失調,如肝氣失於疏泄、大腸失於傳導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或郁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氣滯一般屬於邪實為患,但亦有因氣虛推動無力而滯者。

氣滯的病理表現有多個方面:氣滯於某一經絡或局部,可出現相應部位的脹滿、疼痛。氣滯則血行不利,津液輸布不暢,故氣滯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由於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臟腑氣滯以肺、肝、脾胃為多見。肺氣壅塞,見胸悶、咳喘;肝鬱氣滯,見情志不暢、脅肋或少腹脹痛;脾胃氣滯,見脘腹脹痛,休作有時,大便秘結等。氣滯的表現雖然各不一樣,但共同的特點不外悶、脹、疼痛。因氣虛而滯者,一般在悶、脹、痛方面不如實證明顯,併兼見相應的氣虛徵象。

我們一起來看下氣滯於臟腑不同位置如何辯證。

氣滯於脾則胃納減少,脹滿疼痛

脾胃虛弱,或病後中氣不足,以致脾失健運,胃失受納,故見胃脘痞悶,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氣滯不暢,故排便困難;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故全身乏力,氣短懶言,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氣虛之象。

脾虛氣滯,脘腹痞悶,治則:健脾開胃,行氣消痞,方用:香砂枳術丸加減。

脾虛氣滯腹脹者,腹脹滿,午後為甚,食入增劇,食消則減,舌淡苔白膩。素體脾虛或誤汗傷脾陽,致脾陽虛運化失職,痰濕內生,有形痰濕阻滯氣機,氣滯於腹,雍而作滿。為虛實夾雜之證。本條病證屬虛中夾實,腹脹滿一般多表現為上午重,下午輕,傍晚尤重,但脹滿發作時不喜溫按」。治則:健脾除濕,寬中除滿。方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氣滯於肝則肝氣橫逆,脅痛易怒

肝氣橫逆主要是因為肝氣鬱結,氣鬱不舒,體內的濁氣不能很好的排除導致肝部功能失調,出現情志壓抑,心情不暢的情況,除了情緒問題,肝氣橫逆還會出現很多症狀引起身體的不是,損害建康。

凡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則經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疝,皆肝氣橫決也。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氣滯於肺則肺氣上逆,痰多喘咳

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使肺氣不得宣發肅降,上逆而發喘咳。胃氣上逆,可由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於胃,阻滯氣機,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呃逆。

治則:補氣斂肺,降氣平喘,方用:參赭鎮氣湯。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3NWTG4BMH2_cNUgQt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