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Lucky
又到一年高考季,大家討論「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
像我們這種,孩子要N年以後才會高考的,也忍不住摻和一下。伸著脖子,想打聽一點學霸的成功經驗。
聽來聽去,除了天賦、努力之外,反覆被提到的一個關鍵詞即是:學習方法。
那究竟什麼才是好的學習方法?
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搜尋,後來找到了它。
先說說它的神奇。
一個叫Scott Young的加拿大人,用它在幾天之內學完了線性代數,一年的時間裡自學完成了麻省理工全部計算機學課程。一共33門課程,這意味他平均通過一門課程也就花了一周半左右
。
不賣關子啦,它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知乎上很多人怒贊「費曼學習法」,還將其稱為是「終極學習法」。
P.S.,它還能解釋,為啥相比老二、老三,老大更加聰明,很神奇吧?
「費曼學習法」來源於20世紀美國物理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理察·費曼。
「男神」費曼是不是很帥~
如果說20世紀全世界第一偉大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那麼排名第二的可能就是費曼先生了。
他不僅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還參與過美國的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同時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這樣一位史詩級人物,對學習方法他有著自己的獨特一面:學完了,再教一下他人。
這個方法伴隨了他一生,也成就了他一生,而要追溯到他最開始的學習,則是歸功於他的父親對他思維方式的引導和積澱。
費曼和爸爸媽媽的合影。
費曼的父親是一位推銷制服的銷售,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人,卻在跟費曼一起讀書的時候,逐漸教會了他怎樣去理解和思考。
比如,一起讀《大英百科全書》,父親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讓小費曼真正理解。
有一次,他們講到了霸王龍。書上說:」霸王龍有20英尺高,頭有6英尺寬。「很準確,但是很抽象的表述。
父親很巧妙地用「它的頭想伸到窗戶外,但是卻伸不出去,因為它的頭太寬了」的話語,讓抽象變的具象。
這讓費曼不僅理解了霸王龍的龐大,更加理解了20英尺高、6英尺寬是一個什麼概念。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小費曼不僅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認識到無論學什麼,都要去理解它背後真正的含義,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不要小看這句話,因為這也正是「費曼學習法」的精髓所在。
2
費曼學習方法的精髓是啥?
在介紹「費曼學習法」之前,我想先講講「學習金字塔」這一概念。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多少。
數據顯示:
我們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閱讀書籍大多屬於「被動式學習」,往往止步於接收信息,對知識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往往不夠。
當我們參與小組討論、或在實踐中運用時,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會進一步加深。這時,我們已經從被動式學習,逐漸轉化為「主動式學習」。
但最高階段是能清楚地講給別人聽,教會別人。
做過老師的體會最深刻,一定要自己先把知識理解全面了、摸透徹了,才能給學生講清楚,否則肯定會模稜兩可,甚至不知所云。反過來說,為了給學生講清楚的摸索過程,也正是深化自己認識的過程。
即常說的「教學相長」的道理。
所以說,為啥我們常常會發現,老大比老二聰明?
其中其重要作用的就是「指導效應」。老大在幫忙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充當「老師」的角色。陪弟弟妹妹看書,玩遊戲時,他得自己先把東西理解明白透徹了,才能給弟弟妹妹講清楚。
而「費曼學習法」的核心主張就是要「教別人」。
那「費曼學習法」具體要怎麼用?要怎麼在教會別人的過程中自我學習?有些複雜,建議爸媽先學會,然後再教給孩子。
但總的來說,一般分為4步:
1. 確定主題,將新學到的知識(某概念)寫在紙上。
假如我們幾天要解決的主題是「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就將這個知識點寫在紙上。
2. 教給孩子,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的理解,讓孩子清楚明白地理解。
在我的認知里,真正厲害的老師,絕不是經常抖書袋、撂專有名詞的,而是能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把內容講成精彩故事的那些。
所以,如果我們用「瑞利散射」或者「丁鐸爾散射」等現象來跟孩子解釋「天為什麼是藍的」,他肯定聽不懂;從另一個側面說,講的人估計自己也沒怎麼弄明白。
一定要儘量用最簡單直白的話來解釋。
比如,空氣中會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冰晶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
3.發現缺口,孩子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可能是知識理解的缺口。這時,一定要反思,回歸原始材料,重新學習,查漏補缺。
比如,孩子不明白什麼叫波長,我們就要再次查找資料,用簡單易懂的話說明波長的含義。
4. 組織簡化,再次傳授。把手頭上的資料進一步整理、簡化,用自己的話組織成一個流暢的故事。這樣的疊代過程可能是N次,一直到把知識點徹底探究清楚為止。
編寫故事的過程,其實是重新梳理頭腦中想法、思路的過程,故事寫的越流暢、孩子越容易理解,就說明我們對概念掌握的越透徹。
比如關於波長,我們可以說,太陽光里的紅色特別厲害,能跑比較遠的距離來到地面,但是藍色就很弱,跑不了太遠的距離、被困在了天上,所以天空就是藍色了。
紀錄片《發現的樂趣》中,費曼首先闡明的一個觀點就是, 「known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和「knowing something」之間存在巨大的區別,意思是「知道某事物的名字」 ≠「知道某事物」。
當我們能用自己的話,把一件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會別人時,才是真正掌握了它、內化了它,使它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現在孩子學的東西是很多,但真正記住、學會、學透的部分其實並不多,我們經常在他們身上看到,今天學明天忘,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無法舉一反三等等問題。
這時,讓他們學會、掌握「費曼學習法」就變得愈加重要,很有可能成為他們領跑拔尖的助推器。
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擔當我們或弟弟妹妹的「小老師」,把他在學校、興趣班等等情境下學到的東西再「教給」其他人。
現在,我和川爸經常用這個方法,促進小川的鋼琴學習和練習。
川爸裝作什麼也不懂(主要是我陪著他上課),鼓勵、「請求」小川把上節課老師教的新內容,講給他聽,帶領他一起練習。
有時,他還會故意提出一些「問題」讓小川解答,促動他去回溯學習的內容,把新的知識點真正弄清楚、弄明白。
其實,除了鞏固學習內容之外,讓孩子擔當「小老師「還能充分激發他的學習動機。
還記得那個從湖南農村走出來,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卻站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講台上,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的何江嗎?
他的母親也是這樣陪著他和弟弟學習的。因為不識字,她總是要求兩個兒子把課本里的故事念給自己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她還會跟兩個兒子討論。
何江說,母親的這種做法極大保持了他和弟弟的學習興趣,給予了他們最大的信心。
最後,關於費曼先生的紀錄片和著作等內容我都整理出來了,想了解的親們,可以私我回復「費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對於孩子或者更準確的學生來說,「學習方法」就是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
過去「相當長」的學習過程和這些年作為老師的經驗,更是讓我重視它,也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儘早掌握最有效率的方法。一直在尋找,也把找到的分享給大家。
有寬泛意義上的,有關於閱讀、寫作的,還有英語學習的等等。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有限,還希望大家發現的好方法,歡迎留言告訴我。
不過,還有一句話一定要說,方法很多很好,也很容易學會,但真正想它發揮作用,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堅持才是根本,才有希望獲得如同那位Scott Young的驚人成績。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