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應遠離體育界!誰拿金牌都是為國爭光,粉絲多就商業強?

2024-08-05   照理說事

陳夢和孫穎莎,無論誰拿冠軍,我們中國老百姓都開心。尤其是我們更開心的是,金銀兩塊牌子都在我們手裡。但是,當然對於運動員本人來講,我們也清楚,奧運會4年才有一屆,誰不希望自己能站在風光無限的金牌領獎台上?而一旦沒有拿到金牌,只拿到銀牌,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甚至有點不服氣,這也很正常。但是沒關係啊,這屆不行,我們下屆再戰。

但是呢,本屆奧運會,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不和諧的音符。比如說,有一些觀眾,為什麼在自己的偶像沒奪冠的時候,就對同為中國隊的隊員表達了一些不滿呢?難道我們的飯圈文化,還要侵襲到我們的體育界嗎?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我們在追星這個問題上,如果你是娛樂圈的星,你怎麼追我們都理解,可是體育界的這個星,咱真不能這麼追。我們要追就應當追中國整個代表隊,我們要追就要追整個的中國人,而不是某一個你所喜愛的明星。

而另一方面呢,也有很多人說,為什麼這次這個事鬧得這麼大?哎,這後面是不是有很多的商業意義?比如說孫穎莎的粉絲更多啊,有更多的人喜歡她,所以呢,如果孫穎莎奪冠,那麼自然相關的很多企業可能獲利更大。畢竟奪得冠軍之後呢,你這個聲量更大,流量更大,注意力更多,粉絲也會更瘋狂地買廠家推的各種各樣商品。

比如說,伊利不就犯了個錯誤嗎?明明孫穎莎拿的是銀牌,結果呢,伊利的工作人員把她獲得金牌這個物料啊,不小心給放出來了。我們當然理解啊,很多廣告公司為了搶這個時效性,一定要把很多物料提前做出來的。伊利可能已經做了孫穎莎奪金這個物料,只等著孫穎莎一奪金馬上放出來,然後來個普天同慶,繼而大把的孫穎莎粉絲也會去買這個企業的產品。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而相關工作人員又犯了個小小的錯誤。這個問題不大,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引發我們很多人思考。

就是同為奧運冠軍,為什麼有的人流量大,有的人流量小?咱們一年奧運會怎麼的拿幾十塊金牌,但確實都是拿金牌的選手。我們經常會說,「哎呀,這塊金牌是史上分量最重的」,「哎呀,這塊金牌是最難能可貴的」。可是我真想說,每一塊金牌啊,都蘊含著運動員的努力和汗水,每一塊金牌啊,都來之不易。不能說這個項目是我們的優勢項目,所以我們拿幾塊金牌就是輕而易舉的,它就不重要;也不能說那個項目我們實現了0的突破,那一塊金牌就更重。同樣是兩塊金牌,你非要說這個就比那個更為重要嗎?同樣都是我們的運動員,你非要說她比她的商業價值就更高嗎?我覺得如果強要分彼此的話,那真就失去了我們奧運的意義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