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更和諧,每個人都該佩戴姓名卡

2019-10-10     異璧




沒多久前,我來到紐約,在一家雜誌社開始新工作。但很快,我就遇到了所有職場新人都會遇到的困擾:環繞在陌生的臉孔中,你很難記住所有人的名字。哪個大鬍子負責podcast業務來著?經常請我吃她的小餅乾的那位和善大姐又是誰?因此我希望,正如我自己常做的那樣,每個人都應當戴個姓名卡。實際上,所有人,都應該這麼做。

上班去?戴上你的姓名卡。去酒吧?你肯定希望酒吧里的漂亮姑娘們戴著姓名卡。在沙灘上坐坐?沒問題,還是可以戴姓名卡。



有了姓名卡,你就不必再擔心記錯同事、鄰居的姓名。你也不會再輕易忘記Tinder上你剛認識的姑娘。你也絕不會——當然這個是純屬假設——參加了一個社區跑步協會,能靠小夥伴們喘粗氣的聲音分辨出來他們是誰,但卻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已經這麼熟悉了再問肯定非常尷尬了)。開始一項新工作,你也不必再——像我似的——翻查各種通訊錄信息、社交媒體帳號,僅僅是為了找到某個人的名字。在我生活里,無數次,我看著某人的臉,非常確認我在社交媒體上與他(她)相談甚歡,但我就是不記得他(她)的名字。最後這個情節往往會演變成我因為弄混了他的名字而向他道歉。況且,人們也未必喜歡自己出生時的那個姓名,他們可以在姓名卡上寫上自己更中意的稱呼。

姓名卡給人選擇自己被稱呼的方式的機會。如果你對你出生時你父母給你的名字並不是那麼滿意,那么姓名卡可以給你自己做主的機會,還可以省去向別人解釋的麻煩(甚至你還可以標示別人稱呼你名字的發音方式)。

如果你婚後改變了姓名,姓名卡還可以幫你分辨出如何與其他人交往。如果有的人一直叫錯你的名字,你也許會納悶:他到底是不記得,還是犯渾呢?有了姓名卡,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顯得很清晰了。



想像一下這些姓名卡樣式的可能性吧:每個人都可以專門給不同樣式的姓名卡配個小抽屜,就放在內衣、襪子抽屜旁邊。字體也可以一直變,心情好的時候用微軟雅黑,嚴肅場合用仿宋,我個人而言,最近一直在使用幼圓,因為它顯得輕鬆幽默,但又不失正式。除了姓名卡的字體,材質上也可以很有講究——比如說傳統的木質姓名卡、鑲了花邊的婚禮姓名卡、點綴著水鑽的閃亮亮的姓名卡。隨著姓名卡的普及,一股新的時尚潮流甚至會就此引發;約會之後把姓名卡落在對象家裡超曖昧的(手動笑)。

我的一位同事(hi, Heather!)告訴我說,她覺得能記住別人的名字是對他人的尊重。這個想法很好——但隨著姓名卡成為人們日常的必備品之一,人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記住那些我們在意的人的更重要的信息。我們會有更多時間關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我們最喜歡這個人的哪一點,或是和他有什麼共同的美好回憶。有了姓名卡,對於陌生人就會有更多時間去深入了解他,而不是在心中暗暗猜想他到底叫什麼來著。

也有人會有疑問:這樣難道不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接觸嗎?作為一名年輕女性,我對於被不感興趣的人搭訕的經歷完全不陌生,即使有時候我把我的回應縮減為一個單詞,也無法阻擋那些人的熱情。實際上,姓名卡還可以變成個人社交傾向的狀態欄。不打算同陌生人說話?把姓名卡摘了就行。沒有姓名卡,不要跟我說話。對於從事服務行業的、已經佩戴姓名卡的人來說,這個創意一定深受他們好評。沒戴著姓名卡,就說明他們無法在做咖啡的同時還承擔某些路人的心理輔導工作。

很顯然,人們不止是在受誤解時不想引起注意力,每個人都會有希望獨自清凈一會兒的時間。姓名卡可以禮貌但決絕地告訴別人:別來煩我,我就想自己待一會兒。

實際上,21世紀以來,我們已經在諸多方面開始使用姓名卡了。線上交友的姓名欄其實就是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姓名卡。臉書上的高中校友重逢,也依靠于姓名卡。領英在你找工作求職時一樣需要登記你的姓名卡。推特上雖然所有人都在抱怨、烏煙瘴氣的,但好歹那上邊也都有姓名卡。

如果我們在真實世界中也能佩戴姓名卡,那麼我們的社交生活一定會更和諧。




文章內容基於知識共享協議編譯。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免版權網站,已保留原圖地址。

文中任何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台處理。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覺得文章內容有趣?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XXmvm0BMH2_cNUg9V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