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歷史上,皇帝託孤的地點一般都是在都城。但是,就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卻是在白帝城託孤。
《三國志》中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並且,在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待在永安白帝城,沒有回到蜀漢的都城成都,這自然是令人費解的行為了。
一
具體來說,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但是,劉備占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是,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公元221年,曹丕篡漢自立後,劉備於成都登基稱帝,正式建立蜀漢。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大軍占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公元222年七月,劉備在夷陵一帶被陸遜擊敗,蜀漢大軍損失慘重,而劉備則敗退到永安。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任命諸葛亮和李嚴為託孤大臣,從而共同輔佐後主劉禪。同年六月,劉備病逝。從時間上來看,劉備在永安白帝城停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以,劉備沒有回成都,顯然不是時間上不允許。雖然古代的交通條件比較落後,但是,只要劉備願意的話,還是能夠趕回成都,並進行託孤的。
當然,針對劉備沒有回到成都的原因,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夷陵之戰的慘敗後,年事已高的劉備比較羞愧,所以沒有顏面回到成都。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一生屢敗屢戰,顯然不會因為夷陵之戰而一蹶不振。比如早在公元196年,呂布前來徐州投奔劉備,後者好心收留,沒想到恩將仇報,這導致劉備不僅失去了徐州,甚至還家眷都被呂布俘獲了。再比如公元200年,劉備被曹操擊敗,麾下將士潰散,連關羽都被曹操俘獲了。所以,縱觀劉備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是,每一次跌倒之後,劉備總能重新振作,這也是劉備能夠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重要原因。
從這一角度來看,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吃到的敗仗,並不足以擊潰意志堅定的劉備。在此基礎上,劉備沒有返回成都,並一直待在白帝城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永安是益州東部的門戶,劉備留在此地,也是為了防備東吳的進攻。大家都知道,明朝時期,朱棣定都北京,以此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這被後人稱之為「天子守國門」。而在明成祖朱棣之前,劉備留在永安白帝城,顯然稱之為三國時期的「天子守國門」了。
公元222年,陸遜擊敗劉備後,依然率領大軍在後面追擊。面對背後的東吳大軍,久經沙場的劉備沒有被嚇倒。在此基礎上,劉備想要守住從長江進入巴蜀之地的入口,也即永安白帝城,從而阻擋虎視眈眈的陸遜大軍。從地圖上可以發現,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白帝山,一面傍山,四面環水,背倚高峽,雄踞水陸要津,扼守三峽之門戶,可謂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換而言之,陸遜想要進攻益州的話,必須要經過永安白帝城。而在夷陵之戰後,劉備不放心將在永安交給其他將領來鎮守,因為這座不大的城池,在當時直接關係到蜀漢的存亡了。
三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正是劉備停留在永安白帝城,粉碎了陸遜想要擴大戰果的幻想。
《三國志》中記載: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當然,陸遜後來沒有攻打永安,也是擔憂曹丕會趁機攻打東吳。但是,不管怎麼樣,劉備親自坐鎮白帝城,確實讓對方沒有可趁之機了。
另一方面,劉備在此停留,也有重振旗鼓,再次進攻東吳的打算。在夷陵之戰中,蜀漢的大軍因為陸遜的火攻而潰散。進一步來說,在這場戰役中,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都在5萬人左右。在兵力相當的背景下,陸遜不可能將蜀漢大軍一網打盡。現在,劉備留在永安白帝城,有助於聚攏這些潰散的士兵。反之,劉備回到成都的話,這些敗兵或許就歸降東吳。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在聚集這些士兵,並得到趙雲的支援後,永安一帶的兵馬已經接近2萬人。
《三國志》中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與此同時,孫權得知劉備駐紮在白帝城的消息後,非常害怕,於是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雖然在夷陵之戰中,孫權一方取得了勝利。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孫權主動求和,這自然讓蜀漢可以體面地結束夷陵之戰。
四
最後,在被陸遜擊敗之後,如果劉備一路逃回成都的話,勝利一方的孫權,自然不會主動放低姿態的。除此之外,蜀漢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慘重,如果劉備立即趕回成都的話,會導致益州上下暗流涌動,甚至一些叛亂也會隨之發生。但是,劉備留在永安白帝城,反而可以起到激勵士氣的效果。對於已經病重的劉備來說,自然不希望自己去世後,益州陷入到內憂外患的險境中。於是,他拖著疲憊的身體,繼續留在隨時可能爆發大戰的永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無疑是令人唏噓不已的地方。
總的來說,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進入到平穩對峙的階段,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所以,夷陵之戰得以和袁紹攻曹操的官渡之戰、曹操攻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