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人的才華固然重要,但是能有貴人賞識其才華並且相助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74歲老人林散之就是因為得到了郭沫若,啟功先生等知名專家的讚揚便被世人所熟知,此後還被日本方面尊稱為草聖,功成名就。
郭沫若先生的知名程度自不用說,啟功先生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追捧,作品《行書唐宋詩七幅》曾以41.8萬元賣出。兩位大師竟然對一位普通的老人讚不絕口,啟功先生甚至在見到林散之的作品之後立即脫帽三鞠躬。很多人都開始好奇這位林散之先生的故事。
1898年林散之出生於南京市的江浦區(今天的南京市浦口區),因為在所有叔伯子嗣中排名第五位,所以林散之得到了「小五子」的乳名。從三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林散之就很喜歡在家中對著桌椅板凳等進行塗鴉,五歲的時候便開始畫畫、捏泥人。
林散之的父親林成璋認為林散之天生聰慧,將六歲的林散之送進了私塾學習。在早年學習的過程中,林散之尤其喜歡臨摹書法家的作品,林成璋便為他找來了顏真卿和柳公權等古代知名書法家的字帖。練習五六年左右的時間,林散之的毛筆字已經能寫得很好了,從林散之12歲開始村裡的村民在春節時都會邀請林散之幫忙寫春聯。
1911年林成璋病逝,林散之去了外婆家,之後又去了南京學習。可是林散之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從小林散之就患有中耳炎,左耳幾乎處於微聾狀態;之後林散之又患上了膿瘡。1913年林散之只能離開了南京回到家中修養。
回到家中之後林散之便一直學習書法與作畫,尤其喜歡草書,但是因為村民們的見識有限,他們都感覺林散之之後的字毫無章法,與少年時期的書法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林散之也不管周圍人的偏見,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整日醉心於草書和畫畫。
1929年,林散之經他人推薦之後來到了上海,跟隨黃賓虹大師學習書畫,三年之後林散之為了拓寬自己的視野並尋找新的靈感,開始外出旅遊。那段時間林散之在江浙兩湖地區遊歷了名山大川,在遊歷過程中創作了800餘副畫作以及將近200首詩詞。1938年為了躲避戰亂,林散之回到了家鄉帶著自己的家人四處躲避戰亂。
在戰亂之中,因為幾位摯友皆死於日寇之手,林散之遭到了重大的打擊,漸漸地不再與人交流,將自己封閉起來,有些學院聘請林散之做老師他也全部拒絕。新中國成立之後林散之才逐漸走出了失去摯友的痛苦來到南京工作。
1972年中日兩國再次建交,《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在民間徵集書法作品,林散之將自己的《清平樂會昌》拿去參與了評選,得到了郭沫若、啟功等人的高度評價,啟功還在看到《清平樂會昌》之後立即脫帽三鞠躬。郭沫若還說:「南京有林散之,我怎麼敢在南京寫字。」
漸漸地林散之從只在南京地區小有名氣的書法家變成了全國聞名的書法家,雜誌出版之後林散之的作品也非常受歡迎,每次日本書法家的來華團隊都會前去拜會林散之並且尊稱其為「草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6e547002622ce7adf82fbeda5db63cd.html