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名家常香玉,為國家捐飛機故事始末

2019-11-23     聽戲APP

常香玉,1923年9月生,原名張妙玲。,2004年6月1日逝世於鄭州。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中共黨員。曾被選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職務;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文化部 榮譽獎、中國文聯優秀工作者.

2004年7月7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決定》,追授常香玉大師「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在藝術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后」。

常香玉出身梨園世家,9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常香玉。常香玉初學小生、鬚生、武丑,後專演旦角。她幼功深厚,10歲登台,13歲就主演了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體,並廣徵博採,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創了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常香玉 是著名的豫劇藝術大師。「戲比天大」是她從藝數十年最常說的一句話。9歲學戲,81歲溘然長逝。從藝整整72年,她飽嘗了舊社會民間藝人的辛酸,經歷了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禮,十年動亂期間被勒令禁止唱戲、受到批鬥,改革開放後又重放藝術的光彩。在從藝的大半個世紀裡她始終以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生命不息演唱不止,踐行了一位人民藝術家的神聖職責,在中國整個文化藝術界堪為表率。

「對於一個農民什麼最大?種好地最大,地比天大。對於一個演員什麼最大?唱好戲最大,戲比天大! ——常香玉「戲比天大」,是常香玉大師的肺腑心聲,更是她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最高準則,表現了高尚的職業道德。「戲比天大」,就是說要千方百計為觀眾演好戲,服好務,讓觀眾滿意,這是高於一切重於一切的任務。常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捐獻飛機的台前幕後

1951年,28歲的豫劇藝人常香玉,向正在朝鮮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捐獻一架戰鬥機。這架「香玉劇社號」米格-15戰鬥機,作為歷史的見證,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區的中國航空博物館裡。1951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一條來自朝鮮前線的消息: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高地遭受百餘架敵機狂轟濫炸,全連戰士壯烈犧牲,舉國震驚。常香玉事後回憶說,聽到這個消息後,她一夜沒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對丈夫陳憲章說:「我們武器裝備落後,志願軍在朝鮮打得太艱苦了,咱們捐架飛機,中不中?中咱就干。」陳憲章說:「中,干吧!」據常香玉的二女兒陳小香介紹,常香玉曾經這樣說過:「解放以後,我再也不是下賤的戲子了,我要保護我這個國家,我要愛我這個國家,當時全國人都起來捐獻,劇社捐獻了三天的演出我覺著少,就想著捐獻一架飛機。」看起來簡單而樸素的想法,是可貴的愛國之心。捐獻飛機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裡「香玉劇社」的社長,手裡並沒有多少錢。劇社裡有師傅對她說「你別做夢了,你這就是痴人說夢,你連一架機關槍都不一定捐得了,你還捐飛機大炮呢」。但性格倔強的常香玉說:「我們進行義演,有人看戲這不就有錢了嗎?咱們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兩年,不信完不成。」捐獻飛機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裡「香玉劇社」的社長,手裡並沒有多少錢。劇社裡有師傅對她說「你別做夢了,你這就是痴人說夢,你連一架機關槍都不一定捐得了,你還捐飛機大炮呢」。但性格倔強的常香玉說:「我們進行義演,有人看戲這不就有錢了嗎?咱們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兩年,不信完不成。」1952年2月,「香玉劇社」圓滿完成了捐獻飛機義演,共演出178場,觀眾31.23萬人,演出的主要劇目16個,其中以《花木蘭》一劇演出場次最多,最受群眾歡迎。義演捐款達到15.2億元舊幣,相當於現在的4000多萬元人民幣。常香玉捐獻飛機一事,也釋放出巨大的明星效應,一時成為全國關注的事件。眾多姑娘把自己嫁妝都捐了出來,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積蓄獻了出來。據資料顯示,到1952年6月,全國人民總計共捐款55650.37萬元,可購戰鬥機3710架。

常香玉義演捐獻飛機的事,震動了中南海,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1952年4月,全國文藝匯演期間,觀看完常香玉演出的《拷紅》後,毛澤東握著她的手興奮地說:「你這個香玉了不起嘛!我該向你學習。」

在常香玉的戲曲生涯中,到底有過多少這樣的事,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廣大觀眾之所以景仰她欽佩她,既是對她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的欣賞,對她高尚的愛國情懷的感動,也是對她「戲比天大」的高風亮節的服膺。後來,不少人提起常香玉,都稱其「藝雙馨」,而常香玉本人則最喜歡說「戲比天大」,因為「只要活著,就不能沒有豫劇。」

愛國藝術家常香玉老師雖然離開我們了,但她的愛國愛軍情操卻激勵著我們,她變賣家產,為志願軍捐贈飛機的愛國愛軍舉動,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她用實際行動來愛國愛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尊敬!

懷念常香玉老師!

常香玉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xUBs24BMH2_cNUgx4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