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盜取一粒中國豆,卻改變了世界大豆的格局,扼住中國的喉嚨

2024-10-07     丹寶星辰

大豆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莢果作物之一,在中國糧食和油料作物中占重要地位。早在9000年前,黃河流域的野大豆被馴化成了大豆。經過馴化,大豆能更廣泛地傳播、種植。但是,伴隨著「野性」的剝奪,很多優點隨之消失。

野大豆具有豐富的抗蟲、抗病經驗,耐濕、耐旱、耐貧瘠,繁殖能力遠勝於大豆,在各種的天災人禍中更易存活。多長於海拔300-1300米的潮濕環境中,山野、河岸、田邊、蘆葦叢中經常能看見它的身影。不僅好養活,營養價值還高,長期吃野大豆,能有奇效。

在2013年曾報道過,南京市一位名叫甘傳香農婦,經常在山上採集野大豆,為癱瘓在床29年的丈夫熬粥。經過長期服用,丈夫不僅糖尿病得到了控制,並且還奇蹟般的恢復了行動能力。

但野大豆雖好,分布卻不廣,它有90%分布在中國。此外,俄羅斯、日本等國也有分布。如此優秀的野大豆,在其他國家甚是罕見。故而,中國的野大豆沒少被其他國家覬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上世紀60年代末,一場突如其來的花葉病,重創了美國如日中天大豆業。美國大豆產量本占世界的80%,但一戰過後,速降至20%。從此,美國大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蹶不振。

從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想要克服大豆花葉病,只能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引入抗病毒基因。但這種原始基因只存在於野大豆身上。而當時,中國是唯一擁有野大豆的國家。美國想要換取我們的一粒野大豆,可謂難比登天。

在全世界都認為美國大豆產業將壽終正寢時,它迎來了轉機。1974年,中美邦交正常化後,中國迎來了第一個美國植物學家訪華團。團中一位名為伯納德的科學家手腳不幹凈,在參觀上海閔行電機廠時,將院中的一株野大豆悄悄收集起來,並帶回美國。

這株野大豆於1979年,進入美國農業部的大豆種質資源庫。幾年後,以此為根據,美國的抗病毒大豆研製成功。由是,美國大豆業起死回生,奪回了昔日的榮光。

2000年,美國想要最大化這株野大豆的價值。孟山都公司向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提出了國際專利申請。倘若申請成功,那麼中國品種,將變成美國所有。這意味,很多農民在日常種豆的過程中,會無意間侵犯它們的專利。自己的豆,想種想賣都得向美國交錢,否則就會引國際貿易制裁。如果專利通過,對中國大豆會是致命的打擊。

自1996年後,中國從大豆出口國,變成進口國,如今已成為了全球進口大豆最多的國家。直至2021年,中國大豆的進口率依舊高達85.5%。由於大豆的自給率不足。美國經常在大豆上動手腳,以此扼制我國。

以「2004年大豆風波」為例,因為美國農業部一句「天氣不好,大豆減產」,再加上金融市場炒作,中國以4300元1噸的價格收購大豆800多萬噸。中國出手後,美國立馬減價,致使我們直接虧損高達100多億。

中國在水稻、小麥等主糧產量一直很穩定,自給率甚至可以達到100%。但是大豆自給率一直非常低,可謂是難倒無數科學家。

此次湖南在瀏陽市發現野大豆群落,占地面積高達2600平方米。如此規模在湖南,甚至在全國都非常罕見。如此多的野大豆,有助於我國開展抗性基因挖掘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對改善我國大豆品種,增加大豆產出,提高大豆自給率,降低美國對我們的威脅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提高大豆產量的方法主要是,運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一塊土地上種植玉米,空隙間低矮的地方種植大豆,實現和諧共生,一季雙收。但即便如此,我國的大豆產量還是跟不上。由此,野大豆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野大豆是大豆的近緣祖先,富含豐富的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大豆的替代物。野大豆具有高蛋白、低油脂,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異黃酮等藥物成分。經過調查分析,野大豆種子的蛋白含量,比普通大豆高12.5%-37.5%,是一種優良的食品源。且野大豆的根莖、枝葉、種子、果實,全身上下皆可食用。既可以充當日常菜品,又可榨油;既可入藥,又可用於飼料。由此,大規模種植和收穫,可減少對大豆的需求。

其次,野大豆具有科研價值和育種價值,培育良種,有助於提高大豆產量。野大豆中蘊藏著各類可利用的優秀基因,如營養豐富、耐貧瘠、耐鹽鹼等。並且作為大豆的近緣祖先,它與大豆雜交親和性高,各種優秀的遺傳物質更易交流。通過雜交育種,大豆的抗旱、抗寒、抗病、抗蟲能力得以顯著提升,產量必然隨之增加。

目前,由於我們不重視,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其當作雜草除去,白花野大豆已經消失。為保護倖存者,國家已經將其列為第一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二級野生植物。相信通過野大豆的運用,在將來,中國將逐步擺脫美國大豆的牽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8bfdf25dc06f400a7c2bdc99fdef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