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園林之美皆在瘦西湖:鹽商為討好乾隆,打造了世界文化遺產

2022-07-18     蘇丹卿

原標題:揚州的園林之美皆在瘦西湖:鹽商為討好乾隆,打造了世界文化遺產

逛揚州園林,瘦西湖總是排在首位。過去揚州鹽商們的各種「鬥富」於今天的瘦西湖兩岸可見一斑。

逛瘦西湖等同於翻開了揚州歷史,繁榮的氣息撲面而來。

富甲一方的揚州不僅物質超前,精神文化也十分豐富。當然,大多得益於鹽商們之間的「鬥富」,以修築園林的方式彰顯財力、物力。

雖說鹽商們在修築園林的時候,彰顯了他們的窮奢極欲的財力,但絕非是「暴發戶」行為,他們的園林審美堪稱一絕。

在清代《揚州畫舫錄》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可見,當時的揚州園林有多精美、雅致。

在清乾隆時期,揚州園林已經聞名遐邇,不僅成為文人墨客所嚮往的地方,也是帝王家所青睞的遊覽勝地之一。

據了解,今天瘦西湖之畔的白塔就是當年的揚州鹽商們為乾隆所築。延伸湖面的一座釣魚台更是流傳著乾隆與揚州的一段美妙佳話。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乾隆年間錢塘(今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後,不禁被瘦西湖風光所吸引,作詩《詠保障河》:「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花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名字自此傳開。

這是一條瘦長的古河,歷史悠久,在隋唐時期就已成為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

到了清康乾時期,瘦西湖在鹽商們的大力建設下基本形成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瘦西湖的園亭稱得上揚州園林的經典代表作,它規模宏大,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遊覽區面積100公頃,東西兩岸皆有亭台樓閣。遊人一步一景,處處不同。

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瘦西湖足有二十四景,「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 「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氣勢俱貫」。

今天的瘦西湖之景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有大虹橋、長堤春柳、五亭橋、小金山、白塔、望春樓、熙春台、釣魚台等。

其中,五亭橋是瘦西湖園林的代表建築,也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之一,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

五亭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它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於1990年重修。

這是當時的巡鹽御史高恆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皇帝所建,橋樑全長57.99米,寬6.16至18.77米,橋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

緊挨著五亭橋的白塔,也是當時揚州鹽商為討乾隆歡心而建,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乾隆為此讚嘆揚州鹽商的富饒,「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至今流傳在瘦西湖兩岸。

相傳,乾隆坐船遊覽瘦西湖時,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真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不知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到了第二天,五亭橋旁就巍然矗立著一座白塔。

乾隆大喜,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

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於一夜之間用鹽包堆成。

由於白塔掩映在林木之間,乾隆所見時距離較遠,未察覺真相,不禁感慨:「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等乾隆離開揚州後,江春又花重金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

乾隆一句話,瘦西湖一座塔,揚州園林的建設可謂是錢砸出來的(包括眾多私家園林也是精巧,花費之多難以計數)。

當然了,揚州鹽商為討乾隆開心,除了修築園林,也會在其他事情上巧用心思。釣魚台就是一個流傳已久的例子。

釣魚台又名「吹台」(瘦西湖標誌性建築之一),相傳乾隆南巡時曾在此釣過魚。

一開始呢,乾隆並未釣到魚,甚感無奈,一旁官員解釋說:「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皇上只釣龍」。乾隆因此得以釋懷。

但鹽商為博乾隆開心,偷偷派人潛入湖中,曾乾隆不注意將一條鯉魚掛在了魚鉤上,乾隆頓時大喜,眾人一片歡呼:「此魚,乃龍魚也。」

乾隆開心了,眾人跟著開心,瘦西湖的佳話、傳聞愈發豐富,令今人遊覽瘦西湖時不禁心情愉悅,收穫頗多。

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遺產點之一的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世界名湖的美傳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現如今,瘦西湖不僅日游豐富,夜遊也十分精彩。

「二分明月憶揚州,夜市千燈照碧雲」,唐詩主題的呈現、沉浸式的遊覽、星光夜市令瘦西湖之旅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瘦西湖兩岸的燈光秀、3D立體技術、地方非遺文化呈現等給瘦西湖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所有人看到瘦西湖的另一種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93708bb7ccbf54010cb84978d7ae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