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歷史上有名的賢后的話,那麼很多人或許會想到了漢武帝的衛子夫,朱元璋的馬皇后,但是小編卻想到了有個人——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其的一生可以受盡李世民的喜愛而且在長孫皇后逝去多年之後,李世民看見埋葬著長孫皇后的昭陵時總是忍不住痛苦久久不能釋懷,為此還引起了當時大成魏徵的提醒要多看看自己父親的獻陵,所以對於唐太宗而言雖然後宮佳麗三千,但是其卻最喜歡的卻是早已經逝去長孫皇后。
佳偶天成細節良緣
長孫皇后出生於歷史上著名的「關隴集團」之一的長孫家,作為當時的名門貴族長孫晟最小的女兒,長孫晟對其的婚事非常看重,所以在長孫皇后非常小的時候就為其挑選未來的夫君,於是在長孫皇后在大伯的推薦之下,長孫晟與當時的唐國公李家定下婚約(李淵此時在隋朝的時候是隋朝的國公同時也是關隴集團之一),而其父親長孫晟卻在幾年之後病逝,從此長孫皇后以及兄長長孫無忌便在自己的舅舅高士廉家中生活。
之後在長孫皇后十三歲的時候高士廉便聽從已逝的長孫晟的安排選擇了與年僅十六歲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完婚(由於古人平均生活的歲數僅僅只有三十多歲,所以對於早婚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而在完婚之後的長孫皇后更是贏得了當時李淵一家的喜愛,當李世民外出征戰的時候長孫皇后有條不紊的管理著家政,特別是秦王的母親竇太后生病之後長孫皇后更是整夜整夜的伺候在身邊,所以在當時的世人來看太宗皇帝與長孫皇后簡直就是佳偶天成天造地設的一對,男人年輕有為,女子賢惠孝心。
太宗皇帝的賢內助
其實長孫皇后僅僅憑藉此其實還不足贏得太宗皇帝的如此的喜愛,其實在贏得太宗皇帝如此喜愛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長孫皇帝的對太宗皇帝而言簡直就是賢內助,在早期的時候由於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關係非常緊張,特別是在「玄武門兵變」那段是時間,李世民與當時的李淵以及李建成的關係可以說是如同水火一般,而長孫皇后就是這幾人之間的潤滑劑,也正因為有長孫皇后的存在李世民才沒有早早的與李建成之間爆發衝突,雖然後來還是無能避免那場對李世民影響頗大的政變,但是長孫皇后卻做到了自己作為妻子所能做到的一切。
而且在太宗皇帝登基之後長孫皇后作為後宮之主,並沒有如同後世那些皇后一般用一些卑鄙甚至是骯髒的手段去打壓那些妃子,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善意去包含,所以在後世當某些妃子因為難產或者是早逝的時候,長孫皇后對於她們所誕生的皇子或者是公主養在自己的身邊如同親子一般。
太宗皇帝處理政務之時,雖然長孫皇后不能抒發自己的意見(古代女子是不能參政的),但是長孫皇后卻會在太宗皇帝最為衝動之時準備殺人之時善意的提醒太宗皇帝,例如太宗皇帝有一次想要出去打獵,但是半路上卻被魏徵阻攔,硬是生生的給太宗皇帝給勸回去了,回到宮中的太宗皇帝可以說是暴跳如雷,更是放下狠話要除掉魏徵來平息自己的怒火,而長孫皇后聽聞之後反而向太宗道賀到「又得賢臣」於是巧妙的化解了太宗皇帝的怒火。
還有一次太宗皇帝的最喜愛的寶馬卻無意間的死了,太宗皇自然而然的想要殺掉那個管理馬匹的官員,但是此次長孫依舊沒有選擇退讓,反而與太宗皇帝舉起了晏子的例子來勸誡太宗皇帝,而太宗皇帝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稱讚「每能規諫,補朕之闕」。
世間的一切並不那麼的美好人總有一死誰也不例外,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年僅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崩病逝葬於昭陵,為此太宗皇帝可以說是悲痛不已,特別是在最後宮中女官將長孫皇后尚未編輯完成的《女則》拿給太宗皇帝看後,這位戎馬一生漢子在也忍沒忍住失聲痛哭。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其與太宗皇帝少年結髮為妻,一路相互扶持恩愛如初,攜手創建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貞觀盛世」,走過了二十年的風風雨雨贏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認可,因此也贏得了復諡「文德」的美諡,對於哪怕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也不能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